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以有這種與眾不同的想法,根本原因是思想的解放。好多時候,麵對一個難過的檻,不是我們真過不去,而是想不到原來可以這樣過。

思想得不到解放,永遠隻能在別人製定的遊戲規則中苦苦掙紮,終因在激烈的“紅海”拚殺中體力不支或資源不夠,而放棄了最初的理想,從此隨波逐流虛度一生。隻有善用嶄新思維打破慣例,甚至看起來有些偏執的人,才能披荊斬棘,走向成功。這是強者與弱者的本質區別,和“運氣好”或“命好”之類的卦說,其實真的沒什麼關係。

講一個經典案例。我的一位好友,一次乘電梯時遇到了一位西裝革履的紳士,由於那時他剛進公司,並不認識眼前這位是他的大老板。出人意料,他竟湊上前去,大方地介紹起了自己,並遞上了一份隨身攜帶的產品資料。這位紳士略感驚訝,很快平複,微笑地問:“你是哪家支行的同事?做什麼業務的?來多久了?”

好友意識到眼前這位應該和自己是一家銀行的,便回答;“我就在大廈一樓的分行營業部做零售業務,剛來2周,請問您是?”

“我是你老板,嗬嗬,歡迎你的加入!”這位紳士似乎有點欣賞他的意思。

此時我敢斷言,幾乎所有人都會說“啊!老板好”,然後就結束了。但思路不一樣的他,講出來的話就是不一樣。他當然也和老板打了招呼,接著說:“真羨慕您,那您一定比我們更有財富,不知是否可以考慮選擇我們行的理財產品?”

這句話一說出來,令這位紳士開始重新打量起眼前這位年輕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使這位好友在得知眼前這位大佬的身份時,絲毫沒有妨礙他營銷的主線,反而把這當成了一個好事。

他的另一次“瘋狂”舉動是發生在他高燒39度的一天,無奈之下在夜裏11點鍾來到上海東方醫院打吊瓶的事。為什麼說無奈,因為他說過:“自己沒時間生病,對於我這樣一個玩命做業績的人而言,生病純屬浪費時間!”但人怎麼會不生病呢?這次他病得很重,叫我去醫院陪他的電話中,我幾乎分辨不出他的聲音,這是在氣流完全不經過鼻腔的情況下才能聽到的悶響。在打吊瓶的過程中,他留意到斜對麵的座椅上一位中年女性的著裝氣質不凡,便轉頭使個眼神問我說,“老軒,注意對麵那個人,你要不要試試”,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問我要不要去營銷一下,深更半夜的我有些猶豫。

“我可先問過你意見了。”他邊說,邊從隨身攜帶的名片夾中抽出一張名片,接著竟一隻手拿起輸液瓶,笑著向那位女士徑直走了過去。

“你好,認識一下,我是某某銀行的某某,真巧今天正好也在這打吊瓶,這是我名片,以後你或者你朋友有什麼理財需求歡迎找我。如果方便,也請告訴我一個電話,有什麼新的資訊我會及時告訴你。”我能感覺到,當時這位女士收好名片後,半天沒回過神來。

過了2個月,我見到這哥們,想起這一幕,問他和醫院中的這個女士有沒有下文。

“你知道嗎?她是某某公司的銷售總監,現在已經搬了100萬到我們銀行!”他頗為得意地說。

“不錯啊!你當時咋想的?不覺得那個場合很怪嗎?”我追問道。

“怪?我不覺得,我反倒認為當時那個環境對我們非常有利。大家都處於身體比較虛弱的狀態下,同病相憐,你要上班時去找她肯定沒這個效果。後來我才知道,打動她的除了環境適合外,還有她看到我後想到了自己年輕時的不易,就決定支持我一下。”他道出了背後的原因。

在他電梯事件後的第5個年頭,當年這個滿懷衝勁的新人,已成長為支行行長,但他依舊很好地保持了那麼獨特的思維,使自己總能保持較高的加速度,行進在同齡人的前列。

在給新員工分享經驗時,他坦誠地說:“我剛來這個城市時,沒有親戚和朋友,資源非常匱乏,運氣也不見得很好,如果說有什麼經驗可談,除了肯吃苦外,主要是我習慣於用不一樣的思維去看待事物。當別人把客戶當成一個單一個體時,我把每個客戶都當成渠道,深入了解,因為他們身邊總有一群朋友可供挖掘;當別人把一次活動當成負擔或是周末放鬆休閑時,我抓住了每次參與活動的第三方機構,把他們當成重要資源來經營,並由此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批量效應。”

李嘉誠曾經說過:一切偉大的創舉在一開始都來源於那些有著在其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一點不同的思想,並在別人把你當成異類的目光中堅持下來的人。思路對於一個人而言,就像製度對於一家企業一樣,水平的高低強弱,全部體現在這裏。

所以,做主管的,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看待問題的方法與水平,進而從思想上去影響和幫助我們的員工,使之真正地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