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春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兩次播放了一首抒情歌曲——《希望的曙光》,歌唱者那火熱的感情激蕩著無數個聽眾的心。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希望的曙光在哪裏?

在哪裏?在哪裏?

不是在夢中,不是在天際,

希望的曙光就在我心裏。

雖然我已病殘,

理想為我點燃火炬;

雖然我幾經波折,

生活為我開辟新天地!

我在人生的道路上,

用心曲譜寫著時代的歌曲。

希望的曙光在哪裏?

在哪裏?在哪裏?

不是在夢中,不是在天際,

希望的曙光就在我心裏。

雖然困難重重,

命運能使人窒息,

我在人生的道路上,

用奮鬥加深著人生的意義。

這首歌是北京一部分殘廢青年合作的詞,由一位音樂家譜的曲。張海迪將自己的演唱錄音寄往電台的。電台在播放這首歌曲之前,播音員還感情凝重地加了幾句“前言”:“聽眾同誌們,你們看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人民日報》吧?在這天《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上,曾發表了一篇通訊——《癱瘓姑娘玲玲的心象一團火》,下麵我們將播放一首歌曲,這首歌曲就是高位截癱的玲玲唱的,讓我們聽一聽她心靈的呼聲吧!”

歌聲,悠揚的歌聲,蘊蓄著瀑布般激情的歌聲,通過電波,飛遍了祖國的千山萬水……

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是玲玲終身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共青團山東省委做出決定,授予玲玲以“模範共青團員”的稱號。

隨即,她的形象上了電視,全國有成千上萬的人透過熒光屏看到了玲玲的英姿。她的娓娓動聽的報告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弦,使多少人潸然淚下。特別是山東,那些日子出現了一個“張海迪熱”,人們在班上談論著她,在宿舍裏談論著她,在大街上談論著她,在各種場合,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她的欽敬、羨慕。“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位殘廢青年竟打動了億萬個人的心。

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聽完張海迪同誌的講演時,心潮是難以平靜的。我們想起了偉大的祖國,我們想起了偉大的黨,我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我們的祖國是大有希望的,祖國的未來是光輝燦爛的。我們欣喜地感到,一代新人正在茁壯成長,他們雄姿勃發地戰鬥、工作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他們中的先進人物像星星一樣,說不完,數不盡。

滿天星鬥,閃閃爍爍,天鵝、天鴿、仙後、仙女、牧夫、獵戶、天箭、天琴、飛馬、巨蟹、白羊、寶瓶、麒麟、鳳凰、獅子、金牛、北冕、南冕、牛郎、織女、七姊妹……地上的“星星”,更比天上星星多。名聲大的日“明星”,新出現的日“新星”。古書雲“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明星謂之啟明”。明星即金星。張海迪這顆“金星”,閃耀著異樣的光彩。她的確是顆晨叫“啟明”,暮日“長庚”‘的金星!對於那些自甘沉淪的少年、青年,她不是一顆光彩奪目的“啟明星”嗎?對於那些悲歎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老者,她不是一顆熠熠閃亮的“長庚星”嗎?

張海迪稱自己為“流星”。她說:“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她又說:“也隻有我在為他人服務時,我才真正品嚐到生活的樂趣,懂得了生命的意義,發現了人生的價值——一個人活著,不應是為我而存在,應該為人民的需要而存在。”星星把光亮留給人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人民。這種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當中所講的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種精神的閃光,是一種什麼光亮?就是人間的星光。是古今許多偉大人物身上閃耀過的光亮,是白求恩、張思德、雷鋒身上閃耀過的光亮,也是今天張海迪身上正在閃耀著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