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儀的鼻祖

公元132年東漢都城洛陽發生了一件事,太史令張衡發明了一種儀器,它能知道什麼時候、哪裏發生了地震。隻要那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儀器上那個方向的龍口就張開,龍口中的小銅珠就落入下方的蟾蜍口中而發出響聲。

這件事引起朝中大臣們的紛紛議論,有不相信的,也有表示懷疑的。但時間一久,人們對這件事也就淡忘了。過了幾年,公元138年的一天,張衡發明的那架儀器朝西方向的龍口突然張開,小銅珠落入蟾蜍口中。這說明小鋼珠落入蟾蜍口中的時候西方發生了地震,但當時洛陽並沒有人感覺到有什麼震動。於是滿朝文武又是議論紛紛,說張衡的那架儀器不可靠。但過不多久,現在甘肅境內的地方官府奏報來到,奏報稱那裏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這件事使當時的人們對張衡的那架儀器十分信服,史籍中也稱其“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張衡發明的那架儀器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張衡傳》記載說“地動儀以精銅製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

尊裏部主要構件是中間一根高而細的銅柱,張衡稱之為“都柱”。都柱在接受到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後,就向波源方向傾倒。在都柱周圍架設有8條通道,使傾倒的都柱隻能往一道中滑倒,其所倒方向即是地震發生的方向。尊外相應地設置8條口含小鋼珠的龍,分別朝著8個方向。每個龍頭下麵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準備接住落下的小銅珠。都柱受地震波的震動而傾倒時,敲動一個像弩機裝置似的牙機,利用杠杆原理傳動,使龍首張開口,小銅珠便落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人們就知道什麼時候什麼方向發生了地震。

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雖然隻能測知地震震中發生的大概方位,但在文明發展史上卻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一直到19世紀,世界才出現真正用來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領先世界地震科技達1800年,因此被公認為地震儀的鼻祖。

著名的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麵坐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渾儀的最基本構件是四遊儀和赤道環。四遊儀由窺管和一個雙重的圓環組成。窺管是一根中空的管子,類似於近代的天文望遠鏡,隻是沒有鏡頭。

雙重圓環叫四遊環,也叫赤經環,環麵上刻有周天度數,可以繞著極軸旋轉,窺管夾在四遊環上,可以在雙環裏滑動。轉動四遊環,並移動窺管的位置,就可以觀測任何的天區。赤道環在四遊環外,上亦刻有周天度數,固定在與天球赤道平行的平麵上。這樣,就可以通過窺管觀測到待測量的天區或星座,並得出該天體與北極間的距離,稱“去極度”,以及該天體與二十八宿距星的距離,稱“入宿度”。去極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體位置的最主要數據。

渾儀的改進和完善,經曆了一個由簡而繁,而又由繁而簡的曆程。從漢代到北宋,渾儀的環數不斷增加。首先增加的是黃道環,用以觀測太陽的位置。接著又增加了地平環和子午環,地平環固定在地平方向,子午環固定在天體的極軸方向。這樣,渾儀便形成了二重結構。唐代起,渾儀又發展成三重結構。最外麵的一層叫六合儀,由固定在一起的地平環、子午環和外赤道環組成,因東西、南北、上下6個方向叫六合,故名。第二重叫三辰儀,由黃道環、白道環和內赤道環組成,可以繞極軸旋轉。其中白道環用以觀測月亮的位置。最裏層是四遊儀。北宋時,又增加有二分環和二至環,即過二分(春分、秋分)點和二至(夏至、冬至)點的赤經環。

多重環結構的渾儀雖是一傑出的創造,在天文學史上也起過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要把這麼多的圓環組裝得中心都相重合,十分困難,因而易產生中心差,造成觀測的偏差。二是每個環都會遮蔽一定的天區,環數越多,遮蔽的天區也越大,這就妨礙觀測,降低使用效率。

為解決這兩個缺陷,從北宋起即開始探索渾儀的簡化途徑。這個渾儀改革的途徑由北宋的沈括開辟,元代的郭守敬完成。沈括由兩個方麵進行改革:一是取消白道環,借助數學方法來推算月亮的位置;二是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遮蔽的天區盡量減少。而郭守敬又取消了黃道環,並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即簡儀和立運儀。

簡儀由四遊儀、赤道環和百刻環組成。赤道環的位置移至旋轉軸的南端,這一方式,至今在各國的天文台上安裝望遠鏡時,還廣泛地被采用。百刻環的安裝是一創新,環上等分成100刻,分為12個時辰,每刻又分作36分。

它固定在赤道環內,既可承托赤道環,又可得到真太陽時的讀數。四遊儀窺管兩端各設有十字線,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肇始。

立運儀與簡儀裝於同一底座上,由兩個圓環組成。一個是平鋪的“經緯環”,代表地平環,環麵上刻有方位。一個是“立運雙環”,中夾有窺管,可測量天體的地平經度和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