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石油化工公司(1 / 3)

撫順石油化工公司

撫順石油化工公司(簡稱撫順石化公司),建立在遼寧省撫順市。它是在一九八二年三月經國家經委批準,由撫順石油一廠、石油二廠、石油三廠和撫順市化學纖維廠、化工塑料廠聯合組成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原名撫順石油工業總公司。一九八三年劃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領導後,改名為撫順石油化工公司。

撫順石油化工公司現有常減壓蒸餾、催化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加氫裂化、石蠟和各種油品精製等煉油裝置43套,年加工原油能力920萬噸。其中,化工、化纖裝置有催化劑、硫酸、硫銨、活性白土、丙烯腈、腈綸纖維等18套;公用係統有動力鍋爐、熱電廠、工業水源、汙水處理等裝置51套;還有建築安裝公司、設計院、職工大學等下屬單位。公司總占地麵積500多公頃,擁有職工5.01萬人(其中集體所有製職工2.15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109名;固定資產原值12.89億元,淨值7.17億元;主要產品有汽油、石腦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石油焦、石油苯、甲乙酮、防冰劑、煉油化工催化劑、活性白土、丙烯腈、腈綸短纖維等63種150多個牌號。一九八五年工業產值為22.89億元,實現利稅11.35億元。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撫順石油工業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130多億元,約相當於固定資產淨值的20倍,並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

一、中國第一個頁岩油工業基地

撫順是中國著名的煤城,其煤層上部伴生的油母頁岩資源豐富,儲藏量有50多億噸,含油率為6—10%。本世紀二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中國東北後,出於侵略、掠奪的需要,一九二五年開始利用撫順西露天礦的油母頁岩進行幹餾製取頁岩原油的研究,開發了內熱式幹餾技術,並取得工業化試驗的成功。一九三○年撫順頁岩油工業從此起步,但發展速度緩慢。東北解放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撫順頁岩油工業得到新生,發展成了中國第一個頁岩油工業基地。

(一)解放前的撫順頁岩油工業。

一九二八年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撫順煤礦(撫順礦務局的前身)正式籌建西製油廠(石油一廠前身),以西露天礦的頁岩為原料,生產頁岩原油。一九三○年,這個廠的東部幹餾車間四部80台幹餾爐建成投產,接著又建設西部幹餾車間三部60台幹餾爐,於一九四二年建成。上述設備設計年產頁岩原油26萬噸。與此同時,相繼建設了常減壓蒸餾裝置和熱裂化、釜式焦化、石蠟、柴油酸堿精製、合成潤滑油等煉製加工裝置,最高年產量是一九四三年,產頁岩原油25.7萬噸。

在建成石油一廠之後,又以東露天礦油母頁岩為原料,計劃建設年產頁岩原油50萬噸的撫順炭礦東製油廠(石油二廠前身)。但從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隻建成頁岩破碎設施及三部60台幹餾爐,僅進行了兩部40台爐的試生產。一九四四年產油4萬噸,原計劃建設的蒸餾、焦化、石蠟、柴油酸堿精製等加工裝置均未建成。

日本帝國主義不但掠奪撫順油母頁岩資源,還想利用撫順豐富的煤炭資源直接加氫液化,再加氫生成航空汽油等軍用產品。為此,於一九三六年開始籌建石炭液化工廠(石油三廠前身),擬以當時的大山坑(即勝利礦前身)煤炭為原料進行高壓加氫。該廠於一九三八年基本建成,一九三九年試運,但因技術不過關,以失敗而告終。後於一九四四年改用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地區的天然石油燈油餾分進行氣相加氫裂化,生產航空汽油和車用汽油,最高年產量僅3260噸。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到一九四八年十月撫順解放之前,在國民黨統治的三年中,石油一廠總共生產的頁岩原油還不到2萬噸;石油二廠、三廠全部停產。這期間,各廠都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石油二廠、三廠,工廠變成了廢墟,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二)解放初期的恢複工作。

一九四八年十月三十日撫順解放後,工廠回到了人民手中。從此,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建設自己的工廠,積極恢複生產。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立即著手進行撫順石油工業的恢複和建設工作。一九五○年召開的全國第一次石油工業會議,決定撫順為發展中國石油工業的重點地區之一,批準撫順各油廠開始恢複建設,並撥給資金,調配工程技術幹部,有力地加快了恢複生產的進展。

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與關懷下,經過石油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辛勤勞動,到一九五二年,石油一廠全部恢複了頁岩幹餾和硫酸、硫銨、釜式蒸餾、熱裂化、釜式焦化、柴油酸堿精製、石蠟、潤滑油等裝置,當年生產頁岩原油22.61萬噸,產品主要有汽油、柴油、石蠟和潤滑油。一九五三年恢複了常減壓蒸餾裝置,一九五四年熱裂化裝置由非殘油式改為殘油式生產流程,提高了處理能力。

