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臨床經驗(1)(2 / 2)

因此,單純強調補虛固澀就難免有局限性,難以達到更理想的療效。

一般來說,功能性疾病適宜整體調節、平和、緩行,不宜專藥猛攻。當然,這種整體調節亦不是漫無邊際、無的放矢,亦應抓住發病的關鍵,以達到治療“藥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通過對遺尿病例的整體分析,認為遺尿的發生為整體功能失調,突出表現為3大原因,即心腦失司、肺失宣泄、腎氣不固。

本著用多家之長補一家之短的原則,我們經過多方學習、探索、實踐、研究,製定出“開竅安神以智神明,健胃補脾以固腎氣,宣肺生津以製水之道”的治療思路。

“益智止遺丸”就是集以上3種功能為一體,經反複推敲論證擬成的中藥製劑。方中10味中藥,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都圍繞止遺製尿之中心,又各自分工,各顯其能。

方中10味藥幾乎都有溫腎止遺之功能,但同時又各有其側重的治療角色。君藥、益智,主擔暖腎、固精、攝尿之功;石菖蒲、五味子、麻黃,既有溫腎止遺功能,又能醒神開竅、活躍經絡,擔寧心安神之功;桑螵蛸、雞內金為血肉有情之品,既有縮尿止遺之功,又是調和脾胃、補腎固精、濡養身心的良藥;方中女貞子、金櫻子、覆盆子,既是止遺良藥,又是補虛固本之上品。特別是,我們吸取了從肺論治的經驗。選取了麻黃、女貞子、五味子等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助陽化氣、宣肺利水功能的中藥,通過肺氣的正常宣降,節製膀胱調水道,使小便之水通行有節,排出有時。

10味中藥配伍而用,切中病機,綜合治理,對症性強,真正達到“益智醒腦、益腎固本、止遺縮尿”之功效。

健脾止遺驗方治療兒童遺尿

50例觀察祖國醫學治療兒童遺尿源遠流長,應用也較為廣泛。本著安全、有效、經濟、方便的原則,我們從眾多的民間中醫學的驗方中,選擇了一種以中藥雞內金與桑螵蛸合成的健脾止遺驗方“內金螵蛸散”,應用於臨床治療中。自1996年至2000年,我們應用本驗方治療了功能性小兒遺尿症患者50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觀察總結情況報告如下:1.驗方來源及成分 我們應用的驗方擬稱“內金螵蛸散”,源自於民間流傳秘方和《中藥辭典》、《中國驗方大全》等有關書籍的介紹。其成分為雞內金與桑螵蛸2種純中藥。

2.製作方法 借鑒著名老藥師呂誌欣先生炒製中藥之經驗,先將以上兩味藥炒炙,後碾碎、過篩、去碴,裝入膠囊中或防潮袋中備用。

3.治療對象 本組選擇治療對象為5~15歲遺尿症患者,其中5~8歲17例,9~13歲26例,14~15歲7例。男女比例為8∶3。本組患兒的臨床症狀,除有尿床的主症外,還伴有肢寒怕冷、易患感冒、厭食納差、時感乏力、大便稀溏等症狀。其脈多為沉細,觀舌多為淡而膩。臨床檢驗:本組患兒均無隱性脊柱裂、尿崩症等器質性病變。

4.治療方法 本組患兒應用“內金螵蛸散”,每1個月為1個分療程,3個月為1個總療程。用藥方法為8~13歲每次6克,每日2次;13~15歲患兒每次服8克,每日服3次。

5.療效標準(1)服藥3個月後,隨訪半年,未見尿床現象發生,或偶有一兩次因故尿床,為治愈或臨床治愈。

(2)服藥治療1~3個月後,比原來尿床次數減少2/3以上,為明顯見效。

(3)用藥1~3個月後,尿床次數減少1/3者,為有效。

(4)服藥3個月,尿床次數未減少且厭食、畏寒、消瘦等症狀未改善者,為無效。

6.治療結果 本組患兒經治療後,痊愈9人,明顯見效25人,有效12人,無效4人。厭食、納差、消瘦等症狀得到改善者43人。

7.典型病例 黃某,男,13歲,五年級學生,自幼尿床,8歲時父母曾帶其到醫院多次治療,曾用過“甲氯芬醒”、“溴丙胺太林”等化學藥物治療,曾時有好轉,但近兩年來又恢複以往,每周尿床4或5次。父母介紹其平日厭食,吃些零食則飽,口渴則主要以喝飲料為主。觀其情誌:精神不振,少氣懶言,表情怯懦,肢體瘦弱;望診:舌淡苔白;切脈:沉細力弱。父母稱其平日膽小,精神負擔重,影響了學習。經檢查診斷,排除了隱性脊柱裂、尿路病變、尿崩症等器質性病變。經詢問,曾多次服用驅蟲藥,未見蛔蟲排出,查糞便未見蟲卵,排除蛔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