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優秀歌曲欣賞(3)(2 / 3)

阿爾迪提的《請說吧!》這首歌,曲調十分優美,演唱風格自由,充分發揮了花腔女高音的特色。加上它細致的感情內容,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已成為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們在音樂會上經常演唱的曲目之一。聯邦德國柏林交響樂團還用小號獨奏形式演奏過這支曲子。改編以後的曲名稱作《音樂會圓舞曲》。從旋律上講,它和歌曲不完全相同。為了發揮小號的技巧和特色,改編者費了很多心機。

18.《卡蒂斯城的姑娘》

〔作品簡介〕

卡蒂斯(又譯加的斯)是西班牙西南沿海的一座城市,法國作曲家德裏布曾在那裏旅遊。他對那裏的鬥牛、習俗和民間舞蹈“波萊羅”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他采用“波萊羅”的舞蹈節奏寫成了《卡蒂斯城的姑娘》這首歌,歌曲描寫了三個姑娘和他們的男朋友,在城裏看了一場鬥牛,在回家路上的草地上跳起波萊羅舞。這裏,既表現了年輕人純潔的愛情,又對有錢的貴族進行了蔑視和對金錢萬能的嘲諷。歌曲是敘事性質的,生活氣息十分濃鬱,並且帶有些風趣的特色。

〔作品欣賞〕

《卡蒂斯城的姑娘》這首歌是升f小調,44拍。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兩段歌詞,從“我們曾去過鬥牛場”到“響板聲十分響亮。”是A段;從“小夥子,你說”到“我身材是否苗條勻稱?”是B段,它是采用敘述性的對話手法;然後是用“啊!”這個感歎詞引出C段。這裏,先連續用了兩次七度音大跳,表現了熱烈而激動的情緒。接下去,又出現了兩次七度音大跳。

然後,又是和上一句非常相似的樂句。歌詞也完全相同(實際上是帶變化的反複句),接用“波萊羅”舞曲的響板節奏,配以“啦啦啦”的歌聲,表現姑娘們的歡樂心情。最後,再重複上麵那一句歌詞。

經過一個短小的過門,第二段詞開始了。

c段,除了“啊!”這個感歎詞和“啦啦啦”虛詞之外,唯一的一句詞(第一段是“卡蒂斯姑娘喜歡別人來奉承”;第二段是“卡蒂斯姑娘並不稀罕金和銀”)重複唱了三遍,對卡蒂斯姑娘性格和內心活動是很重要的刻畫,作曲家如此安排,也是頗具匠心的。

19.《因為》

〔作品簡介〕

這首歌曲是法國作曲家德哈地洛用法國詩人茲契瑪恰的一首愛情詩譜成的。德哈地洛是一位名氣不大的作曲家,隻是有了《因為》這首歌,人們才注意到他的名字。後來,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音樂會上經常演唱這首歌,並灌製了唱片,從那以後,《因為》成了一首著名的男高音獨唱歌曲。

《因為》這首歌表達了情侶間真誠、火熱的愛情,它適合男高音獨唱,旋律優美,所以,在西方,人們舉行婚宴時,賓客們要求新郎唱歌,新郎總喜歡唱《因為》,久而久之,它成了婚宴上必唱的一首歌了。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降A大調、34拍、三部曲式。A段旋律十分流暢、抒情,描寫心愛的姑娘來到青年身旁時,青年的幸福心情。接下去,樂隊把A段主題奏了一遍,作為小過門,接B段。它是用模進手法進行發展的,所以感情起伏性較強,當用“5”的延長音推出高潮之後,A段再現,但歌詞不同。這首歌的情緒和貝多芬的歌曲《我愛你》有些相似,最後也是想到上帝,祈求上帝保佑,使他們成為幸福的伴侶。歌曲結束在屬音上,伴奏部分用主和弦,這樣,仍有較強的結束感。

20.《在返回故鄉的途中》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被譽為“挪威民族音樂之父”的著名作曲家格裏格於1880年用挪威著名詩人文耶的同名詩譜成的。文耶比格裏格年長二十幾歲。他和格裏格有著共同的誌願和理想,那就是為發揚和傳播挪威民族文化而奮鬥終生。格裏格非常崇敬他,用他的詩譜了十首歌,編了一集《文耶歌曲集》,《在返回故鄉的途中》是這本歌集的第九首。它也是這十首歌中最傑出的一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降D大調、44拍、行板、二部曲式。它的曲調非常樸實,富於民族特色,例如這裏麵“#5”音多次出現,並非小調的含義,而“7”的持續音在裏麵起到了相當的作用。這在其它歌曲中是少見的。A段(前八小節)曲調明朗;B段開始,出現四個對答式的短句子,就像是自問。然後,又回到開始那樣的情緒之中,他找到了滿意的回答,這就是:任何地方也不如自己的祖國好,她才是自己生活並為之畢生奮鬥的地方。

