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優秀歌曲欣賞(3)(3 / 3)

拉赫瑪尼諾夫這首歌的前奏在音樂形象上有獨立意義。它的旋律特征在於:上助音和後來圍繞骨幹音的裝飾進行;節奏上的附點和連線形成的綿延氣息;在調式上的旋律小調和自然小調的交融;不僅突出了音樂的“異域情調”,而且構成了蒼涼、淒楚、悱惻的性格,從而激起了詩人的呼喚和悵惘的回憶。

歌曲的A段從第九小節開始,在鋼琴的琶音背景下,詩人在高音區以不可遏製的情感唱出“別唱吧,我的美人……”這裏的曲調節奏自由,富於吟誦特點,又具有歌唱的性格。

B段可分為兩個階段,歌詞的安排上,開始是普希金原詩的第二段,後來階段是原詩的第三段。第一階段從十九小節開始,旋律律動幅度不大,具有顯著的朗誦調性格。

第二階段的調性轉到d小調,旋律上下起伏,逐漸增長,準備引向高潮。這裏的伴奏具有激動的如浪濤翻卷的衝力,然後在第三十小節“但你歌唱……”處衝向了全曲的頂點。這裏在高音區的長音,伴奏以十六分音符連續敲擊的節奏,聲部逐漸聚攏的不協和音響,使這裏的高潮更顯露出熾烈的悲劇性格。隨後,巨大的激情消退了,浸透著哀怨的歌聲漸漸下行。

再現段的最大特點是將前奏的音樂和再現段疊交在一起。

鋼琴的後奏同前奏基本相同,不過第四十五小節後,旋律移到了低音區,並在主音上反複吟哦,同時內聲部的變化半音下行,低聲部的持續進行,使音樂在憂鬱和神秘的色彩中漸漸消失……。30.《少女的願望》

〔作品簡介〕

肖邦是波蘭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人們一提到肖邦,幾乎都是和鋼琴聯係在一起,甚至他的名字成了鋼琴的同義詞。其實肖邦除了鋼琴作品外,還寫有十九首獨唱歌曲,而且藝術性都相當高。這些歌曲因為都是反映他的個人生活和內心情感的,在他生前,無意發表它們。在肖邦去世之後,人們對肖邦的作品進行整理和挖掘,才發現了這些歌曲。

《少女的願望》創作於1829年。編為作品33號。它是肖邦用他的朋友、詩人維特維茨基的同名詩譜成的。

〔作品欣賞〕

《少女的願望》是A大調、34拍、三部曲式。從曲調上看,它明顯地帶有波蘭民間瑪祖卡舞曲的一些特色,例如5444、5467〖〗這樣的音型和節奏,重音給人感覺並不在第一拍上。

這首歌雖然是單三部曲式,但是,每一段都很簡單。A段僅僅兩個樂句、八小節;B段更短,隻有五小節,後麵出現“3”的延長音之後,A段再現。這首歌在力度上,對演唱者要求十分嚴格,你看,樂譜上大部分小節都標有力度記號,要正確地掌握它們,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掌握得當,會產生好的效果。

31.《落葉》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波蘭著名的作曲家肖邦根據詩人波爾的同名詩譜寫而成的。

1836年,肖邦在巴黎讀了同時代波蘭士兵詩人波爾的一首詩《落葉》,這首詩是緬懷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丘斯克領導的一次反對沙皇統治的人民起義。那次起義雖然一度成功,趕走了侵略者,可是,由於國內貴族階級的賣國求榮,不久沙皇領導的俄國軍隊卷土重來,重新占領了波蘭。當時,許多愛國者逃亡國外或被鎮壓。這情景和肖邦、密茨凱維奇等波蘭愛國者,因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流亡國外的現實十分相似。當然,會引起肖邦的許多感觸,於是,他用《落葉》這首詩譜成了一首歌。以表達自己和其他一些波蘭流亡者的沉痛心情。

〔作品欣賞〕

這首歌由於詩比較長,分幾個段落:A段是降e小調、34拍、中速,開始用藝術手法,描寫一隻小鳥在墳墓上哀鳴,引出波蘭人民正經受一場戰爭的苦難;B段轉降E大調,情緒頓時明朗起來,描寫波蘭愛國者聚集華沙,要挽救祖國的危亡;C段又轉回到降e小調,44拍,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有趣的是這一段前半部分的十六小節,僅用一個“6”音作同音反複,節拍上除了四分音符,就是二分音符,描寫起義失敗的沉痛心情;後半段6b76#56765這樣來回反複的音型描寫一些人犧牲、一些人被流放的悲慘情景。D段轉24拍。情緒又振作了起來,因為保持了降e小調,曲調比較悲壯,帶有進行曲性質,表現波蘭人民絕不會被邪惡的勢力所嚇倒,隻要他們活著,將會趕走叛徒和敵人,重建自己的祖國。

