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自我
創造性自我是一種個人主觀體係,它解釋個人的種種經驗使之有意義。它索求經驗,甚至創造經驗以幫助個人完成他獨特的生活作風。創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貫性、穩定性和個性。它是人類生活中活的因素。
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是一個人在每一行動中所表現出來、極其獨特並因人而異的各種動機、特性與價值的團集物。它決定一個人要學什麼、怎樣行動、怎樣思維,有哪些經驗要滲入他的人格之中。和生活風格無關的經驗被抹煞,被抵製,被壓抑。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生活風格,沒有兩個人的生活風格是一樣的。生活風格是由創造性自我發展、建立起來的。早在兒童時期四五歲時就形成了。
假想的目的論
與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動是受他對未來的各種願望,而不是受過去經驗的激發。這些未來的願望可能純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實現的各種理想——然而這些假想的願望卻對一個人的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激發他去完成更加重大的事業。正常人必要時能夠擺脫這些假想的影響而麵對現實,而神經症患者卻做不到這一點。
追求優越
追求優越是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種努力,而並非一種要超過他人的欲望,雖然試圖完全達到自己願望的方式因人而異。阿德勒觀察到患神經症的人隻顧努力達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則以對社會有益為自己奮鬥目標。
相關鏈接
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原來鯰魚進入魚槽,使沙丁魚感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加速遊動,於是沙丁魚便活著到了港口。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自卑感
人們常說的“自卑情結”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於一個人感覺生活中任何方麵都不完善,有缺陷。它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這種努力叫做補償。
每個人都熟悉這樣的事例:一個虛弱的孩子經常勤奮地鍛煉身體,使自己變成一個強壯、肌肉發達的人。這就是他在補償自己生理上的缺陷。補償隻不過是追求優越的別稱。
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是人希望對社會作出貢獻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種天賦的特性。個人試圖在社會中完善單憑自己無法完善的東西。阿德勒說,社會興趣是對個人的種種缺陷的最後補償。社會興趣使得一個人將個人私利服從於公共福利。
漣漪效應——一種模仿效應,由科寧提出。班級學生見到有個別學生破壞規則,而未見對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處理,就會模仿破壞規則行為。如果破壞規則的是班級中有地位的領導人物,那麼波及其他同學的效應就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