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亂扔或焚燒廢舊幹電池
有一年冬天,日本平市郊區發現十六七個腦炎患者。他們吃飯時兩手顫抖,握不住筷子;走路時雙腳僵硬,邁不開步子;一會兒哭,一會兒笑。醫生懷疑是細菌作怪,但是沒發現符合病情的細菌或病毒。後來,兩名重病人死亡,另一名病人投河自殺。經屍體解剖,證實不是細菌性腦炎,而是金屬類物質引起的中毒。
醫學工作者進一步調查發現,腦炎病人都分布在方圓40~50米的範圍內,其中心是一家自行車商店。商店附近有三口飲水井。難道這與飲水井有關?
後來,研究人員又發現,這家商店還同時銷售車用幹電池。他們立即聯想到了幹電池對井水的汙染。在離水井約1~5米的地方,果然挖出300多枚廢電池。同時,對井水進行化驗分析,發現水中所含的錳和鋅,都超過飲水標準十幾倍以上,病人們平日都飲用這三口井裏的水。他們的臨床症狀,以及屍體解剖所見,都跟錳中毒的症狀相同。禁用這些井水後,剩下的病人的病情都有好轉。最後專家們得出結論:使居民患腦炎的元凶,就是幹電池裏的錳。
1985年10月,日本東京都環境科學研究所對東京市地表的汞做了一次調查,發現這裏的汞含量竟高出正常值6~7倍。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垃圾處理場焚燒了混有廢幹電池的可燃性垃圾造成的。他們又做了以下實驗:在垃圾焚燒裝置的排氣管上,連續測定經過無害化處理後氣體中汞的濃度。實驗表明,通常情況下氣體中汞的濃度為每立方米0.05~0.1毫克,但隻要在焚燒爐中投入一枚鈕扣式汞電池,排氣中汞的濃度瞬間可達1.5毫克,提高15~30倍;如果投入一枚堿性幹電池,排氣中汞的濃度也會提高4~8倍。排入大氣的汞可與塵埃或雨水混合,沉降於地表。這就是東京市地表汞異常高的原因。
幹電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池中有汞電池(鈕扣式電池)、堿電池(普通電池)、錳電池(車用電池)之分,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對人體有危害的汞和錳。普通幹電池是圓筒型,中間是碳棒,周圍有二氧化錳、氯化銨、氯化鋅等成分作為正極,鋅作為負極。幹電池被埋入地下,二價錳在缺氧而有一氧化碳的條件下,變成了水溶性重碳酸鹽,汙染水源,使飲用者錳中毒。不同類型的幹電池均含汞,隨便焚燒幹電池,會引起汞汙染。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大氣中汞濃度的標準為0.015毫克/米3,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廢幹電池的汞還未形成公害。但如不加控製,十年百年後就會產生可怕的後果。因此,不要把廢幹電池與可燃性垃圾混在一起進行焚燒,而應該將它們分揀出來,作為不可燃垃圾妥善處理,更不可向周圍環境和水源亂扔幹電池。
垃圾的再循環
垃圾中確有許多東西可以再循環(recycling),再循環要比焚化和垃圾場堆放更為優越,因為它節約自然資源並且對環境更有利,同時它對增加就業機會和發展經濟也有很多好處。固體廢棄物是多種多樣物品的混合物,在循環利用之前必須先將它們逐類分開。玻璃、紙張等都容易分開,但成分複雜的一些東西就不那麼好分了。有些食品罐含金屬箔片,還含有塑料和紙,把這些東西都一一分離,實屬不易。但再循環已開始付諸實施,美國的許多州頒布律條實行再循環以減少垃圾量,讓市民們把自己的垃圾分類並放在特製的箱內,置於路邊等待清潔工取走。有的則沒有分類,而是把混合的垃圾運到特定的地方再分類,方法包括磁選、過篩等。全美國最成功的再循環項目在華盛頓州,其固體廢棄物總量降低了37%,主要是靠再循環來達到的,到1998年這個城市的目標是廢棄物總量要降低60%。許多人認為再循環隻不過是把一些物質從固體廢棄物中分離出來罷了,其實不然,分離隻是再循環的第一步。為了此項努力獲得成功,還得設立再生物品市場以銷售再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