32.《戰士》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波蘭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肖邦根據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的同名詩譜寫而成的。

肖邦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的時候,經常和老師、同學們議論局勢和祖國的前途。1830年10月,他的老師、華沙音樂學院院長愛斯涅爾,建議肖邦到附近的一些國家旅行演出,宣揚波蘭音樂文化和波蘭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肖邦的父親尼古拉也非常讚同校長的這個建議。同時,尼古拉還有另一番考慮:由於他自己曾參加過華沙“暴動”,他意識到當前華沙籠罩著緊張的氣氛,將會醞釀新的起義,因此,他希望兒子更應盡快作這次有意義的旅行演出。肖邦臨行前幾天,他讀詩人維特維茨基的一首詩《戰士》,感到十分激動。他感到自己就像詩中所描述的那名戰士,即將和父母、姐妹告別出征,不同的是,他是用音樂去宣揚波蘭民族精神永存,於是把這首詩譜寫成歌曲。

〔作品欣賞〕

《戰士》這首歌是降A大調、68拍、活潑的快板。前麵有一段雄壯有力、帶號角聲的前奏,描繪了戰士即將奔向戰場的熱忱。歌聲進入後,以××××為主要音型,輔以×××××這樣堅強有力的節奏,描繪了英雄騎著戰馬,馳騁疆場,英勇殺敵。在伴奏部分,不時出現雄壯的軍號聲。通過三段歌詞,把戰士不怕犧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描繪得十分生動感人。

33.《我心懷念高原》

〔作品簡介〕

這首歌詞作者羅伯特·彭斯,是蘇格蘭最偉大的詩人。人們熟悉的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就是他整理的。彭斯1759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裏,由於生活在農村,他從小就愛好民歌。

《我心懷念高原》是彭斯在蘇格蘭高原生活了一段時期之後,回到愛丁堡,想起那段生活寫下的一首抒情詩,表現他對高原的懷念和對故鄉的熱愛。英國作曲家考爾特尼很喜歡彭斯的詩。他為《我心懷念高原》這首詩譜了曲。

〔作品欣賞〕

《我心懷念高原》這首歌曲是降D大調、98拍、單樂段結構。雖然一共才四個樂句,但是它非常婉轉動聽。前三句在感情上似心潮起伏的波濤;推出高潮後,平靜地唱出第四句,帶有幸福感。第四段歌詞和第一段歌詞是完全相同的,實際上是第一段的再現,具有前後呼應的效果。這首歌,內容相當豐富,描寫了農民的生活,反映了他們的思想;其次,詩的語言生動,有相當的文采;第三是這裏麵的詩大部分是用蘇格蘭方言寫的,有群眾性。

二、外國優秀通俗歌曲欣賞

1.《當我們年輕時》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奧地利著名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作曲。

《當我們年輕時》這首歌,是四十年代美國拍攝的故事影片《翠堤春曉》裏的一首插曲。這是一部描寫“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生活故事影片。在這部影片裏,施特勞斯愛上了一位女高音歌唱家,他們在一起時,那位歌唱家經常唱他寫的這首歌。由於這首歌曲調很優美,便於記憶,又有著這麼一個動人的情節,因此,給觀眾印象極為深刻。影片放映之後,到處傳唱。人們還以為施特勞斯當年真的為這位歌唱家寫了這麼一首情歌。實際上,這部影片裏的故事情節,有一些是虛構的。這首歌曲的誕生便是一例。它是影片編導者借用了約翰·施特勞斯1885年寫的輕歌劇《吉普賽男爵》裏的一首男女聲二重唱的曲調,由漢默斯頓根據影片故事情節的需要重新填詞,才成為現在這首歌的。因為影片流傳很廣,人們才錯認為約翰·施特勞斯當初寫過這麼一首曲名叫《當我們年輕時》的情歌。

〔作品欣賞〕

《當我們年輕時》這首歌是C大調,34拍,速度是中速的小快板。它用單三部曲式寫成。A段情調明朗,表現愛情的歡樂,有反複;B段比較抒情,是幸福甜蜜的回憶。它與A段形成對比。其中變化音的運用,使曲調增加了迷人的色彩。最後接A段結束。

