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流動分析(續)(1 / 3)

人力資源流動分析(續)

人才海內外流動

一、世界性人才外流情況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隻要一國打開了對外交流的大門,隻要國家或地區間存在著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水平等諸方麵的差異,國際間的人才流動就不可避免。今天,大洋兩岸、環球南北的人才流動異常頻繁,但又顯示其流動的不平衡性,即人才流動的趨勢基本是從人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流向人才較多的發達國家。這種向發達國家單向流動的人才流動,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就是人才外流。

(一)人才外流的速度日益加快,數量不斷增長

1952年,流入美國的他國專業技術人員隻有1/7來自發展中國家,到1966年,這一比例已突破1/2,到80年代,則達到80%。有人統計,二戰後,移居他國的專業技術人員已超過130萬人,並以每年10萬人的數字遞增。

根據外流人才的兩大接受國——美國和加拿大——移民部門的統計,1952年至1966年它們每年接受的發展中國家外流專業技術人員從10405人增至19534人,其中美國從9024人增至13986人,加拿大從1381人增至5548人。1967年(即在有關法律限製顯著放寬後的一年),美國接受的此類人員急增至23251人,比前5年內的高峰時期還多67%,加拿大接受的此類人員亦增加342%。在此項統計涉及的全部16年內,發展中國家移居美國的技術人才共達402737人,其中未回歸的占很大一部分。如果把前往發達國家留學的學生也計入,那麼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外流狀況就顯得更加嚴重了。

(二)人才外流尤以亞洲為最甚

亞洲(日本、新加坡除外)人才外流的規模,首屈一指。這是因為亞洲、特別是東亞,自50年代末以來,經濟發展較快,也是因為亞洲人口基數遠大於其他欠發達地區,並且,有一批亞洲國家仍與其發達的前宗主國保持著便利人才外流的特殊聯係。70年代初,在美國的留學生中有37%來自東亞,流入美國的專業技術人才最多的是菲律賓人(占16%)、印度人(占14%)、以及韓國人和中國人(各占6%)。而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調查,1990—1991學年度,在美國的外國留學生中有58%的是來自亞洲的學生。在1992—1993學年度,1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在美國的留學生占美國大學外國留學生人數的60%。

(三)人才主要從第三世界國家流向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發展中國家外流人才的主要去向是美國。同美國的吸收量相比,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懸殊。例如,在70年代初,美國每年吸收的發展中國家外流專業技術人才相當於加拿大的8倍,相當於英國的40倍。

不僅如此,對許多外流的發展中國家人才來說,美國以外的發達國家往往成為他們流入美國之前經過的中間站。這種現象除了美國具有當代世界首屈一指的教育、科研實力、最大的人才需求量和社會文化吸引力之外,美國政府為低價獲取有用人才而實行格外寬鬆的外國人才移民法規,也是導致上述狀況的重要原因。

(四)外流人才的學位等級較高

外流人才中訓練有素、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高級專業人才較多,因而對流出國來說,損失也就更為嚴重。如,發展中國家流往美國的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博士學位者占15%,一些發展中國家每年培養的博士流失率在20%—76%;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外流高級專業技術人才40萬名左右;目前發展中國家每年外流的人才中60%以上為富有經驗的專家,其中醫生約占20%,工程師約占25%。

(五)以“合法移民”身份外流的專業技術人才增長較快

例如,1961年在美國的發展中國家移民總數中,專業技術人才占40%,1974年僅這一比例上升為78%;1966—1975年,發展中國家以永久性移民身份進入美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有近8萬名,到1980年這一數字已增長為15萬。到現在,已突破30萬大關。

二、我國人才外流的特點

我國人才外流的現狀是極為嚴峻的。專家們通過分析,得出我國人才外流的三大特點:

(一)人才外流規模較大

與其他人才外流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人才外流現象出現要滯後得多。50年代至70年代期間是印度、韓國、以及我國台灣地區人才外流的高峰期,而這時我國隻派少量留學人員前往蘇聯。直到十三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才開始向西方發達國家派出大量的出國留學生。非常具有對比意義的是,當韓國、部分東盟國家以及我國台灣出現大量外流人才回歸熱潮的時候,我國的人才外流卻發展到了巔峰狀態。即出國留學人員21萬,已回國7萬,扣除4萬尚未完成學業的人數,我國有將近10萬人員滯留在國外。這一數字相當於東盟所有國家累計外流人員的總數,是印度外流人才的2倍。這些科技人員的流失對我國經濟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損失。