21.《格拉納達》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西班牙作曲家臘拉創作。格拉納達是西班牙東南部安達盧西亞山麓下的一座古城。在它的西邊,經過盧塞納,就是馳名世界的西班牙古都塞維利亞。

格拉納達音樂具有非常濃鬱的特色。許多作曲家到那裏旅遊之後,紛紛以格拉納達為題,或以其曆史為背景,采用其特有的音樂風格創作作品,都獲得成功,例如阿爾貝尼茨、德·法利亞和A.臘拉等。A.臘拉從名氣上講,當然不如前兩位作曲家。但是,他寫的這首歌曲更受歡迎。在西班牙幾乎人人會唱臘拉的《格拉納達》。在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中,也經常有這個曲目。那格拉納達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格呢?它是一種由本地區音樂與吉普賽音樂相結合的音樂。

〔作品欣賞〕

《格拉納達》這首歌曲是d小調,它由兩部分組成。A段是44拍。歌曲進入之前有段前奏,它是用A段的後半部分音凋加以變化而成。A段帶有引子的性質。

經過兩小節過門,歌曲轉34拍,B段開始。它用模進作為旋律主要的發展手段。

兩個樂句之後,仍用上麵這句主題。但是,當它進行到第四小節之後,向上作了四度跳進,然後再作新的發展,使旋律更加迷人。往下重複B段前兩句。但到第三句時,模進手法改成順半音階下行,然後巧妙地轉到F大調(d小調的關係大調)上,它一出現,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這時,樂隊全奏B段第五至第七句的旋律,歌者在最後一句接唱。這次他沒有像前麵那樣落到主音“1·”上,而是翻高到“5”音上,盡情發揮高音後,結束全曲。

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特別喜愛演唱《格拉納達》這首歌。他對這首歌作了非常細致的藝術處理,使其更加完美,可以說,是他給歌曲注入了更強勁的生命力。

22.《雲雀》

〔作品簡介〕

1840年,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格林卡根據詩人庫科爾尼克的十二首詩,譜成了聲樂套曲《告別彼得堡》,它極富於浪漫色彩,《雲雀》是其中的第十首歌。編為作品X.250號

〔作品欣賞〕

《雲雀》這首歌是在G大調和e小調的關係大小調和G調的同名大小調上發展而成。44拍、中板,二部曲式。A段是G大調,純樸而富於生氣。一聽就讓人感到這首歌曲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味濃鬱,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幅雲雀枝頭歡唱,迎接春天來臨的田園風光畫卷;B段是在A段主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通過大小調的轉換(先是關係大小調,後又轉到同名大小調上),給歌曲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23.《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俄國作曲家格林卡根據著名俄國詩人普希金的同名詩譜寫而成。

普希金(1799-1837)是著名的俄國詩人,出身貴族。他在皇村學校讀書時,就受到“十二月黨”人的進步思想影響。後來,他發表了《自由頌》等詩,抨擊農奴製度,歌頌自由和進步。1819年,他認識了一個叫安娜·凱恩的姑娘,兩人戀愛了,可是第二年夏天,普希金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到南方,和安娜·凱恩也就斷了聯係。182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村子裏見到了安娜·凱恩,可是,這時她已經嫁人了。在相聚的、短暫的日子裏,普希金把他幾年前與安娜·凱恩初次見麵的內心喜悅,和這次重逢給他帶來的感受,寫成了一首抒情詩送給她,表示對她的眷念,這就是《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

安娜·凱恩住在彼得堡。她很喜歡音樂,結識了作曲家格林卡。她知道格林卡和普希金過去是朋友,把普希金贈給她的詩抄了一份給他。1840年,格林卡再讀安娜·凱恩十四年前送給他的詩,深為感動,立刻為這首詩譜了曲。

