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酥油茶也有一定的禮節。主婦先把裝有糌粑(即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捏成的粉團子)的精美竹盒放在桌子中間,每人前麵放好茶碗,然後主人邊依次倒酥油茶,邊熱情地喊著“甲桶!甲桶!”(藏語,請喝茶)。客人一邊喝酥油茶,一邊用手指尖拈起糌粑丟入口中。酥油茶濃色帶鹹味,油滋滋、香噴噴,非常好吃。筆者有幸曾嚐飲過,至今回憶起來似乎仍感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如果你有機會的話,一定得喝上兩碗酥油茶,一飽口福!不過,喝酥油茶時,千萬別迫不及待地一飲而盡。因為按照當地的風俗,這是不禮貌的舉動,會得罪主人的。喝第一碗酥油茶時,你應該在碗中留下一些,表示主人手藝不凡,做得好吃,還想再吃一碗。於是,主人又會把你的碗斟滿。喝第二碗或第三碗後,你如果不想再喝,可以喝完茶湯,將茶渣潑在地上,表示已經喝足。主人見狀,也就不再向你敬茶了。據說,過去有位同誌,不了解藏胞的風俗習慣,茶渣總是不倒掉,好客的主人就一直給他加茶,喝了一碗又一碗,一、兩小時下來,肚皮喝得脹鼓鼓的,接連跑廁所,至今仍被人們作為笑談的資料。
一般藏族同胞每人每天飲茶約20碗,相當於4000毫升茶湯。有的富裕家庭幹脆把茶壺放在炭爐上,終日熬煎,隨時取喝。西藏的喇嘛寺備有特大茶鍋,口徑達1.5米以上,每鍋可盛茶水數擔,終日燒煮,茶香味濃,專供朝拜香客取飲,也算是喇嘛給“眾生”的施舍。
(二)維吾爾族的奶茶和香茶
居住在新疆天山南北的維吾爾族同胞,雖然是同一民族,又住在同一區域,但飲茶習慣和煮茶方法卻截然不同。住在南疆的維吾爾族同胞愛飲香茶,而不喝奶茶,住在北疆的維吾爾族人卻酷愛奶茶,而不喜歡香茶。
維吾爾族同胞飲奶茶的方法與蒙族同胞的奶予茶雷同。一般是先將磚茶敲碎,抓一把投入鐵鍋或鋁茶壺內,加清水煮沸,待茶汁熬出,再兌入新鮮牛奶或奶疙瘩(用牛、羊奶濃縮而成的奶團子),然後再加少許食鹽,繼續煮沸。數分鍾後用茶杓分別盛入碗中,全家人即著地盤坐於矮桌旁,一邊吃著抓飯或用酥油、蜂蜜塗抹的饢,一邊慢慢喝著鹹滋滋、熱乎乎的奶茶,也可算是天倫之樂。據住過帳篷,嚐過奶茶滋味的同誌說,開始感到不大習慣,一星期後,卻染上了“癮”,這才真正體會到喝奶茶的樂處,直到今天,還真想喝兩碗解癮呢!難怪維吾爾族老鄉說:“三天不喝奶茶,渾身無力,起不了床。一日三餐奶茶,精神特爽,勞動有勁。”
南疆維吾爾族同胞的煮茶方法則別具一格。他們習慣用長頸的銅茶壺煮茶,沒有銅質的就用陶瓷或搪瓷的長頸壺。煮茶時,把茯磚敲碎,抓一些放入壺中,同時加入一些香料末(常用的香料有胡椒、桂皮、丁香等,這些香料事先都碾成細末,裝在瓦罐中),然後,徐徐加入清水,再移到爐上去煮,沸騰4~6分鍾後,茶汁已濃,即可取飲。倒茶時,為防止茶渣和香料一起倒入杯中,常在長頸壺嘴上套一網兜,起過濾作用。喝茶時,也習慣吃些米飯或饢。通常,每天早、中、晚各喝一次。這種邊吃邊飲的方式,實質上是以茶代湯。由此可見,茶在維吾爾族人生活中的地位了。
不過,一日數次煮飲茶葉很費時間。在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今天,已顯得繁瑣了。為此,新疆寨口乳品廠從1983年開始,主要用茯磚茶,同時配以鮮奶、奶油、碘鹽等,熬煎成濃汁,經高溫殺菌、真空濃縮、離心噴霧,試製成,“奶茶粉”。浙江農業大學張堂恒教授也研製生產了茶乳精。它們都具有衝飲方便、香味濃鬱、攜帶方便等特點,是內蒙古、新疆、雲南等省(區)兄弟民族和所有奶茶愛好者的一大福音。
(三)雲南的鹽巴茶和龍虎鬥
雲南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省有八個民族自治州,十五個民族自治縣。各族人民雖都愛好飲茶,但飲茶習慣不盡一致。除漢族的清飲雅賞外,兄弟民族多飲鹽巴茶、酥油茶、烤茶、燒茶、雷響茶、油茶、龍虎鬥茶等,其中以鹽巴茶流傳最廣,龍虎鬥最為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