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開發目標設計
一、人才資源開發的微觀戰略目標(一)取得最大的人才資源使用價值在當今世界四大資源中,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而人才資源更是人力資源中素質較高的一部分,是“資源中的資源”,由此可見人才資源所蘊含價值的巨大。要使人才資源的巨大價值發揮出來,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的強大動力,就要創造條件,按規律對之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在盡量少的勞動時間內創造出盡量豐富的物質財富,實現人才資源的精幹和高效,使人才資源獲得最大的使用價值。
根據價值工程理論:
V(價值)=F(功能)C(成本)
即:價值等於功能與成本之比
要使價值(V)最大,同時又保證功能不變小,方法有四:成本不變,功能提高;功能不變,成本降低;成本提高,功能提得更高;提高功能,降低成本。
其中,第四種方法最為理想,被稱作“低、高、大”目標管理原則,即低成本、高功能、大價值。這個原則的實際意義就是指對有限的投入,要盡可能取得最大的使用價值。人才資源使用價值的最大獲得,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其具體內容,可通過以下公式得以明了。
人才資源使用價值達到最大=人才資源的有效技能最大地發揮
人才資源的有效技能=人才資源的勞動技能×適用率×發揮率×有效率
其中:
適用率=適用技能擁有技能(即是否用其所長)
發揮率=耗用技能適用技能(即幹勁如何)
有效率=有效技能耗用技能(即效果怎樣)
提高人才資源使用價值並達到最大,可行方法便是盡量提高人才資源的三大“率”,即適用率、發揮率和有效率。
(二)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主觀能動性
1、精神因素——價值標準和基本信念的塑造
人的需要產生主觀的動機,主觀動機的驅動、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人的價值標準和基本信念,便是影響其需要的決定因素和基本力量,從而也就決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大小。因此,對人才資源的價值標準和基本信念的塑造,便是充分發揮人才資源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其一,人的價值標準三個層次:
(1)社會價值觀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主導價值觀,它決定了社會風氣的性質和方向,也決定了社會對個人行為的評價,直接影響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例如,對國家忠誠的社會共同價值觀,會使這個社會具有強大的整合力和凝聚力,會激發起廣大國民精忠報國的熱情,一旦國家需要,隨時準備獻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2)群體價值觀
一個組織(如企、事業單位等),其內部群體價值觀,構成組織的心理氣氛和文化氛圍,隨時隨地影響著每個組織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在同樣的社會大氣候下,由於群體價值觀的差異,會使不同的單位形成不同的傳統和風氣。如美國的IBM公司,其群體價值觀確立為三條:尊重個人;顧客至上;追求卓越。這三條價值觀,曆經數十年未變,終於成了激勵公司員工健康上進、不斷努力的原動力,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和巨大的社會效益,使公司在與同行的激烈競爭中,始終獨領風騷。可見,群體價值觀對發揮組織中每一個人員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是多麼重要。
(3)個體價值觀
指個人基於其世界觀、人生觀而形成的對客觀世界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正是由於這種總評價和總看法的不同,才導致了不同的個人,其積極性、創造性、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不同。從而,使得有些人唯利是圖、甚至不惜以給他人帶來的巨大痛苦來換取自己一時的快樂。而相反地,有些人則大公無私,在損害國家和集體利益的事件發生的緊急關頭,敢於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犧牲來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
正是由於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群體價值觀和個體價值觀,才在某種意義上導致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性質、方向與大小的不同。所以,使人才資源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有效而充分地發揮人才資源主觀能動性的主要途徑之一。
其二,人的信念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另一重要途徑。
一個人隻有樹立一種堅定的信念,不受環境支配,才能通過不斷的奮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無論是為學問、事業的成功還是為社會、民族的振興,每個人都應確立自己的信念。我們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以堅定正確的信念作為精神支柱的,就是在和平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科學家如陳景潤等,也都有堅定的信念作為精神支柱,令人佩服、折服。國外亦如此,以19世紀英國詩人濟慈為例,他幼年早孤,一生貧困,備受文藝批評家的抨擊,加之戀愛失敗,身染麻病,26歲便去世。濟慈雖然一生潦倒,但他卻勇於擺脫困境。當他在少年時代讀到斯賓塞的“仙後”之後,就肯定自己也注定要成為詩人。濟慈一生基於這個信念,使他在短短的26年人生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終於成了名垂不朽的偉大詩人。
2、實際因素——現實的激勵因素的強化
(1)任用情況
要通過任用來充分調動人才資源的積極性,需要做好兩方麵工作:一是任用時要盡量考慮到人才的特長和愛好,從“這個人才能做什麼”。而不是從“他不能做什麼”的角度來考慮安排問題,以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二是要使所委任的職務既富有挑戰性,又要能為所任人才接受,為此,應使執行者實際能力略低於(即不太低,又不過高)工作的能力要求。總之,領導者在任用人才資源時,要善於因事擇人,通過平等競爭,以使各類人才資源能找到最適合發揮自己才能的職位。
(2)信任程度
領導者與下屬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同心協力充分發揮下級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因此,在使用人才時,應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一旦任用,就應給以高度信任,充分下放權力,以使所用人才能放心大膽地進行工作。
(3)晉升製度
晉升是人才追求自我實現的永恒目標,它通過對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滿足,來達到充分發揮人才資源主觀能動性的目的。為此,需要通過建立一個公平競爭、擇優晉升的科學合理的晉升製度,以激勵廣大人才充分發揮出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4)工資、福利製度
