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該怎樣對待綠色壁壘呢?一方麵,我們應該堅持不懈,爭取平等的貿易地位;另一方麵,我們應提高科技水平,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和科學化管理,實施國際通用的ISO14000環境管理標準,在企業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貫徹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原則,並設法通過ISO14001環境體係認證,以獲得國際市場公認的“綠色護照”。這樣,我們便能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主動地位。
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的措施
世界各國的大中城市,都到了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阻止空氣汙染繼續惡化的時候,大體上可以考慮采取下列有效措施:
(1)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限製私家車的發展,因為以人頭計算,公交車的汙染隻有轎車的1/20。強製使用潔淨燃料,如倡導性使用石油液化氣,規定出租車必須使用石油液化氣作為燃料,禁止柴油車輛進入市區。
(2)發展電動車及其他零排放車輛,電動車的兩大優點是低噪聲和無汙染,在成本上也有競爭力,可以恢複和發展城市電車。
(3)製定人口出行計劃:增加環行線,減少轉車,開設從郊區到市中心的公共汽車高峰期線路,滿足上班族需要,控製停車,對入城車收費等。
(4)發展自行車交通。騎自行車無汙染、無噪聲、經濟實惠還可鍛煉身體。調查表明,城市內一半以上的出行距離不超過3km,完全可以用自行車代步。因此,先進的城市文明不應該限製自行車的使用,至今歐洲不少發達國家的城市中仍在大量地使用自行車。
(5)鐵路電氣化能大大降低空氣的汙染。像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至今也隻實現了50%的電氣化,大量老式柴油機車仍在行駛。
(6)要盡力減少城市工業的有害排放,如SO2、NO2和粉塵等。必要時,要把特別有害的工業部門遷出市區。
城市空氣汙染監測
由於許多城市的空氣汙染在不斷加劇,居民開始關心與他們健康息息相關的大氣環境,於是城市空氣質量預報應運而生。預報是根據空氣汙染指數來定量地客觀評價空氣質量的優劣,而指數則是根據對若幹種主要汙染物的監測數據並參照一定的分級標準而製定的,這也是空氣質量評定的“數字化”。主要汙染物的選取雖然不盡相同,但SO2、NO2和顆粒含量這三項是不可或缺的,前麵已講過這三種汙染物的來源和對人體的危害。環境空氣監測采用自動監測係統進行連續監測,如每4分鍾測得一組監測數據,然後計算出每天的平均值再加以分級公布。最優秀的為一級,這在一般城市中是罕見的,隻有在自然保護區或風景名勝區中才能遇到;二級為優秀級,指數不大於50;三級為良好級,指數不大於100,一般居民區和商業區應在此範圍內,但現實情況往往超標:四級表示輕度汙染,指數不大於200,人群中可出現刺激症狀:五級是中度汙染,指數不大於300;五級以外為重度汙染,指數大於300,此時人們應留在室內,避免外出。但此種預報和天氣預報一樣,並非完全準確,也不一定符合於一個大城市中的某一特定區域,而且預報有時偏於樂觀,所以隻能作為參考。
大力發展綠化
城市人口集中,建築密集,車水馬龍,再加上有眾多的工廠,大氣汙染、噪聲汙染相對比較嚴重。而綠色植物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氣,還有吸毒、除塵、殺菌、減噪、防風沙、蓄水、保土、調節小氣候的作用,甚至還能用來監測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
植物是天然的“製氧機”,它在光合作用時,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測定,15畝樹林,每天可吸收1噸二氧化碳,放出0.73噸氧氣。
植物是天然的“防疫員”。一些植物能分泌殺菌素,將飄浮在空氣中的細菌殺死。植物是天然的“除塵器”。植物枝葉茂密,起到阻擋灰塵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葉子表麵有許多絨毛,有些還能分泌黏液,絨毛或黏液能吸附空氣中的飄塵。一畝樹林每年吸附的灰塵可達60多噸。而城市中無綠化的區域與有綠化的區域相比,空氣中的灰塵要多15倍左右。
植物是天然的“消音器”。植物的莖葉表麵粗糙不平,葉子上有大量微小的氣孔和絨毛,像凹凸不平的吸音器材,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因此城市中的林陰大道往往比較寧靜。
植物是天然的“空調器”。植物的蒸騰作用使之能吸熱、降溫,增加空氣濕度。據測定,1公頃綠地的降溫效果,相當於500台空調機工作2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