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蘇聯的垮台(1)
1991.7.311991.7.31美國與蘇聯簽訂《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兩國各自削減其戰略核武器。
站在空曠的船首駕駛室裏,看著洶湧澎湃的激浪!葉晚成凝著眼,遠遠的瞧向北方………
自從1985年3月,由於外部的競爭壓力和內部的變革要求把作為年輕一代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推上了改革的舞台。
世界上就開始自二戰以來,發生了激烈的巨蕩!
1985年4月召開的蘇共中央全會決定,對處於“危機前狀況”的國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由此啟動了新一輪改革的進程。戈爾巴喬夫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更換了14名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成員、15名國家和政府領導人,一批具有改革意識的新人進入中央核心領導層,如利加喬夫、雷日科夫、葉利欽、謝瓦爾德納澤等。地方幹部也大幅度更新,為改革方針的實施奠定了組織基礎。
1987年1月蘇共中央全會討論了政治改革問題。
1987年10月蘇共中央全會再次討論政治改革問題,決定通過重寫蘇史,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模式”,為改革清除思想理論障礙。
1988年6月,以政治體製改革為主題的蘇共第十九次代表會議舉行,戈爾巴喬夫在報告中對政治體製改革提出了具體方案,決定進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公開競選,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建立擁有實際權力的最高蘇維埃。政治改革的取向及其步驟在黨的核心領導層中引起了分歧和爭論,形成了以葉利欽為首的主張政治多元化的“激進派”同以利加喬夫為首的主張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的“傳統派”的鬥爭。
1989年3月,蘇聯曆史上第一次公開競選選出了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實際擁有國家最高權力的常設機構——最高蘇維埃,從這時起,蘇共的領導地位逐漸弱化,權力中樞移向蘇維埃。
1990年,是蘇聯政治體製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轉折時期。當年2月召開的蘇共中央全會通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行動綱領草案,宣布共產黨“放棄政治壟斷地位”,從而為實行多黨製開了綠燈。3月舉行的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設立蘇聯總統職位和蘇聯憲法修改補充法》等決議,取消原憲法中規定蘇共領導地位的第六條,將蘇共的作用改為與其他政黨、社會團體一樣,“通過選入人民代表、蘇維埃代表並以其他形式參加製定蘇維埃國家的政策,及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
1990年春夏舉行的地方蘇維埃選舉中,原作為地方各級政權領導人的蘇共推舉的候選人紛紛落選,各反對派政黨和組織以及蘇內的激進派的勢力則急劇上升,尤其是葉利欽及其政治盟友波波夫和索布恰克分別當選俄羅斯聯邦及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蘇維埃主席,掌握了蘇聯最大加盟共和國和最大兩個中心城市的最高權力,使蘇聯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地方勢力逐漸坐大,中央政府的權威則不斷低落。
1990年7月召開的蘇共二十八大上,圍繞著黨的綱領、黨章修訂和黨的政策,各派勢力展開激烈爭論,“激進派”主張蘇共放棄馬列主義的指導思想,改建為社會民主黨。由於黨的綱領和黨章沒有滿足“激進派”的要求,葉利欽、波波夫、索布恰克等在會議結束前後宣布退出蘇共。
二十八大後,蘇共的分裂趨勢繼續發展,退黨人數不斷增加。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地方政府拒繳利稅給中央造成1990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在連續幾年下降後出現負增長。中央權力的衰落還誘發了地方民族主義的高漲,舊體製下被強力壓抑的民族自決欲望在獲得釋放空間後急劇膨脹,蘇聯陷入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國家體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