工資是人才資源的智力勞動得到酬勞的主要形式,在實踐中,應貫徹好“按勞分配”的原則。為此,應處理好兩大方麵的問題:一是人才資源的“勞”是指腦力勞動,複雜性大,對其計算和考核要注意到其所內涵的巨大價值,真正把知識和技術作為分配的重要因素。二是要處理好工資關係問題,包括不同工種,不同崗位,不同職位之間的工資差距;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間工資的合理差距;管理者與普通技術人才間的工資差距等。此外,在宏觀上還應處理好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以及不同所有製企業間的工資關係。福利是滿足人才生存、安全和社交需要的重要途徑。良好的福利條件,會使組織中的人才資源感到集體的溫暖,增強組織的凝聚力,激發人才更加積極地工作,自覺地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5)獎懲製度
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是滿足人才資源的生存、社交、自尊和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從而是提高人才資源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途徑。要使獎勵收效大,不僅要考核公平(這是實行獎勵的前提),更要注意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重視精神獎勵。隻有這樣,才能著重提高內激勵的程度,使人才資源的主觀能動性自然而然地加大發揮。而懲罰,則是通過負強化作用,來有效地防止和糾正各種非理性行為,以保護人才資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在落實懲罰製度時要依法依規進行。
(6)繼續教育和培訓
一般來說,自身素質好的人才,其進取精神強,易於自我激勵,能表現出高昂的士氣和工作熱情。所以,強化繼續教育和培訓,就能通過提高人才資源自身素質,增強其自我激勵能力,繼而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在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強化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專業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注意對其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培養。隻有這樣,才能全麵地提高素質,充分有效地發揮出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偶發因素的利用
偶發因素,指組織中發生的一些能影響組織成員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偶然事件。對其積極方麵的有效利用,實質也就是激勵。利用得好,就能起到正強化作用,激發起組織成員的責任感、歸屬感和成就感,充分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反之,若是出現一些消極的偶然因素,則會起負強化作用,會破壞組織成員的責任感、歸屬感和成就感,影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通常情況下,對一個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部門來說,積極的偶發因素,諸如讚揚、友善的表示、尊重的舉動等,都能很好地加以及時利用,而盡量減少一些譏刺、不友好舉動甚至惡意的中傷等不利的偶發因素,充分發揮人才資源主觀能動性。
(三)培養全麵發展的人
人本身的發展,是全人類一切發展的最終目的。人本身的全麵發展,指身心健康成長、體腦均衡發展,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就是培育德、智、體全麵發展“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新人。由於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辦法,更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主要途徑,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全,教育與培訓在人才資源開發中的地位便越來越高。通過教育和培訓的有效實施,不僅要使人才確立起忠誠、正直,熱愛祖國、集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品德;而且要鍛煉出具有健壯的體魄、能承負繁重任務的身體素質;更應發展其智力、能力和精神素質,有效地挖掘出其巨大潛能。人才資源的智力主要是指其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能力方麵主要是指其組織指揮能力、決策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監督控製能力及各類專業技能等等。而精神素質則主要是指其意誌品質和情感品質,其中,前者又主要包括決心、毅力、目標指向和自製力等;後者則指諸如喜、怒、哀、樂、愛、憎及熱情與否、積極與否等。總之,所有這些德、智、體、能方麵的全麵發展,都得靠有效的教育和科學的培訓。因此,隻有通過教育和培訓這一人才資源開發的有效渠道,才能培養出全麵發展的人才來,真正達到開發人才資源的目的,並最終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全麵發展。
二、人才資源開發的宏觀戰略目標
(一)構築人才資源高地的前提
在人才資源的戰略性開發中,確立以下幾種全新的人事與人才觀念,是構築人才資源高地的前提。具體來說,這些新觀念有如下六種:
1、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
(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點,這是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所決定的。從科技發展的自身規律來看,產業革命以前,人類社會通常是按照生產實踐→應用技術→科學這一規律發展的;當今,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科學研究已經走在技術和生產的前麵,形成了科學→技術→生產的逆向發展的路線。也就是說,首先有科學的理論,然後發展出應用技術,最後進行大規模的生產。並且,隨著科技的繼續發展,基礎研究、應用與開發研究越來越成為生產、技術發展的先導。從而,使得掌握先進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以及高新科技開發能力的各類人才,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和高新科技產業化的排頭兵。因此,人才資源不僅是生產力的要素,更是科技知識的載體,故我們應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基礎上,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全新觀念。
(2)領導、組織人事部門要把開發和保護人才資源作為“第一任務”
在人才資源開發方麵,第一把手要親自抓,正如毛澤東所說:“領導幹部一是出主意,二是用人”。領導幹部親自抓實,善用人、用好人,就能將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在使用中開發好。同時,組織人事部門作為第一資源的主管部門,直接根據黨對四化建設的要求和實際工作的需要,對人才資源進行計劃和市場化的科學配置,以達到人才與崗位的最佳組合,從而,謀求巨大的配置效益。在人才資源的保護方麵,要做好以下五項具體工作:
其一,人才資源的領導保護。領導是發現人才、保護人才的“社會守門人”,所以應具察才之眼、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謀和護才之膽。
其二,人才資源的權威保護。有些特定的人才,由於專業性強,需要權威的鑒別、承認和保護,專業技術人才的脫穎而出,往往取決於權威的業務素質和公正無私的品質。所以,加強學術界權威的職業道德建設,是保護人才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