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2)(1 / 3)

乙肝病毒最常用的血清學標誌是:乙肝表麵抗原(HBsAg)、乙肝表麵抗體(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抗-HBe)、乙肝核心抗體(抗-HBc)。即“兩對半”,或稱乙肝病毒5項。

(1)乙肝表麵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常伴隨乙肝病毒的存在,因此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標誌。它可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淚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後2~6月,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2~8周時,可在血清中測到陽性結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轉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該指標可持續陽性。

(2)乙肝表麵抗體:是對乙肝病毒免疫和保護性抗體。常在乙型肝炎恢複後期出現陽性。此時乙肝表麵抗原已轉陰數月。血清中乙肝表麵抗體滴度越高,保護力越強,持續時間也越長(3~5年以上)。再次感染乙肝病毒後,乙肝表麵抗體可在2周內滴度明顯升高。但也有乙肝表麵抗體陽性而又發生乙型肝炎者,這種情況可能為不同亞型感染。90%接受乙肝疫苗注射者的乙肝表麵抗體可轉陽。極少數情況下表麵抗原和抗體均為陽性,常見於不同亞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血液中的乙肝表麵抗體常不能處理表麵抗原;或是感染了S基因發生了變異的乙肝病毒。

(3)乙肝e抗原:在乙肝病毒感染後表麵抗原陽性同時或其後數日可測得乙肝e抗原。乙肝表麵抗原在血內高峰期亦是乙肝e抗原的高峰期。在肝炎症狀出現後10周內逐漸下降,在乙肝表麵抗原轉陰前可先轉陰。假如乙肝e抗原持續陽性,則可發展為慢性持續性感染。乙肝e抗原陽性說明乙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活躍,傳染性強。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e抗原指標轉陰而乙肝e抗體轉陽過程中臨床上可出現明顯的肝功能惡化。極個別情況下可見乙肝表麵抗原陰性而乙肝e抗原為陽性。

(4)乙肝e抗體:在乙肝e抗原轉陰後數月出現乙肝e抗體陽性。乙肝e抗體陽性預示患者的傳染性已顯著或相對降低。病毒複製程度已降低或明顯緩解。近年發現個別乙肝e抗體陽性,但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亦為陽性者的病情遷延不愈,這是感染了變異的乙肝病毒所致,臨床上不可忽視。

(5)乙肝核心抗體:通常在乙肝表麵抗原出現後3~5周,肝炎症狀出現前即可在血清中檢出。高滴度的乙肝核心抗體陽性常標誌乙肝病毒正在複製,有傳染性。可持續存在數年至數十年。低滴度的乙肝核心抗體表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

十一、檢測乙肝表麵抗原的常用方法

乙肝表麵抗原檢測的方法在不斷發展,特異性和敏感性(檢出率)也有明顯提高。例如對流免疫電泳(CIEP)法和補體結合試驗(CF)法比瓊脂免疫擴散(1D)法要敏感20~100倍,可檢測到每毫升中含有1微克以上的表麵抗原顆粒。而反向被動試驗(RPHA)又比對流免疫電泳和補體結合試驗敏感10~100倍,可檢出每毫升血清中所含的0.1微克以下的表麵抗原。還有固相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聯免疫法(ELISA),則可檢出每毫升血清中所含的2‰~5‰微克的表麵抗原。因此假如同一患者在甲、乙兩地檢查結果不同時,首先要了解檢測方法是否一致。除了方法不同,敏感性不一樣,不同地區的檢驗還可能有誤差。假如不了解檢測方法而單純看檢驗結果,或根據表麵抗原的滴度增減或轉陰、轉陽而情緒波動,不相信醫生或武斷停止用治療藥物都是沒有必要,甚至是錯誤的。

一般在專科或傳染病醫院檢測乙肝表麵抗原的方法都比較敏感,有些肝病研究中心的檢測手段反複更新,方法比較先進,對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不容易漏檢。

為正確判別肝功能是否正常,乙肝表麵抗原是否真正轉陰,近期改用的藥物是否真正有效,最好選擇一些設備條件較好的醫院進行檢查;對檢出的結果一定要問清采用什麼檢驗方法,以便前後結果可以相互對照,作為診治疾病的參考。

十二、單項乙型肝炎核心抗體陽性的意義

單項乙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簡稱乙肝核心抗體)陽性者,在一般人群的檢出率為0.1%~20.0%。檢出率的差別與不同國家、地區的乙型肝炎感染率高低及檢測方法不同有關。

單項抗-HBc(在二對半中查出)陽性,在乙型肝炎低發地區,一些過分敏感的檢驗中曾被解釋為假陽性外,在乙型肝炎高發區,發現的單項抗-HBc陽性者仍認為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標。單項抗-HBc陽性與乙肝病毒感染相關,至少有如下3種可能性。

(1)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已被人體免疫清除,或在血中消失,而乙型肝炎表麵抗體(抗-HBS)尚未產生之時。二對半檢查僅可見抗-HBc陽性。

(2)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或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狀態,HBsAg水平很低,用一般的血清學方法不能檢測出HB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