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既是治病也是救命——男人常見病的防治之道(3)(1 / 2)

鄧老還指出,肝硬化晚期出現腹水,取單味甘遂用甘草煎濃汁浸泡後曬幹研為細末,裝入腸溶膠囊吞服,每服1~2克,第二天要用健脾益氣之劑來補,以防攻伐太過。當肝硬化腹水並上消化道出血時,宜急用止血法,用白及粉、三七粉各3克頓服,每日4次,或用雲南白藥每日8克分服。另外,他建議大家堅持做太極拳之類的柔軟運動,注意飲食營養及節減房事,並為早期肝硬化患者開出了一劑食療方,即用500克左右的鱉或龜,加懷山藥30克、苡仁15克,燉服,每周1次或10天1次。

另一位國醫大師張琪教授對肝炎後肝硬化也頗有研究。肝炎後肝硬化症狀主要表現為:以脾大為主、腹脹滿、脅肋脹痛、食少納呆等。對於這種類型的肝硬化,張教授通常以柔肝軟堅與清熱解毒合用,臨證常用自己所擬的驗方“軟肝化症煎”治療,療效非常好。下麵,我就介紹給大家。

【組成】柴胡20克,白芍20克,黃芪30克,青皮15克,虎杖20克,鬱金10 克,茯苓20 克,人參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炙鱉甲30克,蒲公英30克,五味子15克,白術15克,茵陳30克,黃連10克。

【用法】水煎服。

這個方子以炙鱉甲軟堅散結為核心,輔以青皮、鬱金、虎杖、柴胡疏肝理氣,活血化淤,另外,人參、黃芪益氣,白術健脾,白芍養陰,山茱萸、枸杞子補腎。全方配伍,可達到“補而勿壅,消而勿傷”的效果。此外,肝硬化往往伴有邪熱內蘊,如口苦咽幹、五心煩熱、尿色黃赤、鞏膜黃染等,故加入蒲公英、大青葉、茵陳等清熱解毒之品。

肝硬化通常伴有全身虛弱、厭食、倦怠和體重減輕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通過飲食來改善,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於消化飲食為宜,做到定時、定量、有節製。早期可多吃豆製品、葡萄,適當進食糖類、雞蛋、魚類、瘦肉;若肝功能顯著減退並有肝昏迷先兆時,應對蛋白質攝入適當加以控製,提倡低鹽飲食或忌鹽飲食,食鹽每日攝入量不超過1~1.5克,飲水量在2000毫升內;嚴重腹水時,食鹽攝入量應控製在500毫克以內,水攝入量在1000毫升以內。另外,肝硬化患者不可進食堅硬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也不宜進食過熱食物以防並發出血,膽汁性肝硬化應禁食肥膩多脂或高膽固醇的食物,食道靜脈曲張時應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消化道出血時應暫時禁食,以靜脈補充營養。

海狗油,將中風扼殺在萌芽階段

中風應早發現、早防治,在中風的先兆階段積極進行幹預性防治和調養,防患於未然,才是阻止或延緩中風發病的關鍵所在。

中風是具有高患病率、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四高”疾病。腦卒中發病既有年齡、性別、遺傳因素等無法幹預的高危險因素,又和吸煙、高脂血症、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等可以幹預的高危險因素有關。

治療中風最關鍵的就是時間,早發現、早治療就不會留下後患。我前幾天看一篇文章關於中風先兆臨床表現為:男性年齡常在40歲以上,眩暈昏視,偏身無力麻木,一過性暈厥或言謇,步態不穩,神倦嗜臥,健忘,舌紫暗,舌下淤絲淤點,脈弦滑或弦細等。其中,眩暈、偏身麻木無力、舌紫暗、舌下淤絲淤點、脈滑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中醫認為,中風先兆無論是由什麼原因導致,都有一個共同的病理變化,即氣血失調,血淤形成。在防治上注重藥物和藥物的結合,促使其經脈疏通、氣機調暢,防止血淤形成。基於此觀點,我給大家推薦海狗油。海狗油被稱為“人體血管的清道夫”,的主要有效成分叫Ω-3,它是人體血管的清道夫,是預防中風的首選。

除服用海狗油外呢,我在《大國醫》中看到張學文教授介紹的“清腦通絡湯”,對於中風先兆有奇效。

【組成】草決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參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龍10克,豨薟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功效】清腦降壓,活血通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治病不如防病,中風作為一種致殘或致死率極高的病,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的痛苦是不可想象的,我這裏告訴大家幾個注意事項。

1.控製高血壓

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根源之一。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1次血壓,以保持血壓穩定。要保持情緒平穩,少做或不做容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飲食須清淡有節製,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適量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