一九五○年石油二廠開始恢複生產。由於抗美援朝戰爭,工廠恢複工作一度中斷,到一九五二年重新進行。一九五四年五月,第一部幹餾裝置20台幹餾爐恢複生產,接著第二部、第三部幹餾裝置共40台幹餾爐也於同年十月相繼恢複生產。一九五五年,生產頁岩原油17.1萬噸。

由於頁岩原油在加工精製過程中損失很大,產品中又含有大量的硫、氮化合物,難以煉製出優質石油產品。為此,在積極恢複石油一廠、二廠頁岩原油生產的同時,對石油三廠加氫裝置也抓緊開展了恢複工作。石油三廠是一座受到嚴重破壞、已停工四年的工廠,又缺乏必要的技術資料和技術幹部,熟練的技術工人也很少,給恢複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困難。因此,一九五○年首先廣泛招聘技術人才,隨後於當年六月正式開始加氫裝置的恢複工作。經過一年的奮戰,一九五一年六月第一套高壓加氫裝置恢複生產。用這個廠與撫順研究所共同研製的催化劑,以石油一廠經堿洗的1號頁岩輕柴油為原料,進行加氫試生產,當年生產汽油3000噸。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六年,又先後恢複了第二套和第三套高壓加氫裝置,從而成了新中國的第一個石油高壓加氫工廠。

(三)頁岩油工業的發展。

五十年代,中國的天然原油產量很少,國家把發展人造石油工業作為取得油品的重要來源,在人財物上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各廠又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改進操作和管理,使人造石油產量不斷提高。這是撫順頁岩油工業的興旺時期。

在恢複生產的同時,國家便著手進行擴大頁岩油生產能力和建設加工裝置的準備工作。一九五六年,國家計委批準了石油二廠擴建工程計劃,即建設年產頁岩原油60萬噸的頁岩幹餾裝置及相應的加工裝置和輔助裝置。一九五八年,國務院批準該廠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建設鉑重整、柴油加氫精製、接觸焦化等裝置,生產噴氣燃料等優質石油產品。一九五九年十二月,新建的四、五部幹餾裝置共40台幹餾爐投入試生產,六、七部幹餾裝置工程已部分完工;此外,加工裝置亦已開始施工,引進國外的加工設備也已訂貨。但由於蘇聯停止援建項目,東露天礦被迫停建,四、五部幹餾裝置因頁岩供應不上,被迫於一九六一年停產,隨之六、七部幹餾裝置和加工煉製裝置工程也被迫停工。但是,依靠國內自己的力量,建成投產了配合頁岩幹餾裝置擴建而建設的硫銨結晶裝置、年產8萬噸硫酸裝置和8.7萬千瓦熱電廠。

石油一廠在全麵恢複生產後,展開了擴建頁岩幹餾裝置的工作。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建成投產第八部24台幹餾爐,一九五八年產頁岩原油48.3萬噸,創曆史最高水平。

在頁岩幹餾氣體中,每立方米含有15—25克輕質汽油組分(又稱輕質油)。為了回收利用這部分資源,增產輕質石油產品,一九五七年石油一廠和石油二廠分別采用油吸法工藝流程,建設投產了輕質油回收裝置,年產輕質油分別為7萬噸和2.5萬噸。

在恢複和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和群眾對頁岩幹餾生產進行了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在頁岩利用方麵,將入爐頁岩的塊徑下限從20毫米降到8毫米,使頁岩利用率由60—65%提高到80%。爐型結構方麵,在幹餾爐頂部增設預熱段,成為有預熱、幹餾、氣化的三段幹餾爐,使處理能力提高了30%。由於提高了幹餾操作技術,又從幹餾氣體中回收輕質油,使采油率由60—65%提高到75%以上;每噸頁岩油耗頁岩由360噸降到25噸,幹餾爐的設備運轉率由72%提高到95%。到一九五九年,石油一、二廠共有頁岩幹餾爐224台,年產頁岩原油72萬噸,輕質油9萬噸,硫銨18萬噸;產值2.7億元,利稅1.3億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頁岩油工業基地之一。

一九六○年以後,撫順西露天礦進行調整,頁岩產量下降,頁岩原油的產量也隨之下降,一九六六年產油48.1萬噸。一九七七年以後,石油一廠隻有東原油車間80台幹餾爐、石油二廠原油車間隻有40台幹餾爐維持生產,生產頁岩原油23萬噸左右。

二、加工大慶原油

大慶油田的開發,是中國石油工業曆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撫順石油工業大發展的新起點。從一九六二年起,撫順石油工業由單一的生產頁岩原油向加工大慶油轉變,並不斷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老裝置,建設新裝置,擴大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深度,逐步建成了大型煉油企業。

