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強化產業意識,走規模化、集團化的道路。文化產業這一新生事物在我國的曆史短,雖然發展速度快,但起點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從規模化和效益來看,我國的文化產業的整體水平和效益不高,產業布局和結構不合理,經營分散,該產業一年的利潤不過幾十億元人民幣,而一部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所創造的票房收入就達到近20億美元。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出現了一批產業集團,一些文化產業公司經過股份製的規範改造,成為上市公司。但從整體上看,文化產業集團化的步子邁得不大。要強化產業意識,破除計劃經濟體製下由於條塊分割形成的部門、地域、行業、所有製壁壘和小生產式的經營,避免惡性競爭,為文化產業的集團化經營創造條件,組建一批有經濟實力的龍頭企業,真正使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行業。當今時代是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技成果轉換加快,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威力日益被人們所認識。以高科技為發展動力的文化產業作為推動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具有低成本、高附加值的行業特質,往往能夠給成功者帶來巨大的商機和高額利潤回報。微軟的成功即是最為典型的一例。我國新聞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說明,隻有不斷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成果,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使文化產業名實相符。要特別注意,由於社會文化領域內各行業所提供的精神產品類型和途徑不同,很多方麵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步驟與形式上不能簡單劃一,在各自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的要求上也應有所區別,對有發展潛力的文化產業,要加大扶持力度,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增強市場競爭力,以帶動整個產業的騰飛。

,是高科技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產業,是一個特別需要高素質人才運作的產業,因而對參與該產業的經營、管理的人員的文化素質和能力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實施文化產業戰略,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由於我們過去隻重視文化產品的社會價值及其意識形態功能,忽視其經濟價值,造成了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稀缺。人才問題成為製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古人雲:“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這一方麵說明了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同時也說明人才並非天生的,而是後天培育而成。我們要建立新的人才機製,注重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開發,運用多種方式,培養和造就一批批講政治、懂法律、善經營管理,了解市場,有遠見,富於開拓精神的文化產業“精英”,開創我國文化產業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