第四章 中醫幫你治療胃病(3)(2 / 3)

思:思傷脾胃,思慮是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的表現,若太過,則會損傷脾胃,引起食欲缺乏、腹脹腹瀉、頭腦脹痛,甚至肌肉消瘦等症狀。長期思慮過度,還可影響心神,可造成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輕者經常失眠,形體消瘦,重者則會神經錯亂。所以腦力勞動者,應該學會放鬆自己,勞逸結合。

2.社會因素可致胃病

人是一個社會的人,人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所以社會因素影響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又能影響人的健康狀態。

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明:重大的社會事件,如爆發戰爭、突然降臨的天災、社會的極度動蕩、生活方式的劇烈改變、喪偶、離婚、失業、事業受挫、人際關係緊張、社會地位急驟改變等,都可導致精神活動的異常而引發脾胃等疾病。例如失戀,有些人因此一連十幾天茶不思、飯不想,進而脾胃受損,身體消瘦,甚至想到了輕生。其實這本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如果對這些社會現象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那麼你就會正確處理它。事實上,很多人回想起往事,常常覺得自己當時很可笑,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3.個人稟性亦能致病

科學家對性格、個性與疾病的關係進行了很多研究,獲得了一些結果。潰瘍病患者的性格特點是依賴、雄心勃勃: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格特點是優柔寡斷如此等等,說明人的個性、性格與某種疾病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係。

例如,有的人對疾病總是抱著恐懼的心理,有的人則無所謂;有的人得病後,坦然處之,有的人則驚惶失措。可以肯定,性格健康的人不易患胃病,即使患了胃病也易恢複健康,而性格不健全的人不僅較易患胃病,而且恢複健康也較慢。

(三)胃病心理療法

心理治療早在幾千年前已有記載,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語言、催眠、暗示等方法,給予患者安全感或減輕疾病的發作。祖國醫學十分重視幫助病人對其所患疾病的本質認識,指導病人正確認識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導他們如何正確對待疾病。我國人民很早就認識並實施了原始的心理治療方法,這方麵的曆史經驗值得深入挖掘和總結。

1.吐“蟲”療疾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小姐,吃飯時,突然發現飯中有菜蟲數條正在蠕動,心中大驚,鬱鬱不散。從此感到胃中一直好像有蟲在爬動,胃脘部感到阻塞,疑慮日久,漸成痼疾,於是全身困乏,飲食梗阻,嘔吐不安,久治無效。後來請來當時名醫張從正看病。張從正知道病情後,開了一劑催吐藥,並囑咐病人服後,可將胃中菜蟲吐出,病人大悅,服後,果然吐出菜蟲數條,且蠕動不止,自此疾病痊愈。事後小姐家人大疑“存於胃中之蟲,如何數日不死”,張從正告之:“小姐之病並非蟲致,而是得了疑心病,心病還得心藥醫,我在小姐嘔吐時,將事先準備好的幾隻菜蟲,扔於其中,使小姐不疑,心病已解,疾病自愈。”

以上心理療法典故表明,祖國醫學相當重視精神心理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料,挖掘這方麵的寶藏,有重要意義。

以情勝情治療,起源於《黃帝內經》所說的“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實踐證明,情誌致病,按照這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是一定有效果的。

2.喜怒哀樂能治病

(1)笑療。醫學家們已經肯定,笑是一種有益於人體的運動。笑一笑,可使人體內的膈、胸、腹等都能得到短暫的運動,進而可促進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加強消化器官的活力;笑還可消除神經緊張,使肌肉放鬆;笑還可減輕各種精神壓力,驅散愁悶;笑還可減輕各種疼痛與不適。所以說笑不但是緩解胃痛的良藥,而且是治療所有疾病的良藥。“笑一笑,十年少”。

笑是良藥。有這麼一則笑話:明代有位知縣,不知為何突然精神抑鬱,總自覺胃脘憋悶,不能進食,成天愁眉苦臉。夫人為此非常著急,不久巡撫大人就要來此巡視,要是看到知縣如此模樣,非得說其怠慢上級官員。為保官位,於是登榜四處尋找名醫。恰逢一位江湖郎中聞得此事,於是向夫人毛遂自薦,自稱三世名醫,在世華佗,一時間說得連知縣都深信不疑,郎中問其病因,按脈良久,一本正經地說到:“此為月經不調”。知縣聽罷,大笑不已。說:“堂堂男子豈能月經不調,荒唐之極!荒唐之極!”從此,疾病全無,而且每憶及此事,不禁喜笑一番,惆悵全無。這是郎中故以常識性的錯誤引起發笑,達到他的治療目的。