2.《馬賽曲》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革命歌曲。詞、曲均出自法國作曲家魯日·德·裏爾手筆。作於1792年4月普、奧聯軍武裝幹涉法國革命的危急形勢下,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革命意誌和愛國熱情。原名《萊茵河軍隊戰歌》,因為當時馬賽營誌願軍是唱著這首歌進軍巴黎的,從而使它廣為流傳,即被人們稱之為《馬賽曲》了。1795年,它被定為法國國歌,第二帝國時被廢棄,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又恢複為國歌,一直沿用至今。

〔作品欣賞〕

《馬賽曲》采用G大調,44拍。這是首進行曲風格的分節歌,曲調分主歌和副歌兩部分。結構是不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但在調性對比上,仍按當時革命歌曲的習慣作法,處理成調性再現的(G大調—?小調—G大調)格式。

歌曲的旋律雄壯有力,節奏鏗鏘,第一、第三樂段基本上是建立在軍號音調基礎上的。具有強烈的號召力,充滿了戰鬥精神。1=G44

經過?小調的對比,使歌中連續召喚的旋律更富於號召力。隨之力度更強,並自下而上地逐級推進至最高音“6”,達到歌曲的高潮。最後,以“把敵人消滅淨”的歌聲有力地結束。

3.《國際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法國無產階級革命詩人歐仁·鮑狄埃作詞、由法國工人作曲家比爾·狄蓋特作曲。

“巴黎公社”失敗以後,公社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詩人歐仁·鮑狄埃轉移到巴黎近郊一個地方。在保衛“公社”的戰鬥中,他是街壘戰中的一名英勇戰士,在白色恐怖中,他沒有屈服。馬克思主義的明燈,把他的思想照亮,把他的視野展寬,一個極其重大的主題,觸動著他的心弦,於是他寫下《國際歌》這首詩。

在鮑狄埃逝世七個月以後,法國工人黨開展紀念鮑狄埃的活動。法國裏爾城的工人作曲家比爾·狄蓋特得到了一本鮑狄埃的《革命詩集》。當狄蓋特打開這本歌集的時候,馬上被《國際歌》這首詩深刻的政治內容、富有號召力的詩句所吸引,他懷著熾熱的創作激情,立即為《國際歌》譜曲。經過一個不平靜的夜晚,作曲家寫出了《國際歌》的音樂。第二天,狄蓋特把《國際歌》曲譜交給了法國裏爾城的“工人之聲”合唱團。不幾天,這個合唱團就在一次賣報工人的集會上首次演唱了它,受到熱烈歡迎。

1927年,狄蓋特應邀到莫斯科參加了“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和“十月革命十周年慶祝大會”。近八十歲高齡的狄蓋特老人,站在列寧墓上,聽到軍樂隊演奏著雄壯的《國際歌》,成千上萬的人高唱著《國際歌》,他熱淚盈眶,激動萬分。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降B大調,44拍。以主題和副歌(疊唱部)兩部分組成的分節歌形式寫成。主歌部分有三段歌詞,副歌反複疊唱同一歌詞。

進行曲風的主歌旋律昂揚雄壯,向上昂起的四度跳進音調與上下起伏的流暢旋律結合著堅定有力的節奏,顯得特別雄偉莊嚴而富於號召力。

主題的第二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引伸與發展,末尾轉到屬調終止。

副歌是全曲主題思想的集中表現。用複樂段結構重複兩次歌詞;當第二次唱到“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時,曲調轉入高音區,形成高潮。猶如高聲呼喚,更富於號召力。最後歌曲在高潮中結束。

4.《瑰麗的生活》

〔作品簡介〕

在法國現代歌曲裏,《瑰麗的生活》可以說是最著名、流傳最廣的一首。它被譽為“法國歌曲的明珠”、“不朽作品”。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埃迪特·皮亞夫,曲作者是法國作曲家路易居。

埃迪特·皮亞夫是法國最著名的女歌手。她於1915年出生在一個窮苦的民間藝人家庭裏。由於家境貧寒,皮亞夫童年時的生活是十分苦的。有一次,她得了眼病,由於無錢醫治,竟發展成雙目失明。成年時,皮亞夫有一次在演唱時被一位名叫路易·勒普雷的音樂家發現。他見皮亞夫嗓音洪亮,很有音樂天賦,便出錢幫助她治好了眼睛,並引導這個窮姑娘向歌唱事業方麵發展。在勒普雷精心培養下,皮亞夫的歌喉既能唱古典歌曲,也能唱現代歌曲,盡管這些歌曲風格不同,內容各異,皮亞夫都能恰到好處地去表達它們,做到感情真摯,處理細膩。

