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機械製造(2 / 3)

中國政府和石油企業,也多次派出考察團訪問美國、英國、法國、挪威、荷蘭、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巴西、伊朗、伊拉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十多個國家,了解世界石油工業發展趨勢、技術狀況、經營管理經驗以及各國的石油政策和法令等。這對各級領導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開闊視野,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提高勘探和開發的決策能力,促進改革,都起了積極的作用。據統計,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部即派出各級管理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專家、進修學者共6000餘人次,接待各類來華人員4000餘人次,執行各類科技交流和合作項目450項,獲得多邊、雙邊技術援助款800萬美元。

一、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

(一)廣泛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係統派出代表團參加國際學術會議78個,共174人次。其中包括:美國石油工程師學會年會、機械工程師學會年會、勘探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測井分析學會年會、世界石油大會、國際地質大會、亞太地區能源前景會議等。

一九七九年九月,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第十次世界石油大會上,大會理事會通過決議,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委員會為中國唯一合法的世界石油大會國家委員會並任常任理事國。一九八三年八月,中國派出以國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石油學會理事長侯祥麟為團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席葉連俊為副團長,由石油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的學者和石油專業人員組成的代表團前往英國倫敦參加第十一次世界石油大會。會上,中國代表團宣讀了《中國南海北部地質特點和油氣遠景》、《中國大陸邊緣的演化及油氣遠景》、《華北盆地及毗鄰海域的油氣分布特點》、《湖盆砂岩儲層沉積模式,非均質特征及注水動態——中國東部油田實例研究》等4篇論文,受到了大會的好評。大會科學規劃委員會主席在總結學術成果時說:中國北部的各種油藏類型豐富了找油領域。世界石油儲量分組會把中國大陸架與其它國家大陸架的深水區、北極和中東並列為世界含油、氣遠景良好的地區。

一九八○年以來,石油工業部和中國石油學會在國內組織各種大型國際會議10次,其中與聯合國技術合作發展部共同召開《石油地質國際學術會議》三次,與美國石油工程師學會共同召開《國際石油工程會議》兩次,與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會共同召開《中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聯合學術討論會》一次。一九八二年三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石油工程會議》,參加的有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瑞典、墨西哥、聯邦德國、巴西等國的100多位專家,中國參加會議的有470餘人。會議就油田地質開發、油藏工程、測井、提高油田采收率等16個課題進行了交流。會上宣讀論文84篇,其中中國專家提出的23篇。會後參觀了華北任丘油田。外國專家認為大慶油田分層開采工藝很先進,注水開發有自己的特點;任丘油田采取注水、加密井網、打調整井、延長穩產期的做法,開發水平是高的。中國油田密閉取芯、深井泥漿和底水錐進數學模型等單項研究成果,也引起了不少外國專家的重視。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國際石油設備展覽會,參展廠商達300多家。

(二)開展政府間的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部門與美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以及聯合國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的特長和需要而簽訂的勘探開發研究協議有20餘項。如“山東臨邑盆地含油、氣潛力的研究”,是由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和聯邦德國尤利希核能研究中心的石油和有機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進行的。通過計算機,把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流體力學等各種信息結合在一起進行模擬,重塑石油生成、運移、聚集的全過程,借以總體評價油、氣潛力。這個項目於一九八○年開始到一九八三年底結束,取得了雙方都比較滿意的研究成果。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經過移植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比較係統、完整的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程序,使運算過程大為簡化,精度也明顯提高。使用這種評價程序先後對濮陽、南海等九個盆地進行資源評價,都得到較好效果。

此外,由聯合國和中國政府共同提供資金,一九八○年在華東石油學院建立了一個石油勘探開發培訓中心,由國內外專家對國內各油田具有實際經驗的專業骨幹進行短期技術培訓,使他們不斷充實和更新專業知識。該中心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共舉辦勘探、鑽井培訓班40期,培訓學員2300多人。一九八三年聯合國與中國還在勝利油田建立了防砂中心,由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組成,配有先進的儀器設備,采用新的工藝技術,麵向全國各油田開展防砂服務工作。防砂中心在引進的繞絲篩管礫石充填防砂新工藝的基礎上,還研製成三種礫石充填工具和鉛封隔器,比國外同類型工具簡單靈活,操作方便。

二、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

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石油工業通過貿易渠道簽訂各類合同2022項,總金額達18.7億美元,其中地震勘探方麵占32.3%,采油方麵占22.6%,鑽井方麵占15%,測井方麵占10.4%。在引進內容上,從買單機和成套設備,發展到技貿結合和許可證貿易的方式,引進組裝技術、製造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在引進方式上,采用購買、雇用、租賃、谘詢、合作研究、培訓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在和外商的關係上也從一項一辦的臨時的單純買賣關係,逐步發展到以雙方互利為基礎的、較長時間的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如技貿結合、合資經營、合作生產、工業合作等。

(一)進口各種關鍵設備,充實壯大自己。地球物理勘探是尋找石油的重要技術手段。技術手段越先進,勘探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八十年代,石油工業部門進口了一大批數字地震儀和大型計算機等裝備,培訓了大批專業人員,地震工作的麵貌大為改觀。截至一九八五年底,數字地震隊占到地震隊總數的94%,基本上實現了野外采集數字化,實現了模擬紀錄向數字紀錄的技術變革,裝備了可控震源隊、山地隊、湖沼隊、海灘隊、三維隊。石油地震係統初步形成了以涿縣(一九八六年改為涿州市)、塘沽、湛江、烏魯木齊和北京五大計算站為中心,大、中、小型計算機相配套,由23個台站組成的地球物理勘探數字資料處理網,開始使用人機聯作解釋係統,使解釋工作向數字化、自動化邁進了一大步。由於地球物理勘探水平的提高,在渤海灣地區複式油、氣帶的勘探、西部逆掩斷層推覆體的研究、塔裏木盆地大沙漠區的地質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為了提高鑽井技術,石油工業部門進口了2000米和3000米的車裝鑽機、6500米的電動鑽機以及一係列的鑽井工具。據大慶油田11台車裝鑽機使用情況的統計,鑽進速度比中型鑽機提高了48%,成本降低了35%。

進口的地層測試儀,能準確地反映油層壓力和地層特性,以及地層低油、氣顯示,解決了裸眼井、稠油井的地層測試問題,使一批待試井迅速投產。華北油田和四川氣田,由於解決了地層測試問題,有27口井裸眼完成,節約了大量鋼材。

進口電動潛油泵,滿足了大慶、勝利油田穩產的需要。進口熱采鍋爐,為遼河、新疆等油田的稠油開發提供了條件。此外,還為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進口了一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建成了一個設備比較先進、研究手段比較齊全、具有先進水平的中心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