憂愁者,往往精神抑鬱,氣機閉塞,影響到脾胃則可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等症狀。喜則氣緩,能開鬱解閉,緩和緊張的情緒。故本法能治療氣機閉塞一類的情誌疾病。以情製情法就是利用情誌能夠影響氣機的升降散聚的原理,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怒療。根據中醫“怒勝思”的法則,怒療可用於因憂思不解或情緒異常低沉而導致的胃痛患者。但必須掌握“以怒勝之,以喜解之”的原則,即用怒療之後,一定要給患者解釋清楚自己的初衷。但對那些“肝火重”的患者要慎重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怒可勝思。從前有個國王,因自己心愛的妃子死了,痛不欲生,整日沉浸在悲痛思念中,不思飲食,很快就病倒在床,宮內太醫無能為力,於是張榜重金尋找名醫。有一位名醫得知此事,果敢地揭下榜文,當太醫詢問治病良方時,他卻說不需一草一藥,隻需到國王麵前做幾個動作就行,但前提是必須免其一死,太醫認為很奇怪,但還是答應了其要求。這位名醫大膽地走到國王麵前,連下跪之禮也不行,粗聲質問國王病情,甚至跳到國王的臥榻上為其診病,國王憤怒之極,發誓要將這位名醫斬首,於是要吃要喝,很快身體康愈,然當國王再找這位名醫時,他已經遠走他鄉了。

上麵的例子是用行為來促怒病人,當然在施此法時,應注意不給病人(尤其是女性)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以免給自己帶來難以想像的後果。且實施以前,應將方法和目的,事先告訴病人家屬。上麵我講的故事中的這位名醫深知其理“龍顏不可觸,觸之必死”,故施治之後,馬上遠走他鄉。

怒療是醫者有計劃地觸怒患者,使之產生憤怒的情緒,以治療憂愁、思慮的情誌所導致的病變。怒可升發陽氣,振奮氣機,故用於因思慮等情誌所導致的胃痛效果尤佳。

(3)思療。思是思考;想,考慮之意。這裏指的思療,是一種引導患者對有關事物進行思考,以解脫和對抗胃痛情緒,從而促進身心健康。思療的應用很廣,凡悲憂恐怒等所致胃痛,均可施之。思療還可健腦提神,促進智能的發展。

思可移情。有這麼一位胃痛患者,一日,與同事們外出野餐,因誤食有毒蘑菇,導致腹痛、泄瀉,後經過治療痊愈。自從那次食物中毒事件後,每當他想起那件事,就會感覺胃痛,後來竟然發展為整日疼痛,做過多種檢查,無任何陽性體征,服用中西藥物也均無效。最後醫生采用智力考試法,每天給病人出幾道腦筋急轉彎或指定閱讀一篇作文,15天以後,病人胃痛消失。

智力測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既可治病,又能提高智力,可謂一舉兩得。思療,是針對神氣煥散的胃痛患者,采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使患者產生凝思的情緒,以達到治療目的一種方法。通過中醫“思則氣結”的道理,以收斂渙散的陽氣,促進患者的康複。思療,重在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忘記情誌因素對患者的刺激,具有穩定情緒的作用。

3.心病尚需心藥治

(1)中庸保脾胃。在報章雜誌中,我們常常看到相互矛盾的報道:對同一件事,甲專家認為對健康非常有利,乙專家卻說極為有害。甲說吃辣椒可以暖胃,乙說多食可引起胃脹胃痛甚至胃出血。有人愛吃豆製品,但專家說黃豆中的蛋白質有礙人體吸收鐵元素,從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有人認為啤酒營養豐富,有液體麵包的美稱,但專家卻說過量飲用則會減弱心髒收縮力,增高血液中的鉛含量,甚至使智力下降等等,那麼怎麼辦呢?很簡單,不論飲食、運動、工作、睡眠都要中和適度,勿走極端,這是養生的重要原則。

(2)聊天悅脾胃。通過聊天可使胃痛患者轉移注意力,減輕因胃痛造成的精神緊張;通過聊天還可使患者之間、醫患之間相互溝通,解除患者的心理顧慮,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並積極配合其他康複治療;通過聊天可解除一時的不愉快,擺脫激動、憤怒、憂鬱、疑慮等情緒;通過聊天還可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減少病態心理壓力。尤其是那些慢性胃炎患者,茶餘飯後幾個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海闊天空地說古論今,講故事,說笑話,交談經驗,不但有益於胃的消化吸收,還可促進思維,鍛煉腦力。

(3)暗示緩脾胃。暗示法,是通過手勢、語言、表情對被暗示者施加影響的過程,暗示和信任、順從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調節係統。

有位中學生,由於高考前學習緊張,加之思想壓力大,時感胃部隱痛,於是到醫院檢查,結果胃無任何器質和功能性病變,故無從治療。然而此人胃痛依然逐漸加重,發展到隻要是考試,就會出現胃中疼痛,甚至幹嘔頻頻,極其痛苦。不久後,見一從美國回來的親戚,於是索要治胃良藥,親戚苦於無藥,突然靈機一動,隨手掏出幾粒甘草片,告之曰:“這是從美國買回來的治胃良藥,10美元一粒,效果奇好,隻是需考試前15分鍾服下,且心中要誠。”此人依法服用,果然奇跡發生,自此不再有此胃痛。這是一例靠“暗示療法”治療胃痛的典型病例。

