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因愛之名的拷問(1 / 2)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國人最熟悉的大概是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了。二十年前,它曾被譯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個富有哲理的短句在一代人中頗為流行。

現在有翻譯家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才更符合昆德拉的原意。這本書自1984年問世以來,一直是米蘭·昆德拉最具影響力的作品。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將它改編成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1]。

這本小說充滿了哲理思考,米蘭·昆德拉提出一個命題: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認為在永恒輪回的世界裏,一舉一動都會帶給人無法承受的重負;但是重就真的殘酷,輕就真的美麗嗎?昆德拉寫道:在曆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隻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所以昆德拉要問,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主角托馬斯和特麗莎養了一隻名叫卡列寧的小狗,小狗的名字取自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托馬斯是布拉格一名外科醫生,十年前與第一任妻子離婚,這場婚姻留給他的唯一後果是對女人的恐懼。他渴望女人但又害怕她們,在恐懼與渴望之間他必須找到某種妥協,於是他建立了一種性友誼模式。為了確保性友誼永遠不在愛的侵略麵前讓步,他堅持“三”的原則,就是可以在短期內去幽會同一個女人,但絕不要超過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個女人,但兩次幽會時間至少得相隔三周。

但是後來托馬斯卻打破了上述原則,因為許許多多的偶然產生了一種魔力,使他和特麗莎鬼使神差地結了婚。從此托馬斯就一直處於對自己的追問中,一直在思考自己對於特麗莎到底是怎樣一種感情。而特麗莎也窮其一生都想弄明白,托馬斯到底如何看待自己和別的女人的區別。

蘇聯的坦克入侵捷克之後,瑞士有一家醫院的院長主動提出要給托馬斯一份工作,起初托馬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後來他發現特麗莎害怕受到迫害想移居國外,於是就像被告接受了判決書一樣,接受了這份工作,兩個人帶著小狗卡列寧到了蘇黎士。

在瑞士托馬斯遇到了舊情人薩賓娜。這是一個從來沒有想過嫁給托馬斯,但是對托馬斯的性友誼十分讚賞的女畫家。托馬斯感到特麗莎和薩賓娜代表著他生活的兩極,相隔遙遠不可調和,但兩極卻同樣美妙。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六七個月,有一天特麗莎突然留下一封信獨自回國了,這使托馬斯頓時陷入了傷心和回憶。他和特麗莎一起生活了七年,這中間他又是隱藏又是假裝,還要翻來覆去地證明他是愛她的,十分累人。此刻他才發現,對於這些歲月的回憶遠比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更加美好。托馬斯意識到自己是需要特麗莎的,但這時候邊境已經封閉,特麗莎再也出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