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1)(1 / 2)

(第一節)甲肝的特點

一、接觸了甲型肝炎患者該怎麼辦

(1)對家庭或托兒所、幼兒園的甲型肝炎密切接觸者,特別是要幼兒,應於接觸後(最長不超過1周)立即注射丙種球蛋白,劑量為0.02~0.06毫升/千克體重,成人5毫升/次。

(2)學校、工廠及機關等單位發生散發甲型肝炎,其他人一般不需要預防注射。

(3)對接觸者要加強保護,注意休息,足夠睡眠,飲食富於營養,易於消化,室內保持空氣新鮮,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感冒、腹瀉等疾病發生。

(4)對接觸者,特別是在甲型肝炎流行區,對現症患者周圍的人群,應密切注意監視,定期查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以期及早發現患者(包括隱性感染者),及時采取措施。

(5)對甲肝患者的餐具采取煮沸消毒,衣物被褥清洗後日光曝曬,室內用20%漂白粉上清液噴灑清掃或0.2%~0.5%過氧乙酸霧化消毒,以避免繼續傳播。

(6)密切接觸甲型肝炎患者的人在1周內接種甲型肝炎疫苗,仍能提供保護。

二、甲型肝炎是否能通過胃腸外途徑傳播

以往認為糞一口途徑是甲肝病毒唯一的傳播途徑,但近年來確實有因接受輸血而感染甲型肝炎的報道。這是由於,甲型肝炎在臨床症狀出現前7~10日,有短暫的病毒血症,此時獻血,顯然有傳播甲型肝炎的潛在危險。供血者獻血時,恰處於甲型肝炎的潛伏期,貌似健康,但他們的血液實則含有甲肝病毒。當他們出現肝炎症狀,血清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陽性而確診甲型肝炎時,所獻之血已輸給其他患者。

(1)11例新生兒輸了含有甲肝病毒的血液後,引起甲型肝炎暴發。1例兒童在輸了紅細胞後,發生了急性甲型肝炎,以後證實此紅細胞是來自1個不久後發生甲型肝炎並死於肝功能衰竭的供血者,將此供血者的血漿輸給黑猩猩,23日後黑猩猩發生了甲型肝炎。

(2)采集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的各種體液,用以感染黑猩猩,結果發現黑猩猩的糞便、唾液及血清均具有傳染性;將唾液經口和靜脈接種感染另1隻黑猩猩均獲成功。

(3)在濫用藥物者中,發現甲型肝炎病例增加,是否因用不潔注射器所致,有待進一步研究。

因此認為,甲肝病毒主要通過糞一口途徑傳播,少數病例也可通過腸胃外途徑傳播。

三、甲型肝炎是否為性傳播性疾病

各種研究表明,甲型肝炎是性傳播疾病,其原因是1977年發現美國舊金山市男性同性戀者中,甲型肝炎的發病率增加了4~10倍。1980年有人對美國西雅圖的102例男性同性戀者和57例異性戀者,每月做甲肝病毒抗體血清學檢查,分別觀察平均6.1個月和8.9個月。研究開始時,男性同性戀者甲肝抗體陽性率為30%,異性戀者為12%(P值20歲陽性率達98.45%,>30歲陽性率幾乎達100%。甲肝病毒抗體陽性率如此之高,顯然不是通過幾次顯性感染所致。推測甲肝病毒很可能在人群和環境中常年存在,但毒力較低,使90%以上的人群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獲得了隱性感染,猶如接種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一樣,獲得了穩固的免疫力,可能是該地區肝炎發病率較低的原因。

八、我國人群中甲型肝炎流行情況

自1992年開始至1996年全國第二次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435個村莊和城市街道進行,調查了22961個家庭,年齡為1~59歲的671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