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丁肇中
出生地: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
生卒年:1936—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麵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裏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3個月後隨父母回中國,1936-1949年,丁肇中隨雙親到過中國許多地方。他童年沒有進校受過正規教育,但接觸了不同省份的文化、曆史和方言,也聆聽過許多常到他家訪問的學者的討論。1949年丁肇中進入台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曆史學習成績優秀。1956年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在物理係和數學係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5年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係教授。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傑實驗組先後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
相關鏈接
不放過任何一個難題
1948年冬,丁肇中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受家庭的影響,他對學習一絲不苟,讀書專心致誌,遇到疑難問題,便找遍書本,務必得到答案才肯罷休。一次物理老師出了一道思考題,很多同學想了想覺得很難就放棄了,等著老師講解,丁肇中不是這樣,他吃飯想、走路想,別的同學都出去活動了,隻有他還對著那道題苦苦思索,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終於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馬上跑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驗證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直到確認自己的解題方法沒有錯誤,他才滿意而去。課堂上他聚精會神地聽課,不論對自己的答案有沒有把握,他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他的課餘時間大部分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很少與同學一起打球、看電影。他認為“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由於丁肇中勤奮刻苦,各門功課成績優良,尤其突出的是數理化,這為他實現終身的奮鬥目標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由於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裏科學獎。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學(1978)、香港中文大學(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學(1988)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名譽教授。他曾獲得過許多獎章,如1977年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1988年獲意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意大利布雷西亞市的科學金獎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核儀器方法》和《數學模型》等科學期刊的編委。
——傳世佳言——
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