〔作品欣賞〕

《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這首歌是在G大調和g小調的同名大小調轉換上寫成的、44拍、小快板、複三部曲式。A段雖然是大調,但在旋律中,多次出現“6、3”,還有“#5”音,因而明顯地帶有些小調性質。這一段表現詩人回憶起往事,既感到甜蜜,又有些感傷;B段轉同名g小凋。這裏,旋律中同音反複較多,附點音符的連續運用也加強了灰暗的情緒;後幾句比較溫柔,這是他想起安娜·凱恩後,一股暖流掠過心頭;C段轉回到G大調上,曲調比較呆板,顯得有些嚴峻、不安。這是詩人向心愛人敘說他這些年過著艱苦的流放和禁居生活,音樂中蘊藏著痛苦;接著,A段曲調再現,情緒頓時有了轉機,很熱情。這是他把見到安娜·凱恩後,心中的激情作了表露。最後一段是用A段主題進行發展而成,同時帶有尾聲效果。這時,詩人表明由於此次重逢,他似從惡夢中蘇醒。他感到信仰、靈感、生命、眼淚和愛情……這一切都有了,生活有了信心。尾奏用熱情的主題再次作了肯定。

24.《安東尼達的浪漫曲》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俄國作曲家格林卡創作的歌劇《伊萬·蘇薩寧》第三幕中安東尼達唱的一首帶伴唱的抒情歌曲,由戈洛捷茨基作詞。後來省去了伴唱部分作為音樂會獨唱節目,伴唱部分作為間奏。該歌劇完成於1836年。

這部歌劇以史實為依據,敘述1613年波蘭封建主入侵俄羅斯,俄羅斯農民伊萬·蘇薩寧為拯教祖國,利用為敵人領路的機會,將侵略者引入絕境,最後自己英勇獻身的故事。

在第三幕中,伊萬·蘇薩寧的女兒安東尼達在即將舉行婚禮之際,波蘭軍隊突然闖進了他家,威逼蘇薩寧為他們帶路。這首歌就是安東尼達在父親被抓走後唱的浪漫曲。

這首浪漫曲概括了俄羅斯民間的農民哭調和抒情歌曲的特點,表達了安東尼達內心的情感,刻畫了安東尼達的性格。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g小調,34拍,複二部曲式。用分節歌形式寫成。

第一部分,旋律委婉,充滿哀痛,音調如怨如訴。

第二部分基本音區提高了三度,節奏更舒展,並增加了力度,但仍然保持著旋律的暗淡、壓抑的色彩。特別是旋律中十度的大跳和三連音的出現,突出表現了安東尼達焦急不安的心情。

第二遍歌詞用同一曲調反複演唱,但根據情節的發展,情緒轉為激動,表現出安東尼達對敵人的仇恨心情;當唱至“啊,父親不能回來……”時,連續的重音和十度大跳以後又急驟下行的音調,表現了安東尼達失去父親後的深切悲痛。

25.《在熱鬧的舞會裏》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俄國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作曲、由阿·托爾斯泰作詞。

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風格多樣:有的是抒情小曲;有的是民俗風情的音詩;有的是敘事曲,帶有較強烈的戲劇性;還有的是用外國民間曲調寫成的。

《在熱鬧的舞會裏》這首歌屬於抒情小曲這一類。

《在熱鬧的舞會裏》描寫了詩人在一次喧鬧的舞會上,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對她產生了愛慕之心。柴科夫斯基為這首詩譜的曲富於浪漫色彩。

〔作品欣賞〕

《在熱鬧的舞會裏》雖然是38拍、圓舞曲節奏,卻帶有朦朧和憂傷的情調。這首歌是d小調、三部曲式。A段旋律中多次出現向下滑行的五度音(73、61)給人的感覺似聲聲歎息;B段曲調比較平穩。前兩句僅最後一小節有一音之差(65 變成55)從第三句起,推出歌曲第一次高潮;然後,A段再現。但是,它小有變化,歌詞也不同。反複時,除了前兩小節與前麵相同外,後麵的曲調都是用A段主題發展而成。歌曲最後從主音“6”緩慢地落在屬音“3”上結束。

26.《吉普賽女郎之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俄國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柴科夫斯基很喜歡吉普賽音樂,不論是他早期的作品,如《安憩》(1874)、《遠離的美人為什麼》(1875)、《他多麼愛我》(1875)、《可怕的時刻》(1875),還是八十年代他寫的一些浪漫曲,都能聽到吉普賽音樂主題或蛛絲馬跡。

《吉普賽女郎之歌》是柴科夫斯基於1886年用詩人亞·彼·波倫斯基的詩《吉普賽之歌》譜成的。據說是作曲家聽到法國歌劇《卡門》之後,受到裏麵吉普賽風格音樂的影響有感而作。

