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孤獨六講》——人永遠孤獨(2 / 2)

《孤獨六講》將中西方古典哲學加以比較,說明思維的孤獨也是一種哲學的孤獨。希臘哲學把推理和思辨的過程視為哲學的重要一環。存在主義哲學最愛用的字眼是“荒謬”,荒謬代表著不合理,生命中的荒謬情景恰恰是激發人思考的最好時機。

而在儒家文化中,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都把荒謬情景的思維過程省略掉了,而把思考後得出的結論直接告訴你,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可以奉為教條的格言,你聽後照做就是了,不必有太多反思。

所以受過西方啟蒙教育的孫中山在臨終前諄諄告誡,如果民眾沒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就談不上社會的繁榮,國家的強大。

怎樣才能使自己產生思維的過程呢?思維需要環境,它不可能在萬眾歡呼的嘉年華會上出現,它需要的正是孤獨的狀態。隻有從人群中走出去的孤獨者,才會產生獨立的思考。問題是中國人是不怎麼喜歡孤獨的,我們害怕“槍打出頭鳥”,混在群眾裏反而覺得安全。

像“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孤獨者莊子,他的哲學幾乎從未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其重要性遠不如儒家,隻在魏晉時期影響才大一些。但是他對個體解放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在孤獨中的自我覺醒,卻是對人生非常有啟發的思考方式。

或許思維的孤獨是人生最大的孤獨吧。所有的思考者,不管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都是孤獨的。像蘇格拉底,柏拉圖將他描述為一個絕對的孤獨者,他讚成民主、堅持民主,甚至不惜依照民主的裁決喝下毒藥死去。他的死亡讓所有民主的崇拜者對民主本身多了一些思考。

而釋迦牟尼當年坐在菩提樹下進入自己冥想的世界時,他的內心經曆了怎樣的過程,旁人是無法得知的。藝術創造也是如此。貝多芬耳聾之後一直在孤獨的世界裏獨自作曲,莫內八十多歲失明之後隻能憑著記憶默默作畫。他們都成了絕對的孤獨者。

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會體驗到孤獨。比如爬山的時候,人們很少交談,因為爬山很累,山上的空氣又可能很稀薄,你必須把體力消耗保持在最低限度才能行進下去。這時候,你隻能聽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看到連綿不斷的山脈和無盡無涯的蒼穹,有時會突然產生一種強烈的孤獨感。這孤獨感中也許還夾雜著一絲自負,因為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存在的,已經跟周圍的一切融為一種直觀的親密。

注釋:

[1]出自(漢)劉向的《說苑·貴德》:“故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2]秋瑾被捕後經三次過堂審訊,未作任何口供,僅揮毫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詩人陶澹如的詩句,全詩為:“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