具有依賴型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這就是兒童最易接受暗示的依據。心理不平衡、情緒失調而引起的胃痛患者,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可以從暗示入手。

(4)勞作健脾胃。我們常有這種體會,當適度的勞動後,飯量可大增。而過度的安逸可使飯量減少。這是因為中醫認為“久坐傷肉,久臥傷氣”意思是說:過度安逸,容易耗傷人脾胃的消化功能,進而使人肌肉消瘦。可見生命在於運動,正如古人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通過運動鍛煉,不但可以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促進氣血暢通,而且調神暢誌。但作業內容要因人因地製宜,掌握勞動強度。不要過度勞累,否則物極必反。

(5)讀書怡脾胃。此法對那些性情急躁,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效果較好,因為讀書可改變人的“氣質”,而氣質與心理密切相關。

性情急躁的人常易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故通過讀書來修身養性。讀書時必須專心攻讀,才能取得心理效應。要做到“旁若無人,高風讀書,不知暴雨”的程度。讀書要求掌握要領,而內容又要有所選擇,如《鄢陵縣誌》載:“好讀書而有要領,經史之外,博及子集,凡讀者皆有益於身心性命。”有選擇地朗吟慢誦,使身心愉快,是產生康複作用的方法之一。

4.學會自我減壓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很容易使人壓力增加,積累的壓力若得不到及時排解,會產生惡劣的情緒,如焦慮不安、垂頭喪氣等,可直接導致機體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招致各種疾病上身,胃炎便是很常見的一種。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哲言:當我們改變不了外界環境時,我們就必須改變自己。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中,壓力無處不在,我們無處躲藏,那麼我們就必須改變自己。有這樣一個道理必須明白,每個人都有一個大腦,大腦就像是一個人的大門,外界的事情再紛亂,給予你的衝激再大,你不打開你的大門去接受,那麼外界的事情就永遠進不了你的內心世界,也就不會給你帶來心理的風波。也就是說,接受不接受外界的壓力是你自己掌控的,將壓力放大或縮小也是你自己在掌控。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隨風飄搖,隨波逐流。那麼該如何去減壓呢,這裏介紹一些簡便易行的方法。

首先介紹一種簡單的放鬆心情的辦法——靜坐。有研究指出,靜坐會使呼吸次數減少,心跳次數減慢,增加腦波中的α波,並降低肌肉緊張的程度。心理和生理是分不開的,靜坐可以增加自己的內控程度,促進自我實現,改進睡眠狀況,而且在麵對壓力的時候,也會有更多的正向感受。如何實施呢?首先要找個舒適、安靜的地方,盡量排除外界的幹擾。當然這是對於初學者來說的,這樣有益於初學者很快的進入狀態。一旦練習熟練以後,任何地方都可以靜坐,例如在飛機上、咖啡廳、公園裏,甚至在公共汽車上。對於初學者來說,還必須找一把合適的椅子。因為靜坐和睡覺不同,它們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但是為了防止睡著,最好找一把直背的椅子,它可以幫助你把腰挺直,並且可以支撐住背部和頭部。接著坐在椅子上讓屁股頂著椅背,雙腳略微伸直,雙手放在膝蓋上,盡量讓自己的肌肉放鬆。若坐的地方足夠大,也可選擇盤腿姿勢,類似坐禪的樣子。然後閉上雙眼,吸氣時,心中默念“1”,吐氣時則默念著“2”,不要故意去控製或改變呼吸頻率,要很規律的吸氣、吐氣。如此持續20分鍾。靜坐時,頭不要垂下來,要輕鬆地挺在脖子上或靠在椅背上。因為垂頭會使頭部和肩膀的肌肉不舒服、繃緊,而不能達到肌肉放鬆的效果。如何知道20分鍾是否到了呢?你可以看看手表,若時間還沒到,則繼續。若時間到了,則停止。在整個靜坐過程中,看一二次表不會影響靜坐效果。以後靜坐次數多了,自然會產生20分鍾的生物時鍾。千萬不要用鬧鍾。因為靜坐是讓你處於很低的新陳代謝狀態,鬧鍾聲音的刺激會太大。最好也把電話拔掉,不要讓突然的電話聲驚嚇到。最後,靜坐完畢時,要讓身體慢慢回複正常的狀況。先慢慢的睜開眼睛,看房間中的某個定點,再慢慢的看其他的地方。然後做幾個深呼吸,站起來後再伸個腰。不要匆忙的站起來,否則可能會覺得疲倦,或有不放鬆的感覺。而且當你的血壓和心跳都很慢的情況下,突然站起來可能會產生眩暈的現象,因此,切記要慢慢地使身體恢複原狀。每天最好靜坐兩次,每次20分鍾,最好是在起床後以及晚餐前各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