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己 下(2 / 2)

“翎君姑娘並未說明‘送’給誰,隻是給了在下,也許她是對白兄想有所表示又羞於啟齒才委托展某轉交,否則為何明知展某用劍還要送刀?”

“貓你果然爪尖牙利——”白玉堂眼珠一轉接過刀,從身上取出一塊刻著老虎的玉佩來,“美人贈吾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禮尚往來,大貓!”雖然玉佩上麵刻的是虎,但不知是工匠的手藝還是別的問題,老虎刻的反而象貓,還在玩球——擺明戲弄他。

展昭卻一手接過,說道:“能得白兄不吝讚美展某人格,實為難得,展某就卻之不恭了。”想占便宜,還早呢!

“……”又被他曲解過去,悶!

“我們該回去了,白兄!”展昭笑著說。

知己何方,但看眼下。

後記:大理國建立於中原的五代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比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知年)建國早20多年。傳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有臣獻上地圖,進言兵威取滇,他拿起玉斧(一種文具)對著大渡河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這就是“宋揮玉斧”典故的由來,被後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這個故事也不完全是捕風捉影之談。就當時的形勢來看,職業軍人出身的趙匡胤並非不想擴張,而是不能,客觀環境製約著他的野心。這正如木芹先生所說:“宋未嚐欲絕雲南,唯宋王朝積弱,無力完成全國大一統的局麵。加之其戰略重心放在北方,即所謂“北有大敵,不暇遠略’,其勢力沒有也不能越過大渡河。”把“宋揮玉斧”解釋為“從此放棄大渡河以西的國土”的誤解,一直成了一種偏見,最明顯的例子是元代修的《宋史》把《大理國傳》列入“外國傳”中,而且記述不得要領,通篇隻不過560多字。至於楊慎《滇載記》“由是雲南三百年不通中國”的說法,完全是臆斷。《大理行記》說:“其宮室、樓觀、言語、書數,以至冠昏喪祭之禮,幹戈戰陣之法,雖不能盡善盡美,其規模、服色、動作、雲為,略本於漢。自今觀之,猶有故國之遺風焉。”假若三百多年相互隔絕,大理的社會發展能夠達到如此水平嗎?大理國與宋朝的交往,一是上層聯係,一是民間來往。上層聯係時斷時續,不如過去密切。宋太宗登基後曾給要求內附的大理國王冊封“雲南八國都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又給派使者來開封送貢品的大理國王段譽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習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大理國則不時派使節向宋朝進貢,強烈表示臣服。至於民間交往則一直不絕如縷,這種交往是經濟、文化全方位的展開。《桂海虞衡誌》有一段文字,詳細記載了大理人到廣西購物的情況:“乾道癸巳(南宋孝宗年號,公元116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觀音得、董六斤黑、張般若師等,率以三字為名,凡二十三人,至橫山議市馬。出一文書,字畫略有法。大略所需《文選五臣注》、《五經廣注》、《春秋後語》、《三史加注》、《都大本草廣注》、《五藏論》、《大般若十六會序》及《初學記》、《張孟押韻》、《切韻》、《玉篇》、《集聖曆》,百家書之類,及須浮量並碗、琉璃碗及紫檀、甘草、石決明、並泉石、密陀繒、香蛤、海蛤等藥。大理國給內地輸送的物資除大理馬外,還有雲南的刀、劍、披氈、藥材等土特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