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根源(1 / 2)

自朱元璋以布衣之軀一掃六合八荒,開創大明天下,後繼永樂盛世、宣仁之治,經數代人苦心經營終於換得四海升平、四方來賀的****盛世。大明百年輝耀終因明英宗與瓦刺人交戰慘敗,四十萬大軍盡滅,英宗被俘,而蒙上了陰霾,從此大明皇朝便是在內憂外患陪伴下直到終結,這場影響了整個大明國運的戰爭史稱——“土木堡之變”。

時間在推移,而土木堡戰場的一切仿佛始終與時間對抗著,黃沙始終掩蓋不了那些屍骸白骨,不論歲月如何撒謊,依然有人記得那場戰爭奪走的生命、希望。唯一因時間變化的,是戰場周圍村落的衰亡、荒涼。憲宗死後,明孝宗朱祐樘即位。由於孝宗自幼生於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麵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被稱為弘治中興。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製,特務部門也隻能謹慎行事,用刑寬鬆。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用情專一,一生除了張皇後外無任何妃嬪。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製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百姓富裕。

然而大明朝臣與宦官的爭鬥一直此消彼長,綿延到正德朝時,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正德皇帝宛若孩童,貪玩成性,不愛江山愛自由,整日遊山玩水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無心治理朝政。於是一幹太監宦官趁勢而起,矯天子之命以令天下,將大權獨攬於囊中。恰逢倭寇侵擾邊境,為贏黨爭,目光短淺的閹黨竟然引狼入室,與倭寇勾結。宦官閹黨不抗倭剿賊,反而肆意殘殺忠良、禍害百姓,一時之間民怨沸騰……大明皇朝的主宰者們依舊沉昏於宦官佞臣的謊言中,絲毫看不見民間一場場瘟疫的蔓延、一次次饑荒的哀號、一回回匪賊的滋擾。人民在哀求中絕望,在絕望中抹幹了淚,憤怒使他們紛紛聚攏,揭竿舉義,四海之內義旗飛揚,一支以“義”字為號的軍事勢力開始對抗朝廷,並且不斷壯大。

於是朝內朝外暗中形成三股勢力:

朝廷——朝中有忠良之輩,為保大明江山社稷,不畏宦官權勢,文臣上書彈劾,武將鎮起義平倭寇,血肉之軀並非不畏死隻因胸懷天下!在朝臣眼中,起義情有可原卻理法不容;

義軍——文臣的唾沫星子淹不死宦官閹黨,貪官不除倭寇不滅,誰來為百姓說話?正所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各路義軍揭竿而起,誓要“除閹黨,平倭寇”,還大明世道一個朗朗乾坤;

江湖——遊離於朝廷、義軍之外的民間勢力,其中不乏能人義士,雖不參與朝政,不過舉頭三尺有神明,江湖中人習慣按“江湖道義”行事,用自己的方式影響時局;

盡管王道不振,卻依舊凝集著一群忠臣賢能鞠躬盡瘁,誓以一腔熱血托起帝國的脊梁。為了避免國家社稷落入義軍之手,這些朝廷的忠義之士開始招兵買馬,他們和義軍的領袖都將目光移向了一個地方——江湖!

天下紛亂,使江湖豪強能夠大展拳腳,無數身懷奇技的豪傑集聚一方,一時間百家爭鳴,恩怨糾葛不斷,朝廷與義軍各自費盡心機爭取著江湖中的奇人異士於麾下,究竟何時百姓可以再次安居樂業,究竟何時大明可以龍權再興卻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