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成人容易表揚幼兒畫得像的作品,或把形狀畫得像的時候。這時幼兒會以為,隻有畫得像的作品才是好的,如果畫不像就有種挫敗感,進而對自己不熟悉或覺得畫不像的事物不去畫。如果成人要求幼兒,畫這些他們不熟悉的事物時,他們便容易說“不會畫”而要求成人的幫助。要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成人就應該重新審視和思考應如何欣賞與評價幼兒的作品。
第三,成人幫助得過多。在幼兒進行繪畫或手工製作時,成人最好不要幫幼兒做得太多,否則幼兒容易建立一種“我不行、我不如成人做得好”的概念,久而久之會造成他們缺乏自信、不敢動筆的現象。如果幼兒被成人幫助得過多,便容易經常說:“老師,我不會”或者“我不知該怎麼做”或說:“老師,你幫我”等語言。
對於這樣的幼兒,要多鼓勵他們自己去做,並且在他們做的過程中,對他們的獨立行為和表現出的想法、做法等多給予表揚和鼓勵,以使他們盡快樹立自信。特別是要關注他們的獨立行為,而不是獨立行為後的結果。比如我們可以對幼兒說:“你現在表現得很獨立,能夠自己大膽去做。”或“我現在非常欣賞你自己嚐試的勇氣!”等,而盡量不說:“你自己畫得真好”等評價結果的語言,特別是當幼兒沒有達到相應的程度時。另外,即使幼兒達到了相應的程度,我們的鼓勵也容易把幼兒對自己作品的關注點放在結果上,進而對自己沒有把握做好的地方,不敢去嚐試。
第四,當部分幼兒進入畫形狀的敏感期時,也容易讓成人幫助。這時幼兒對畫形狀有較高的要求和心理需求,但又覺得自己畫不好,便容易讓成人幫助。這時成人可以采用一些在前麵章節中所介紹的方法來引導。一般情況下,這個過程一般不會持續太長,有的幼兒1-2個月,便可逐漸過渡到獨立創作。
第五,幼兒太追求完美。幼兒普遍都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這是很正常的,也是非常寶貴的。成人要保護和培養幼兒的這種心態。在這方麵表現很強烈的幼兒,經常會要求成人幫忙,特別表現在做手工方麵,比如某處一定要粘得特別整齊、膠帶一定要粘得牢、紙對折得一定要整齊、紙筒一定要卷得很細很勻等等。對於這樣的幼兒,成人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對於一些基本的方法、技法可以示範給幼兒。比如,怎樣使用膠帶或雙麵膠把東西粘牢固,怎樣容易把紙折整齊等。並且要鼓勵幼兒自己多嚐試、多練習,讓他們認識到“隻要自己努力做,就會逐漸做得更好”。也就是要逐漸為他們樹立一種“要想做得好,要靠自己的努力與堅持”的意識,而不是要依賴別人的幫助才可以做到。
其次,在這一過程中,成人要關注他們追求完美的心理,給予適當的幫助。盡管他們自己努力做了,但沒達到自己的預想標準,成人還是可以幫助一下,以使他們獲得一種滿足感。但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不要使成人的幫助,成為幼兒自己進步的障礙。
重複塗色多是幼兒進行色彩探索的結果。對處於學前階段的幼兒來說,會經常出現這種現象。當幼兒對顏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後,便容易對顏色的混合變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幼兒會專注於把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以感受混合後的效果變化。幼兒對色彩的變化,有很敏銳的感覺,雖然幼兒最後會把畫麵弄得灰蒙蒙一片,但他們卻從這個過程中,獲得到了很大的滿足感。其實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注重的是顏色混合的變化,而非畫麵的最後效果。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成人以自己的審美標準進行了過多的幹涉,比如要求幼兒畫到某種程度就停筆或強行收走作品,就會剝奪幼兒對顏色探索的感受程度與樂趣。當然,如果成人想在幼兒畫到某種程度時,就收走一張,以作為研究、珍藏,或留給幼兒與他自己的其它作品做比較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幼兒自願同意。
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一般情況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出於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