(二)外流人才的學曆層次較高

我國到1978年以後才恢複招收研究生。這些研究生素質較高,年齡適中,正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因此,我國派遣很多研究生出國攻讀博士學位。但根據美國全國研究會的統計,到1987年有303名大陸學人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在這些人中,有55.4%,即168人已決定繼續留在所在國;僅有7.3%,即22人回國;餘下的37%,即112人仍未明確表示去留意向。我國攻讀學位的留學生占留美人員的比例約40%以上;進修者和訪問學者曆年所占的比例介乎2%~4%之間;其餘的多數為研究人員。

(三)人才外流的主要去向是美國

美國與日本是我國派遣出國人員最多的兩個國家,日本國土小,對移民控製較嚴,而美國實際上是一個移民國家,具有大量吸收移民的傳統,同時出於經濟、科技以及政治等因素的考慮,它憑借先進的科學水平,充足的經濟實力提供了很多公獎、私獎、助學金,吸引了大批的中國人才流入。1985~1986年,聯合國外國教育研究所的一項外國留學生普查統計資料顯示,全美境內外國學生總數34萬多人,其中中國大陸留學生為13980人。如果包括訪問學者和進修生在內,我國留美人員現已達4萬多人。我國留學生集中在美國,占總派出人數的60%。40年來我國回歸人員中,留美學者僅占總回歸人數的30%左右。將派出、回歸兩項數字和比例作一比較就可以看出,我國人才外流的最大去向是美國。

(四)外流人才的原居地和單位

主要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單位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科學院所。留美人員中有3/4是大學教師、研究人員和大學畢業生,尤其是重點大學的教師和研究生,因此也大多數來自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

三、我國人才外流的原因

(一)人才外流的個人因素

1.對個人發展前途的考慮

首先,是對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的比較。由於國內工作條件的限製,很多留學人員寧願留在國外,利用國外優越的條件,爭取做出一些成績。國內雖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缺乏條件,缺乏好的學術環境和工作環境。相比之下,國外信息資料極其豐富,信息傳遞速度快捷,實驗儀器設備先進,研究經費充足,後勤服務完備,所有這些,對留學人員特別是對從事自然科學或應用自然科學的研究人員,當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是國內人際關係複雜,內耗較大。一些在外留學人員談起此事都感觸極深。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學者講訴:“我特別愛中國這塊土地,我曾經拚命地工作,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從不計較工資和獎金的多少,但單位領導不喜歡我,他不把我當自己人看,他隻是利用,而從不重用,這使我感到非常傷心。”這是他不回國的原因。原因並不是中國窮,也不是政治待遇差,而是害怕複雜的人際關係,怕“穿小鞋”。

2.家庭因素的影響

對於一些較早去美國現已中年的出國人員,在是否回國時考慮較多的是子女的教育問題。其原因是由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限製,國內升學競爭異常激烈,而這些人的子女一般都在美國五六年以上,中文已忘記了很多。相比較而言,美國的小學功課比國內要輕鬆很多,尤其數、理等課程的要求與國內有較大的差距,如果這些人的子女跟隨回國,由於語言的障礙和基礎的限製,是很難與國內的同齡人競爭的,所以很多年齡偏大的留學人員,出於對子女教育及其發展前途的考慮,都決定自己作出犧牲,長期留在國外。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出國留學人員的配偶和父母對回國意向的態度。對已婚留學人員而言,配偶的去留意向對留學人員作出回國決定影響較大。一般來說,配偶仍在國內的和配偶雖然已來國外,但由於各種原因很不適應外國生活並很想回國的出國人員,其回國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而配偶已到國外,並較為適應國外生活且決心留在國外的,故其回國的可能性就很小。當然,對於那些未婚留學生而言,在決定去留時也會受到父母態度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獨生子女,如果父母皆在國內,且年邁已高,非常需要他們回國照顧。他們就很有可能放棄在國外永久居留的機會。相反,若父母堅決反對其子女回國,就有可能會留居國外圖發展。

