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儀和立運儀的設計和製造,在世界上領先300多年。近代天文台的赤道裝置,測量儀器經緯儀等,都可從中找到其原始形態。
還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渾儀采用的是赤道坐標係統,比西方采用的黃道坐標係統要先進得多,今天已為各國天文台所廣泛采用。
現在,人們還可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看到明代正統二年至七年(1437~1442年)間製造的渾儀和簡儀。
渾象的製造
渾象是一種表現天體運動的演示儀器。它最初是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的西漢時,由天文學家耿壽昌創製的,而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在渾象的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渾象的基本構成是一個可以旋轉的中空圓球,上麵按觀測到的實際天象布列星辰。轉動圓球,即可演示天體的運動,其作用相當於近代的天球儀,堪稱天球儀的始祖。
張衡製造了第一台自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它以一直徑5尺(約1.18米,東漢1尺約23.5厘米)的空心銅球表示天球,上麵畫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互成24度交角的黃道和赤道等,黃道上又標明有二十四節氣。緊附於天球外的有地平環和子午環等,天體半露於地平環之上,半隱於地平環之下。天軸則支架在子午環上,天球可繞天軸轉動。同時,又以漏壺流出的水作動力,通過齒輪係的傳動和控製,使渾象每日均勻地繞天軸旋轉一周,從而達到自動地、近似正確地演示天象的目的。此外,水運渾象還帶動有一個日曆,能隨著月亮的盈虧演示一個月中日期的推移,相當於一個機械日曆。
張衡的水運渾象對後世渾象的製造影響很大,宋代的水運儀象台則達到曆史上渾象發展的最高峰。曆代製造的渾象大都已經毀亡,現存僅有兩架,一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架在北京建國門古觀象台,均是清代鑄造的。
除了天球儀式的渾象外,中國古代還創製有假天儀式的渾象,開了近代天象儀之先河。
現在北京天文館裏,有一個大圓頂的天象廳。當你坐在裏麵仰觀屋頂,便會感到宛如置身於無涯的蒼穹之中,看到繁星點點,其布列與實際天象一致。假天儀的功能和作用即與此相似,假天儀何時發明,現尚有爭議,有人認為三國時即已問世。但有明確記載的,則以北宋時蘇頌主持製造的渾天象為最早。
渾天象是蘇頌主持創製水運儀象台後的又一傑作。它的天球直徑有一人多高,在球麵上相應於星辰的位置處鑿有一個個鏤空的小孔,外麵的光線漏進後,人坐在球內就好像看到天上閃閃發光的星星。天球亦是由水力機械帶動的,可控製其旋轉與天體運行同步。與現代天象儀所不同的是,渾天象的光源在外,表演內容比較單一,而天象儀的光源在內,且能表演眾多複雜的天象。
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鍾
1092年,在北宋都城開封的西南部,出現了一座形狀奇特的木構建築物,它就是“元渾天儀象”,一般通稱之為“水運儀象台”,由當時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蘇頌所主持創製。這是中國古代最宏偉、最複雜的一座天文儀器,在古代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水運儀象台的形狀呈正方形,上狹下廣,高三十五尺六寸五分(約近11.3米,宋代一尺約31.6厘米),底寬二丈一尺(約6.64米)。台分三重,第一、二重安裝水力驅動係統和報時係統,第三重安裝渾象。台頂平台上安裝渾儀,渾儀由“板屋”覆蓋,板屋上裝有9塊可以啟閉的活動屋麵板。由此可以看到,整座水運儀象台集觀測、演示、計時等功能於一體,實際上成了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水力驅動係統包括有提水機構、注水機構、回水機構和樞輪等部分,可以使水周而複始均勻流動,並驅動樞輪運轉。樞輪直徑十一尺(約3.48米),是全台機械裝置的原動輪。其頂部附設有一組杠杆裝置,起著控製樞輪定時轉動,以及轉動固定的距離的作用,相當於近現代機械鍾表中的“擒縱器”。
它和歐洲17世紀的錨狀擒縱器非常相似,堪稱擒縱器之始祖。
報時係統的前部建造成半座5層木樓閣式建築的形狀。第一層是晝夜鍾鼓輪,輪上有3個不等高的小木柱,可按時撥動3個木人的撥子,拉動木人手臂,一刻鍾木人擊鼓一次,時初搖鈴,時正敲鍾。第二層是晝夜時初正輪,輪邊有24個司辰木人,隨著轉子的轉動,木人按時在木閣門前出現,表示1日12個時辰的時初、時正,相當於現今的24小時。第三層是報刻司辰輪,輪邊有96個木人,每一刻出現一人。第四層是夜漏金鉦輪,可以拉動木人擊鉦報更,並可以按季節調整,以適應晝夜長短的變化。第五層是夜漏司辰輪,輪邊設有38個木人,木人位置可以按節氣調整,從日落到日出按更籌排列,依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