〔作品欣賞〕

這首《吉普賽女郎之歌》是g小調、34拍、三部曲式。A段十六小節,四個樂句,實際上它的第二、四句是第一、三句的重複句,僅最後幾個音61 5--改成了67  3-30。前半部分是中快板,在中、低音區發展旋律,比較抒情;後半部分的音區比較高,性格也活潑一些。這段音樂使人聯想起吉普賽人習慣的歌舞畫麵:樂隊先奏一段不太快的、略帶感傷的曲調,隨後,人們加入了舞蹈,速度從慢到快。這裏不妨想象一下是位美麗的吉普賽姑娘,正敲著鈴鼓翩翩起舞;B段速度轉成了行板,旋律在性格上和A段很不相同,它比較婉轉而富於激情。經過一段小過門,A段輕柔地再現。但是,它不是完整地再現,隻出現了前半部分就結束了,歌詞也隻用了頭四句。

27.《跳蚤之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寫的一首著名的諷剌歌曲,作於1879年秋。歌詞選自德國詩人歌德的詩劇《浮士德》中的一段。內容是通過敘述一位國王養了一隻跳蚤的荒誕故事,諷刺了當時德國諸小朝廷豢養寵臣的醜劇。穆索爾斯基將它譜寫成曲,借以揭露俄國沙皇的黑暗專製統治。

《跳蚤之歌》詞曲結合緊密,作者獨具匠心地創造了一種半朗誦、半歌唱、富有表現力的旋律,頗有戲劇性;其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把昏庸的國王、狐假虎威的跳蚤以及人民群眾的不同性格特征,刻畫得惟妙惟肖,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因此,這首歌曲成為世界上許多男低音、男中音歌唱家的優秀保留曲目。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b小調,44拍。以通譜歌形式寫成。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的旋律是敘事性的,歌唱帶有朗誦特征。敘述國王養了跳蚤,召來裁縫給跳蚤做官袍。第二段轉升g小調,音樂模擬威嚴的頌歌,表現跳蚤穿上官袍後不可一世的神態。隨之,以帶有旋律性質的、嘲弄、輕蔑的笑聲揭穿了它不過是狐假虎威、裝腔作勢而已。

第三段是第一、二段的綜合再現,b小調與升g小調的旋律交替出現,描寫了跳蚤為非作歹,攪得朝建上下不安。最後以捏死跳蚤的勝利者的爽朗而又痛快的笑聲結束全曲。

28.《春潮》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具有鮮明抒情風格的歌曲,它是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歌曲創作中最明朗、最樂觀的一首。由朱切夫作詞。

歌曲以明亮、優美而富有激情的旋律,在鋼琴滾滾翻卷的音流襯托下,詠唱了春潮不可遏止的活力。它生動地反映了1905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夕高漲的社會思潮,和俄國知識分子激動、高昂的情緒。

〔作品欣賞〕

歌曲采用降E大調,44拍。結構為不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第一段包括九小節,實際上是四個樂句。第一、二樂句,歌聲在滾滾翻騰的音流背景上,把春潮那不可遏止的活力,有聲有色地顯現出來。第三、四樂句的旋律相同,並出現了頗有色彩的“b3”和“#5”音,蘊含著一種力量,猶如一浪推一浪的潮水已奔騰而來。

第二段,首先以鏗鏘有力的音調,表現春潮的“大聲呼叫”,繼而以歡快跳躍的旋律向人們傳遞著春天來臨的捷報,同時伴奏變為歡快的鍾聲的鳴響,把情緒推向高潮。然後有一個小緩衝,歌聲輕輕地、充滿喜悅地再次宣告春天來了。鋼琴伴以柔和的音響,呈現出一派詩一般的意境。

第三段是“行板”。隨著速度的轉慢,使人們沉浸在恬靜、溫馨的喜悅之中。

29.《別唱吧,美人》

〔作品簡介〕

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有一首膾炙人品的詩《別唱吧,美人》。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李姆斯基—科薩科夫、拉赫瑪尼諾夫都為它譜寫過歌曲。這三首歌曲雖然歌詞一樣,但音樂大為不同,各有千秋。拉赫瑪尼諾夫的《別唱吧,美人》是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從對詩的處理,從旋律的構成,而尤其在構思上,不僅抒發了“我”的思緒,而且用鋼琴生動地表現了“美人的歌聲”,兩個形象互為依托、對應,從而在充分表現了詩的意境的同時,又給人浮想聯翩的美的享受,從這裏可以看出這首歌所具有的高超寫作技巧和傑出的美學價值。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