皮亞夫隻念過中學,但是,她聰明穎慧,愛好文學,喜歡博覽群書。由於演出的需要,她常常自己寫歌詞。這首《瑰麗的生活》的歌詞,就寫得相當美麗、動人,並富於生活情趣。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由兩部分組成,前麵有八小節前奏,它是從歌曲主體、也就是歌曲的第二部分旋律摘來的。第一部分好似宣敘調一樣,帶說唱性質,它在演唱風格上比較自由;到第二部分,開始上板,好似詠歎調的手法,曲調婉轉動聽。後半部分運用了一些切分音,比較激情,好似歌者陶醉在幸福的回憶裏。經過漸慢的處理,第二部分的主題又出現了。但是,它不是完整地出現,僅僅四小節,它就尋求主音結束,再從前麵進行反複。

5.《愛情頌》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法國人民家喻戶曉的歌曲。它的詞作者埃迪特·皮亞夫(1915—1963)是法國人民最熱愛的歌手,曲作者是法國當代作曲家瑪格麗特·莫諾。

皮亞夫在四十年代曾經和摩洛哥著名拳擊手馬塞爾·塞爾當相愛過。1949年,塞爾當又準備參加在紐約舉行的國際拳擊比賽,那時,皮亞夫正在紐約開音樂會,比賽日期臨近,而塞爾當還在巴黎,皮亞夫打電話催他快來好參加她的音樂會,在賽爾當來紐約的途中,不幸因飛機失事身亡。消息傳來,給皮亞夫帶來極大的悲痛。為了紀念情人,她噙著眼淚寫下了《愛情頌》的歌詞。莫諾看後,也很激動,立即譜曲。晚上,皮亞夫在音樂會上宣布:為了紀念她的好友——著名拳擊手馬塞爾·塞爾當不幸空中遇難,她要把一首由她作詞、莫諾作曲的新歌《愛情頌》獻給他的亡靈。隨後,她滿腔激情地唱了這支歌。從此,《愛情頌》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作品欣賞〕

《愛情頌》這首歌是G大調,44拍。它由兩部分組成。A段(第1—18小節)也是主部,是平行的複樂段結構,它有兩段詞。第一段表達了作者真誠的愛情,旋律優美熱情,情調比較明朗;副部轉成e小調。主要是用八分音符譜成朗誦性質的曲調,它給人以斬釘截鐵的感覺,非常果斷,是向亡人表達對事業的決心。然後,從頭反複,唱A段第二段詞,它表達了對亡友的深切懷念與內心的痛苦。最後平穩地結束全曲。

6.《喀秋莎》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前蘇聯作曲家勃蘭切爾於1938年用前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寫成的抒情歌曲。內容描寫俄羅斯春回大地的美麗景色和一位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家在外的愛人的思念。由於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流暢,結構簡短規整,詞曲都同俄羅斯民歌有著密切的聯係,因此自它問世,便很快流傳開來。

〔作品欣賞〕

歌曲采用f小調,24拍。結構為不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

全曲共有十六小節,結構規整而又對稱,旋律婉轉而又動聽,每句歌詞均配有四小節長度的曲調,即一個樂句。

第一樂句是平穩的敘述,感情質樸,旋律自然;第二樂句是它的引伸發展,並以完全終止收尾。

第三樂句“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其音調翻至高音區,情緒顯得熱烈而激動;第四樂句又漸漸退落下來,並變化再現第二樂句的終止旋律,自然地結束全曲。

7.《海港之夜》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產生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由前蘇聯作曲家索洛維約夫—謝多依作曲,由蘇聯詩人亞曆山大·丘爾金作詞。

1941年8月,作曲家索洛維約夫—謝多依,到列寧格勒港口參加義務勞動。一天傍晚,他們剛把一批貨物裝卸完畢,從海麵的一艘輪船上,傳來手風琴聲和歌聲。作曲家馬上被歌聲吸引住了。他決定寫一首反映海員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歌。詩人亞曆山大·丘爾金根據索洛維約夫—謝多依談出的構思和意圖,很快就編成了三段詞和一段副歌的歌詞。於是《海港之夜》誕生了。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g小調、44拍,在曲調上,具有非常濃鬱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歌曲由主部和副歌兩部分組成。主部用獨唱形式。一開始就連續出現一連串不同度的大跳,非常新鮮而吸引人;B段較之A調更抒情一些,第一遍用重唱形式,第二遍發展成合唱形式。它使人想起,開始是一名海員拉著手風琴在歌唱。海員們聽到歌聲,逐漸地聚攏在一起,先有人加入重唱,繼而大家都唱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