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4)(1 / 3)

在心力衰竭允許的情況下緩慢靜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三磷酸腺苷、輔酶A,或用維生素C2克,普通胰島素8~12單位、氯化鉀1~2克,對心髒和肝功的恢複都有一定好處。

八、慢性乙型肝炎合並幹燥綜合征

部分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和幹燥綜合征都可歸屬自身免疫病,臨床上約1/3的慢性中、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可兩病合並存在。以女性多見(占80%)。除具慢性肝炎的征象外,臨床上常有口幹,咀嚼時感覺缺乏唾液,難於下咽;皮膚及鼻黏膜幹燥;淚腺分泌低下,雙眼常有異物感。此外有關節腫痛、紫癜、肢端動脈痙攣症、腮腺腫大、頜下腺腫大、肝脾腫大,少數有周期性發熱。實驗室檢驗常有紅、白細胞及血小板輕度減少;血沉增快、球蛋白增高、類風濕因子3/4以上陽性、乙肝抗核抗體2/3陽性;半數以上有抗唾液腺自身抗體陽性,淚腺分泌濾紙測試小於15毫米,唾液腺5分鍾分泌少於0.5毫升;少數患者可查見狼瘡細胞。

對慢性肝炎保肝治療的同時,針對幹燥症擬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如強的鬆每日30毫克,2%甲基纖維素溶液塗口腔,0.12%甲基纖維素滴眼,每日4~5次。中醫認為幹燥綜合征主要是內燥,陰血不足,患者口渴喜飲,舌邊尖紅赤,質幹少津,無苔、少苔或薄黃苔,兼脈細者可滋陰清熱,養血生津;主方:養陰清肺湯或知柏地黃湯加減。患者口苦咽幹,眼幹目赤,胸脅脹滿,納差眩暈,夜寐不實,舌幹裂,少津苔淨,脈小弦者,可予舒肝解鬱,佐以甘寒潤燥。主方:丹梔逍遙散和一貫煎加減。患者如口幹不欲飲,肌膚萎黃水腫,大便不爽或稀溏,舌體胖,邊有齒痕,苔厚膩而濁,脈滑,可健脾祛濕升舉清陽,方以香砂六君子和補中益氣湯加減。患者眼幹咽燥,涎腺、鑰腺腫大甚至結塊,舌質偏暗或有淤斑者,方以桃紅四物湯、散結靈、通竅活血湯加減。

九、治療重型乙型肝炎應遵循原則

(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應住院治療。

(2)注意基礎護理,嚴防繼發感染。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抵抗力低下,應嚴密隔離,加強用具及病房消毒,防止繼發和交叉感染的發生。對昏迷患者應注意口腔及皮膚護理,若有留置導尿管,或做插入體腔的診治手段,均應注意消毒,防止植入性或逆行感染的發生。

(3)保持所需熱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不能進食者可靜滴10%葡萄糖液,每日1500~2000毫升。昏迷患者可酌情采用鼻飼,給予低蛋白或無蛋白飲食;隨昏迷的蘇醒,逐步增加飲食中蛋白質比例。重型肝炎輸糖後鉀離子轉入細胞內,加上利尿劑、糖皮質激素和脫水劑的應用,均可產生低血鉀,每日應有計劃地從靜脈中補充氯化鉀2~3克。由於鈉鉀泵功能失調,常發生低鈉血症,可適量補充氯化鈉;但對於稀釋性低鈉血症,則應給予補充膠體溶液。早期肝昏迷患者常有呼吸性堿中毒,低鉀血症可造成代謝性堿中毒,在昏迷後期又可發生代謝性酸中毒,因此要應用穀氨酸鉀、鈉及精氨酸等藥物輸注,既注意維持酸堿度,保持平衡,又注意有利於脫氨治療。

(4)加強支持療法,增強抗病基礎。必要時應增加新鮮血漿、全血及適量白蛋白等的支持治療,以減少負氮平衡,提供維持生存和抗病必需的蛋白質和物質精華,如新鮮血漿,它含有凝血因子、調理素和補體等,有利於止血並增加抵抗能力。

(5)采用綜合措施,防治三高三低二水腫。對於重型肝炎應把防治措施盡可能搶在病情發展的前麵,抓住主要矛盾,兼顧綜合治療。三高:血氨增高、芳香氨基酸增高(支鏈/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調)及假性神經遞質增高;三低:低血糖、低血鉀及低蛋白血症;二水腫:腦水腫、繼發性肺水腫。這些常是病程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應及時有針對性地注意防治。

十、對乙肝病毒消毒處理的新認識

在社會上流通的人民幣乙肝病毒汙染率可達10%;醫療單位器械的汙染率可達6.3%~14.8%。因此搞好乙肝病毒的消毒處理對控製乙型肝炎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過去判別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以乙肝表麵抗原的抗原性消失為指標,因此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10000ppm次氯酸作為乙肝病毒的消毒劑,牙科器械必須用高壓滅菌或高效芽孢消毒劑處理。

近年研究認為,乙肝表麵抗原的抵抗力並不等於乙肝病毒的感染活性對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經過用黑猩猩的實驗、電鏡觀察對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滅活和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滅活,發現乙肝病毒對多種常用消毒方法都是敏感的。熱力消毒98℃2分鍾即可使乙肝病毒滅活,失去感染性;常用的含氯製劑,如0.5%次氯酸鈉1分鍾即可使乙肝病毒的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滅活;過氧乙酸(過醋酸)、環氧乙烷、碘製劑及戊二醛對乙肝病毒的滅活作用既肯定又確切,且配製容易,使用方便,都是值得推廣的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