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汝民:是的。不僅天津港,整個中國港口行業的發展也是與國家的改革開放進程緊密聯係的。我認為,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港口行業經曆了三個階段的快速發展。
1978年到1992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實施港口管理體製改革,調動了地方政府和港口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使中國港口行業走出了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困局。天津港就是在1984年第一個下放到了地方。我們通過不斷地解放思想,確立了一手抓市場開發、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思路,從“要我發展”走向了“我要發展”的廣闊空間,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後勁。到1991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千萬噸增至近3千萬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992年到2002年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加快港口發展,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持。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奮鬥目標,鄧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幕就此拉開。為了更好地發揮港口在對外開放中的帶動作用,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將沿海38個港口全部下放地方管理。從此,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新的功能區開始在沿海開放城市不斷湧現,擴大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進一步形成,中國港口迎來了改革開放的第二個春天。
麵對新的形勢,中國港口不斷加快發展的步伐。通過廣泛吸引國際國內投資,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我國港口的設施和裝備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港口的裝卸效率、通過能力、服務功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曾經長期困擾國民經濟發展的“壓船、壓港”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為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力的港口基礎設施支持。與此同時,中國港口企業深化體製改革、積極探索進入資本市場的工作也在同步展開。天津港於1992年率先對下屬公司進行了股份製改造,並於1996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我國首家擁有上市公司的港口企業,為我國的港口企業體製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這一時期的天津港瞄準國際航運市場船舶大型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以及腹地經濟發展的需求,果斷破除了“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的思想束縛,實施了深水化戰略和“南散北集”的生產布局調整,將航道水深由5萬噸級浚深到10萬噸級,率先在全國沿海港口中完成了對老碼頭的改造,2001年,天津港提前實現了吞吐量突破1億噸的發展目標。
2002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深化港口管理體製改革,加快實施港口的規模化、現代化、國際化,努力實現了港口的科學發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開放向著更高水平與更深層次發展,形成了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良好局麵。我國港口緊緊把握這一曆史機遇,進一步深化港口企業體製機製改革,建立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加快港口的規模化、現代化、國際化,努力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適應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新要求。
特別是隨著2004年《港口法》的頒布,中國港口實施了政企分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港口行業的第二次重大變革。它進一步調動了港口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掀起了新一輪的建設熱潮。中國港口規模迅速擴大,能力不斷提升,吞吐量高速增長,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中國已經崛起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港口大國。據統計,“十五”期間,全國沿海港口建設投資1407億元,是“九五”期間的1.3倍。截止2007年底,我國港口共擁有萬噸級及以上深水泊位1337個,是1978年的10倍,年貨物吞吐總量邁上64億噸台階,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億標準箱,分別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23倍和3415倍;14個港口吞吐量突破億噸,5個港口進入世界港口前十強,6個港口進入世界集裝箱港口前二十強。
這一時期的天津港緊密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大港”的奮鬥目標,不斷拓展港口功能、創新服務模式,大力推進“無水港”和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的建設,對腹地及周邊地區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顯著提升,航道等級由10萬噸級迅速提升至25萬噸級,一舉成為世界上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吞吐量用兩個三年時間連續跨越了兩個億噸台階,2007年吞吐量突破3億噸。東疆保稅港區首期4平方公裏成功實現開港和封關運作,基本提前實現了天津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到2010年的港口發展目標。天津港務局在2004年完成了改製,轉製為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徹底解決了政企不分的問題,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企業法人,還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總裁。董事會進行大的決策,總裁執行董事會的決策,監事會進行監督,健全了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看得出你對中國港口改革與發展的曆程非常了解。從這個曆程中可以發現,天津港的體製改革是及時的、超前的、符合潮流的。這也讓我想起了你們前兩年出版的一本書《奔跑者的追求》,讓你們不斷奔跑的原因是一刻也不停歇地變革嗎?
於汝民:是的。美國管理學家約翰·科特曾說過:“變革的速度在近期任何時間都不會放緩,而在今後幾十年中,大多數行業中的競爭將使變革發生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個觀點,也同樣適用於中國的港口行業。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天津港作為一個奔跑者要不斷地變革,跟上時代的潮流和變化的步伐,以實現自己的追求。否則,不變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被時代所淘汰。據我們了解,未來港口行業的競爭性會更劇烈,來勢會更加凶猛,情形會更為複雜。這是否意味著,天津港未來所麵臨的變革會更多?
於汝民:確實,我們麵臨的市場環境處於劇烈的變化之中,因此,企業隻有不斷進行變革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我始終認為決定企業成敗的不是市場競爭,而是企業自身的體製、機製。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體製、機製,它的生存和發展就會有問題。而一個體製、機製健康的企業一定會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這幾年,我們不斷深化企業改革,目的就是建立起一套新的體製機製。我們采訪過很多企業的領導,當被問及為什麼企業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大多人都會回答說是體製機製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體製機製確實是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可以想象,對於體製機製的改革難度一定會很大。那麼,天津港在體製機製改革方麵是怎麼做的?
於汝民:天津港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麵。首先是體製改革,我們通過把原來的國有獨資企業注入上市公司,使其建立起法人治理結構,或出讓一部分股權給合作夥伴而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也是為了建立起法人治理結構。第二個方麵是建立一整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部機製。第三個方麵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業務的不斷拓展,不斷改革內部的組織構架。
在企業內部的機製改革方麵,我們主要是圍繞建立六大機製展開的。第一是現代化的決策機製,主要包括決策民主化和決策科學化。這是保證企業決策正確的兩個重要方麵。
第二是投資與發展機製,主要是解決兩個方麵的問題:一是外部資金為何要投入到我們企業;二是作為企業的經營者,為何要把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天津港今後一段時期在投資方麵的總體思路是:提高等級、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拓展空間、優化環境、追求科技進步、增強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