3.年齡和性別的影響

第一,年齡偏大的人,一般在國內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發展事業的基礎,大部分都已晉升為中級或高級職稱,有中等偏上的住房條件和經濟收入,他們很難輕易放棄在國內已有的既得利益而作出移居他國的決定。相對而言,年齡偏小的出國人員在這方麵的“包袱”要小得多,他們中不少是剛剛本科畢業或碩士畢業,在原單位工作時間不長,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生活在單位底層”的人員。有的出國前一直沒有單獨的住房,在生活待遇和工作機會上很難與他們的“學長”或師長競爭。於是,出國便成了個人發展的選擇。

第二,年齡偏大的出國人員,由於曆史的原因,除少數是大學本科英語專業畢業的以外,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語言障礙。由於語言上不能溝通,要想在國外獲得較理想的工作是非常困難的。這些人身體狀態不如年輕人,有的還有一些慢性疾病,在工作機會的競爭上一般都處於劣勢。這些都將影響其在國外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使他們更傾向於回國,而年齡偏小的人,一般出國前花在外語訓練方麵的時間要多一些,出國後語言障礙要少一些,身體條件也要好得多,因此,回國的傾向不如中年留學生高。

第三,每一個初到異國的人,都有一個從本國人變成外國人,從多數民族變成少數民族的過程,這種社會角色的改變在心理上跨度較大,使得出國人員較難適應。相對而言,年齡偏小的出國人員的適應過程要快一些,他們對本國文化的依戀程度比年齡偏大的人員要低,較容易建立起對異國文化的興趣。同時年齡愈輕,其拚搏的精神愈強,冒險精神也愈強,這也有利於他們對異國社會文化的適應。

據專家們調查發現,不僅年齡影響留學生回國的決定,而且性別上的差異也成為一個重要決定因素,主要是:

第一,相對於男性學者而言,女性更關心生活的舒適程度和安定程度。與中國現在的生活條件相比,美國的住房設施要好得多,諸如空調、家用電器、地毯等,在美國一般人都可享受,而在中國則要相當層次的人可擁有之,因此,女性比較留戀國外的生活條件。

第二,中國長期以來具有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在中國這樣封建意識較為濃厚的文化氛圍中,知識女性事業發展的機會,相對比男性要少一些。她們在家既要做賢妻良母,又要在事業上與男性平等競爭,各種壓力都有,她們對回國發展事業缺乏信心。這也導致她們更傾向於留在國外。

第三,很多女性學者對美國社會“保護個人隱私”的傳統極感興趣。伴隨“女權主義”和“女子獨立”運動,現代女性傾向於個性化,喜歡獨來獨去,在生活上也比較開放。但在中國,總會存在一些愛管閑事的人,議論別人的私生活,這無疑影響了那些較開放的現代女性。

(二)人才外流原因的社會分析

1.經濟與生活水平因素

首先,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太大,在美國,一般碩士或博士隻要具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其月收入相當於國內副教授工作30個月的收入。通過調查發現,很多留學生人員都希望能夠在國外達到兩個目標,一是拿到博士學位,一是賺一筆數量可觀的美金。一些留學生明確表明,他們讀書是為自己,出國是為家人。他們隻要在國外多呆一、兩年,不但可以使自己後半生和小孩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而且可以帶動父母、兄弟姐妹都先富起來。

其次,一些人擔心回國後在生活上很難適應。有人認為,如果把現時的中國與美國在經濟待遇和生活物質條件相比,就相當於中國的農村和城市的差別一樣,從窮的地方到富的地方比較容易,而要從富的地方再回到窮的地方去則比較困難,在國外坐慣了小汽車、住慣了小別墅的舒適環境,要回到公共汽車和集體宿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三,兩國經濟生活水平的差距,不但表現在硬件上,而且也表現在軟件上。一些留學生認為,與中國相比,美國不但有較高的經濟收入和較好的住房條件,而且最具吸引力的是它的生活方便。美國穩定地建設和發展了上百年,各種生活設施都非常配套,生活上的所有細節都被考慮得非常周到,因此非常方便,這些軟環境國內在短時間內是很難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