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附錄(二) 不同的飲茶習俗(1)(1 / 3)

茶樹源於我國,所以中國人最懂得飲茶的真趣,也最講究飲茶的藝術。記得三十年代時,林語堂先生在《我的祖國和人民》一書中曾談到,“中國人最愛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也是喝茶,開會時喝茶,打架講理也要喝茶;早飯前喝茶,午飯後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壺,便可隨遇而安。”這段描述生動地反映了我國人民嗜茶之盛況。飲茶已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國飲,從飲茶習俗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文化藝術和民族特性。

茶的飲用方式有“品”、“啜”、“飲”、“喝”和“吃”之別。凡以鑒別品質優劣和欣賞茶的藝術為目的,用茶匙吸啜,“嘖嘖”有聲,似乎要從茶中吸出精華,或用小盅細品慢飲,先聞其香,後嚐其味,啜而無聲,重在意境。這種方式稱之為“品”或“啜”。以自娛自賞為目的,用杯或碗衝泡茶葉,啜英咀華,細斟緩飲的謂之“飲”,以清涼解渴為目的,大碗急的,或不斷衝泡連飲用咽的,應屬“喝”,若在喝完茶湯之後,連茶渣一起咀嚼下去的就是“吃”茶了。西湖龍井茶,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黃出毛峰、安溪鐵觀音等都十分講究品飲藝術。北京的大碗茶隻能稱“喝”,從無稱品飲大碗茶的,而湖南農村連茶葉一起入腹的方式,就是道道地地的“吃茶”了。

嚴格說來,茶水的“泡“、“沏”、“煮”、“烹”也是有區別的。所謂“唐煮宋點”,是指唐時風行煮飲方法,至宋改進為用開水衝調的點茶法.但當時茶葉均以團茶研末為主,並調以鹽、蔥薑、桔子、棗子、薄荷等佐料。元朝開始,茶葉製作改團茶為散茶炒青,出現了衝泡方法。明朝重科舉,盛文風。文人“鬥茶”茗戰,以茶益思,蔚然成風。“鬥茶”重茶之香、味之醇、形之美、色之活(但不同茶類色澤要求各異,宋時以白色的白茶為最佳),同時也講究泡茶的水質、水溫和茶爐、茶具,自此清飲雅嚐之風日盛,至今經久不衰。

清飲雅嚐,香真味實,自然灑脫,而具有中國風味的茶館、茶室各地都有。人們常在工餘閑暇,或往茶室一坐,或沙發上一躺,沏上一壺好茶,悠然自得地細啜慢斟。此時,飲者會感到香鬱味醇,醒腦提神,忘卻了一天煩躁,消除了身心疲勞。若同時賞玩壺藝,傾聽樂曲,就會更加顯得閑逸超脫、心曠神怡了。袁牧曾生動地記述過飲茶之趣:“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是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無拘無束、瀟灑自如的清飲雅嚐,既不像歐洲人那樣匆匆忙忙地一飲而盡,不加欣賞,純係解渴;也沒有日本茶道那樣嚴謹的儀式,顯得過分拘泥,而是更加趨向生活化、大眾化,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國飲特點,是中國獨特的飲茶之道吧。近幾年來,英,美等國有些老年人也學中國傳統的“清飲風尚”,反對在茶葉中加奶和糖等佐料。他們認為,隻有清飲才能真正領略茶的香味和飲茶情趣,特別是在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於百忙之中,偷閑品嚐,幽雅閑逸,灑脫自然,象琴棋書畫一樣,是生活上的一大享受。

茶的品類很多,分紅茶、綠茶、青茶、黑茶、白茶和黃茶六大類,每一茶類中又可分十來種乃至幾百種花色品種,每一花色品種又可分為很多級檔.我國茶葉品類之豐富,製法之精巧,品質之優異,風味之特獨,品飲之講究,確實稱得上繁花似錦、豐富多彩,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所以,我國人民的飲茶習俗也多種多樣,各具一格。

茶是一種飲料,它和其他食品一樣,在很大程度上以人們的愛好與習慣為轉移。茶各具特色,人各有所好。不同地域、不問國家人民的飲茶習俗固然不同,同一國家內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中不同地區,乃至同一地區不同人群之間,對茶的愛好也各有千秋。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卻都有為大多數人愛好的具有代表性特色的飲茶風尚。就以我們單位來談吧,有的喜歡綠茶,有的愛好紅茶,有的崇尚烏龍,也有的認為花茶更有“花引茶香”之美,但多數人都喜歡喝綠茶,而且喜歡茶中不加任何佐料的“清飲”。一種風尚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所以,不同的飲茶習俗,可以說是各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飲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生活享受上的一種創造,一大情趣,且與各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和文化藝術都有密叨關係。

(一)藏族的酥油茶

喝酥油茶是藏族同胞一種獨特的風尚。

西藏地處高原,氣候寒冷幹燥。那裏的居民以肉食為主,果菜甚少,因此,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主要靠茶葉來補充。他們對茶的需要量特別大,按藏族同胞的話來說,“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目前全自治區平均每年人均消費茶葉約15公斤,是全國的茶葉高消費區。

西藏人民的飲茶方法是千篇一律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還有清飲的,而喝酥油茶是其中最講究的飲茶方式。喝酥油茶要有酥油,茶、茶具和佐料。據傳,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以後,不但提倡飲茶,而且親製奶酪和酥油,創製“酥油茶”賞賜大臣。自此,酥油茶成為賜臣敬客的最隆重禮節。喝酥油茶的茶具是頗為講究的,有一個專打酥油茶的長筒和一套精美的茶具。茶具多為金飾或銀飾的金屬製品,有銀壺,銅壺、鋁壺、瓷鐵彩花壺等。壺的頸腹部多有彩色民族圖案,壺嘴、壺把造型別致。茶碗用瓷質或木質製成,並用銀或銅鑲嵌。這些茶具幾乎都是工藝品。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營養價值很高,常預先製成長方形、方形或圓珠形,以便備用。藏胞喝的茶不喜歡沏泡,而崇尚熬煮,所以偏愛湯濃味醇的緊壓茶類,諸如普洱茶,金尖茶、緊茶和磚茶等。根據各家的不同愛好,一般用胡桃泥、芝麻粉、花生仁、瓜子仁,鬆子仁和鹽巴作佐料。製作時先把茶葉放在茶壺中煮沸,約半小時後把茶汁倒入已放好各種佐料和酥油的打茶筒中,用手上下舂打。打時開始發出“伊啊、伊啊’之聲,繼續舂打,聲音慢慢變成“嚓伊、嚓伊”,表示茶、油、佐料已充分混勻,即可取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