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新思維

團隊文化管理

從外在的表象觀察,文化是一個群體所散發出的一種氣質,有好的,也有不討人喜歡的,有沉澱過的,也有看似粗糙的。我不認同“沒文化”這個說法,因為所謂“沒文化”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這並不代表它應該被借鑒,但卻可能值得研究。

生活當中,有些人可能會無緣無故討厭和自己風格不相同的另一群人。比如,知識分子有時看不慣演藝界的某些明星,覺得他們瘋瘋癲癲,嘩眾取寵,卻不曾想到,其實人家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聲音向世界發出呐喊,這也是一種文化,隻是還沒有得到你個人的認同而已。正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出身與經曆都不相同,才造成了人生觀與價值觀方麵的諸多差異。這就需要我們有更大的胸懷,客觀而且平和地看待社會現象,這樣才有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才能幫助我們在認識上獲得更大的提升。

每種文化的形成必有其內在原因。分析起來,所謂“文化”,就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在與所處環境做出的長期、係統的互動後,沉澱並保留下來的一種一致性的處事態度。2012年的一個熱門詞彙叫“正能量”,之所以被廣泛使用,正因為這是觸及企業或個人原動力的議題。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找出適合團隊發展的那個“文化”?文化的背後推手又是什麼呢?

第一節文化的幕後推手

對於曆史,我一直有著特別的愛好。看到浩瀚青史中,大國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衰沉浮,我時常在想,那個撥動國家崛起的鑰匙是什麼?一個強國脫穎而出是必然還是偶然,這一過程對於企業的管理和發展又有著怎樣的借鑒?

500多年前的歐洲,在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無畏探索中,走到了國家高速發展,跑步進入現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前後出現了一批在當時可以稱之為“帝國”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曆史發展的契機落在了這片土地上呢?

客觀需要——騰飛的起點

在某種意義上講,西方的崛起竟是由於一次天文現象引起的。在16世紀末,太陽活動處於低峰期,太陽黑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觀測不到,全球氣溫下降,特別是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家畜由於嚴寒大批凍死。這些屍體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隻能扔掉,於是,具有防腐作用的香料來了行市,需求大漲。一國產量不足,便想到去其他國家掠奪,這就催生了歐洲對探索東方未知世界的無限向往:馬可波羅的遊記告訴過他們,東方遍地都是黃金與香料。從此,曆史上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拉開了。

哇!多麼大膽甚至血腥的嚐試,原來是太陽惹的禍。就這樣,新大陸被發現了。此後,荷蘭、英國、法國,日本和俄國的相繼崛起,無不起因於受侵略或是內部矛盾激化,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極限,而被迫做出的調整。

這其實與團隊發展非常類似,當一個團隊業績落後,到了懸崖邊時,我想沒有一個領導主觀上是想自暴自棄的,他們也想改變,但不確定應從哪裏開始,才能建立一個長效機製來扭轉頹勢。在這裏,我們仍可回到曆史中找找答案。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大英帝國不像其他歐洲國家那樣曇花一現,而能夠保持霸權長達3個世紀之久?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古老的歐洲大國影響力雖不比當年,卻依然是世界重大事務中的重量級參與者之一。

製度——再進一步的鑰匙

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叫做“製度”。

史上不乏這樣的國家,知恥而後勇,逆境中來一場變革,解決了眼前的需求,暫時走出了泥潭,甚至成就一段佳話,如大家熟知的古代越國。但世事的常態是,由於對推動發展背後的動力這一本質問題缺少理解,結果屢屢錯失本可以再進一步的機會,很快又在激烈的競爭和對未來巨大不確定性的憂慮中迷失了自我,再次拖住了前進的車輪。可是,英國卻及時發現並準確把握了這一本質問題,從而將對手遠遠甩在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