(一)提高一次加工能力。

石油一廠一九六○年開始試煉大慶原油,一九六二年起西蒸餾裝置全部加工大慶原油。為了適應大慶原油高速增長的形勢,一九六四年石油一廠對西蒸餾裝置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使原油日處理能力由1160噸提高到1500噸。

一九六二年,石油二廠開始大規模擴建,一九六三年建成投產了年處理能力為50萬噸的北蒸餾裝置,一九六四年經過技術改造,使年處理能力達到75萬噸。一九六四年,該廠建成投產年處理能力為100萬噸的南蒸餾裝置,第二年便對這套裝置進行技術改造,使處理能力達到200萬噸;一九六六年再次進行了改造,使年處理能力達到250萬噸。

到一九六六年,撫順各煉油廠原油一次加工量達到363.86萬噸(包括頁岩原油48.1萬噸),其中石油一廠95.13萬噸,石油二廠268.73萬噸。

一九七一年以前,大慶原油都是用油罐車經鐵路運輸的。一九七一年大慶油田的長距離輸油管道通到撫順,連接了石油一、二、三廠,為進一步提高這些廠的原油加工量、擴大生產能力創造了條件。在輸油管道即將接通撫順的前夕,各煉油廠便開始改造現有裝置。一九七○年,石油一廠改造了西蒸餾裝置,使年處理能力達到75萬噸。石油二廠也在北蒸餾裝置采用浮閥加篩孔複合塔盤等措施,使年處理能力達到220萬噸。至此,石油二廠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了470萬噸。

輸油管道建成投用後,石油一廠自己設計、自己組織施工,僅用了一年時間,便在原東輕質油裝置的基礎上,於一九七二年改建投產了年處理能力200萬噸的常減壓蒸餾裝置(即東蒸餾裝置)。經過後來對裝置的填平補齊,這個廠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每年300萬噸。一九七一年,石油三廠建成投產了年處理能力為120萬噸的常減壓蒸餾裝置,加工大慶原油,直接為加氫提供原料。

到一九七二年底,石油一、二、三廠的原油加工能力合計達到890萬噸。以後,在進行以節能為中心的曆次技術改造中,各裝置的處理能力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步達到920萬噸。一九七六年原油實際加工量為782.6萬噸,一九八○年達到841.7萬噸,比未煉大慶原油以前的一九五九年增加了11倍。

(二)發展新技術、新工藝。

在提高原油加工能力的同時,撫順各煉油廠與石油科研、設計、院校、機械製造、建設安裝等部門緊密配合,努力發展深度加工,為國家生產急需的石油產品。被稱為六十年代中國煉油新技術、新工藝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裝置,僅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便在撫順建設起來。

流化催化裂化裝置能將重質油加工生產出輕質油,不僅可以提高輕質油品收率,提高產品質量,還可以為發展石油化工提供原料,生產方案也比較靈活,是一種在國外發展很快的煉油二次加工新技術。為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石油部決定在石油二廠建設中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石油部的直接領導下,國內186個科研、設計、機械製造、建設安裝和生產單位聯合進行技術攻關和施工會戰,從設計開始隻用了兩年零四個月時間,於一九六五年五月在石油二廠建成了年處理能力為60萬噸的流化催化裂化裝置。裝置共有146套、1355台(件)儀表,90%以上是新型儀表,整個裝置有90多個主要工藝參數。這樣複雜和自動化的裝置能否順利開工,實現投產一次成功,不僅是對這項新工藝的考驗,也是對中國人民智慧的考驗。

為了確保裝置投產一次成功,石油部組織了有關科研、設計、院校、機械製造、建設施工和生產等部門共600多人與石油二廠一起做了大量技術準備工作,查閱了210篇文獻和報告,基本上搞清了當時世界上已有的38套同類型生產裝置的生產概況,並對其中17套裝置的開工資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消化吸收了國外的經驗和教訓,為順利投產奠定了技術基礎。一九六五年五月五日原料油進入反應器,經過四十三小時就生產出了合格汽油、柴油,汽油的辛烷值(馬達法)不加鉛即達到84個單位,為中國首次生產出了高級車用汽油,實現了裝置投產一次成功。

這套裝置建成投產後,石油二廠對其先後進行了8次較大的技術改造。一九七一年增加管式反應器,並對再生器進行了局部改造。一九七五年將床層反應器改為分子篩提升管新工藝,采用分子篩催化劑,使年處理能力提高到80萬噸,又經過後兩年的填平補齊,達到了90萬噸,比原設計能力提高50%。一九七七年又增加了能量回收裝置,一九八○年增設了煙氣廢熱鍋爐,一九八二年新上了溴化鋰製冷裝置。在不斷的技術改造中,這套裝置不僅吸收了國外先進技術,而且還有所創新,使裝置的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接近和達到了當時的國外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