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員工培訓
國企員工的艱難處境
一、“工人階級”的沒落
工人階級——這個在新中國幾十年曆史上曾讓幾代人激動不已的光輝名詞,像黃金般沉甸甸地顯示出一個人革命曆程的不朽價值。曆史跨入20世紀的最後10年時,工人這個曆史上的輝煌稱號似乎被市場經濟的浪潮淹沒,暗淡無光了,人們仿佛懶於去談議,去追求和效仿了。
一部分正處身在經濟效益迅速滑坡的企業中的職工,用自身的感受來體味“改革到了成熟期”的評判,心理就不平衡了。這樣,在80年代中下期曾出現過的“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心態又自然冒了出來。
相當一部分平民百姓在思考:“改革進入中期難道就是這樣?”他們似乎感到早時的那種對改革前景的描繪是否過於燦爛。普通職工家中在改革開放之後搬進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甚至是音響和VCD。可是,物價的上漲和辦事通行的“老人頭開道”,又不得不使國企中的工薪階層時而感到囊中羞澀,他們暗自掂量著自己的“利益”分量。
1996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對中國百餘名頂尖級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改革形勢和問題的看法。
百名專家調查的看法高度一致:個體戶和私營業主、三資企業員工、國有企業幹部這三類人依然被認定是改革的最首要的受益者,而工人依然被認為是受益最少的人群。
二、誰當國企工人
誰當國企工人?這個更多的是世人的價值取向和觀念的問題,作為一個時代的話題,是十分沉重的。
免費人才庫——北京市調查了汽車、機械、紡織、儀表、電子、醫藥、一輕、二輕、建材等10個行業的10家企業。1991年至1995年5月,10家企業共流失2729人,占職工總數的5%。流失人員中,有中專以上學曆的1223人,占總數的45、1%。這就是說,學曆高的容易外流。1991年以來,這10家企業舉辦電大班、學曆培訓班、外送進修,千方百計培養本企業人員,以穩定人心,提高企業隊伍素質。可是自己培訓中專以上學曆的1602人,已有77%外流。北京手表廠79級電大畢業26人,現在僅剩1人,80級26人隻剩8人,82級20人現在一個不剩。
企業培訓一個高中生要花費6000元,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費20000元,這還隻是脫產學習時間內的獎金、工資、福利、學費,不包括脫產時間應創造的產值。
廠長們說,培訓本是企業應該高度重視的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可是在目前的情況下,企業投資越多,吃虧越多。國有企業成為了社會的“免費人才庫”!在北京市,國有企業的大學畢業生兩年內流失率高達60%!
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是公有經濟和全民所有製最充分、最典型、最具體的表現,而這個全民所有製即全體職工所有,卻有時會致使職工奔來轉去,作為勞動力,四處尋找雇主,這個全民所有的觀點又如何能堅持說服人?工人是國有企業的主人,新中國幾十年來強調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今天,勞動力卻成了商品,工人隻是勞動力的載體,可以像一支香腸一樣在買賣者之間講價和轉讓,而主人與商品同時並存在一個(工)人身上,這讓人何以去理解和認識自身的價值?
三、下崗職工
進入1997年,全國的各種新聞媒體仿佛是一夜之間,將焦點聚集在“下崗職工”的身上。從《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到各省、市的電視報紙,不惜用大量篇幅予以重點報道。為什麼“下崗職工”一下子成為了新聞熱點?
工業企業中大批下崗職工的出現,成為了企業改革進入1997年的頭等大事。許多職工搞不明白,對瞬間企業下崗職工的同時湧現表現出難以理解和十分驚訝,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保一方平安,促一地穩定,在一季度整整三個月的時間裏,常委會議室的各種會議議程中,都將解決下崗職工問題擺在了重要位置。
中央電視台連續向全世界報道了北京市大批下崗職工如何轉變就業觀念的經驗;同時又長篇報道了上海市成立“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中心”,幫助下崗職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的做法。這一切,在全國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
四、1億人麵臨失業的威脅
中國一直忌諱談論失業。麵對失業的措詞總表現出高度的謹慎。然而,失業在中國任何時候也並沒有絕跡。失業,這無法掩飾住的社會現象再也無法掩飾了。
改革的號角一吹,市場經濟以迅猛的速度在形成、整合和成熟。企業經過結構調整,向現代企業製度逼近;生產技術經過高科技手段,實現質的飛躍;無情的競爭法則使破產企業工人悻悻離開廠門……
如今,誰也不敢擔保自己不會加入明天的失業大軍。城鎮職工,特別是國企職工,前所未有地體驗到失業將意味著什麼。
這時,中國人民懂得了“精簡”,“待業”,“歇業”,“退養”,“下崗”,“富餘人員”……其真實含義就隻有一個:失業!
就業,充分就業,這是世界各國政府力圖實現的四大宏觀經濟運行目標之一,與經濟增長、保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爭取國際貿易收支平衡三大目標並列,而且,不少經濟界人士還認為,就這四大目標的重要性來說,實現充分就業是僅次於經濟增長的第二大宏觀經濟目標。
能否及時有效地實現再就業,這對一國經濟能否不斷調整結構,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與此同時,它也製約著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
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過去,我們曾為這一點自豪;現在,我們不能不為這一點而感到憂慮。
勞動力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這種供求失衡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恐怕要在一個不會太短的曆史時期裏客觀存在。
據於光遠《失業:一個跨世紀的話題》一文透露:“到本世紀末,全國需要解決就業的人數高達2、2億人左右。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增長率進行了這樣的測算:如果依照到達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社會勞動增長率年均也隻有1、55%;按照這樣的勞動增長率來計算,到本世紀末,需增加勞動力也僅為9400萬人,即使經濟增長率再高一點,就業崗位也隻能達到1、2億個左右。這就意味著我國仍將有1億人麵臨著失業的憂慮。”
1億人麵臨失業的威脅,這會意味著什麼?
巨大的震撼,長鳴的警鍾!
五、冷觀市場演變
我國國民經濟經過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風風雨雨和坡坡坎坎,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發展,我們已提前實現了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廣大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缺經濟在大多數經濟領域已經基本結束,一般工業消費品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而正當我們在為“軟著陸”的成功感到欣喜和慶幸的時候,卻又開始麵對讓人感到十分沉重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