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出現腹水。
(11)黃疸上升、發熱不退兼有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12)血支鏈氨基酸/芳香氨基酸(BCAA/AAA)比值下降。
十八、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在乙肝病毒感染中的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是通過特異引物和耐熱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在體外大量複製某一特定的脫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段,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目前這種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診治防護中也開始廣泛應用。該技術可用於:(1)鑒定乙肝表麵抗原陰性肝炎是否為乙肝病毒感染。
(2)協助確定乙肝e抗原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者有無傳染性。
(3)了解乙肝e抗原陰性慢性活動性肝炎的病變活動和與乙型肝炎病毒複製之間的關係。
(4)鑒定乙肝核心抗體陽性的不同群體的感染意義。
目前,國內外已把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應用於:(1)單純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者,用該技術判別它是否為乙肝病毒感染。
(2)調查乙肝核心抗體單項陽性者是否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3)鑒定乙肝表麵抗原陰性供血者中乙肝病毒的攜帶者。
(4)重新評定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分泌物有無傳染性。
(5)對環境中乙肝病毒感染的傳播作進一步調查認識。
(6)判定藥物滅活乙肝病毒的效果。
(7)檢測血源性製品和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8)檢測慢性肝炎病情活動時,乙肝病毒的低複製狀態。
(9)為母嬰傳播或水平傳播提供鑒定依據。
(10)對肝硬變病程進展作病因學調查。
(11)對肝癌做分子病理學研究。
(12)調查對乙肝疫苗無反應的原因。
(13)在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及肝外髒器各組織中的乙肝病毒的病原學調查。
(14)研究乙肝病毒基因變異。
(15)了解乙肝病毒核苷酸序列中同位點突變,來追溯流行時的傳染源等。
(第二節)乙肝的防治
一、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原則
由於目前無肯定特效藥物,乙型肝炎又是一種相對自限性疾病,因此在治療上應強調急性期嚴格消毒隔離,慢性期注意相應隔離措施,合理休息、合理飲食、適當營養、注意對症,用藥要保肝不傷肝。可因地製宜,結合有效的治療經驗,選擇1~2種(方)中西藥物,以促進肝細胞修複。病初消化道症狀較重,尿量減少,兼有黃疸者可適當靜注葡萄糖;黃疸迅速加劇者加用6912(茵梔黃注射液),警惕向重型肝炎發展。一般情況下對急性乙型肝炎不宜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原則:強調三分藥治,七分調理。在心理素質上要有克敵製勝的堅強鬥爭意誌,精神要愉快,生活有規律,注意合理安排飲食,反對過度營養引起肥胖,除出現黃疸或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簡稱轉氨酶)顯著上升時要臥床休息外,一般症狀不多,轉氨酶輕度升高時應適當活動,注意動靜結合。用藥切忌過多過雜,切勿有病亂投醫濫用藥,換藥不宜太勤。選用抗病毒藥、調整免疫藥、活血化淤藥、抗纖維化和促進肝細胞再生藥物時,一定要有醫生指導。患者久病成醫,可注意學習肝病自我療養的知識。希望患者能配合醫生選用適宜於自己的調理方法,讓身體逐步增加抵抗力,最後戰而勝之。
二、慢性乙型肝炎選擇用藥時如何抓主要矛盾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機製複雜。既有乙肝病毒的持續存在,又有機體免疫功能失調;既有肝細胞的炎症、壞死,又有肝纖維組織增生、微循環血流淤滯、肝血竇毛細血管化、肝髒缺血缺氧及代謝障礙;既有肝髒本身病變,還有肝外病變。具體到每個患者除有共性特點外,更有其個人特性。因此臨床醫生必須仔細、全麵了解病情,分析研究患者的主要矛盾,盡可能根據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階段和患者的個體特點,對症並較合理地用藥。
對乙肝病毒複製標誌明顯陽性的患者(如乙肝e抗原陽性,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及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陽性),應當選用抗病毒藥;對以免疫功能紊亂為主的患者應選用調節免疫功能的藥物;以微循環障礙為主的患者應用活血化淤中西藥改善微循環;肝細胞損害嚴重的患者應采用以保護肝細胞和修複為主的綜合治療。目前雖然還沒有針對性特別強、作用特別可靠、療效特別肯定的特效藥物,很多藥物都隻是在研究和臨床試用中,但是隻要醫生們真正能經常分析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抓主要矛盾用藥,就能做到中西醫結合的辨證施治,盡量對症合理選擇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