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片係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像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麵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裏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審視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麵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嚐試。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老師弗絲女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們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我上小學時,可沒少背課文,沒少背教科書的要點。
弗絲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裏去尋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整整5年,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享受係裏提供的優厚的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我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係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裏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想到那些在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與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誌,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但是麵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現代社會,麵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國後,將自己對美國小學教育的觀察與思考寫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國小學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這樣一篇小文章,發表後引起不小的反響。中國最火爆的周末報紙《南方周末》轉載了這篇文章,中國教育部的機關報紙《中國教育報》轉載了這篇文章,全國上百家報刊和網站轉載了這篇文章,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讀者》與我簽訂了向他們終生授權轉載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引用了這篇文章,一些探討中國教育改革的書籍也收錄了這篇文章。我當時還在想:這年頭中國是怎麼了,我寫的那麼多反映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度報道都沒有什麼反響,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這樣引人注意。中國人可能還是需要看些輕鬆的東西吧!
不過,我很快發現,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是因為它恰恰觸動了我們中國人心中最為沉重的事情。
文章發表後的幾個月,我當年就讀的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舉行40周年校慶,我的一個小學同學把她的女兒帶來了,小姑娘眼睛裏分明帶著種種不情願的神色,大概是被母親強迫而來。我的這位同學這些年來讓這個女兒折騰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歡英語,對別的課程沒有興趣。馬上要中考了,當媽的急得茶飯無心,每天都與女兒較勁:你光是英語好,別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學校?
大概是作母親的情急之下嘮叨太過,弄得母女關係十分緊張。我安慰我的同學,讓她換個思維方式,給孩子一些自由。我說到了我的兒子,說到了美國的小學教育。
這個小姑娘在一旁聽著,突然睜大眼睛,驚異地看著我,問道:叔叔,你是不是寫了一篇文章,說你的兒子在美國上小學的事情?
我說:寫美國小學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說:文章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麵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嚐試。是不是這篇文章?
我很吃驚,一個小姑娘怎麼把這麼長的一段話都背下來了?我告訴她,這篇文章是我寫的。
小姑娘有些雀躍地說:叔叔,你知道嗎?我把這段話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讀者》上看到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給背下來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國的學校上學就好了!
一個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國教育的一段話刻在桌子上,這是為什麼?她究竟被什麼所打動?
與孩子聊起來,方才知道,他們的課業太沉重了,以致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或者想做的事。學校對她們的管理也太嚴格了,甚至不讓女孩子留長頭發,進校門有人專門檢查。這個小姑娘無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勵孩子們給總統決策提意見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學習中能夠自主、能夠輕鬆、能夠快樂了,他們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氣,太向往課堂外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了!
後來,我的小侄子的經曆,也給我上了一課。
那年7月,小侄子從小學畢業,正趕上中國開始倡導素質教育,小學生升中學一律取消考試,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們住處附近的一個臭溝學校,這是全家都難以容忍的。於是,一家人動用各方關係,曆經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學,交了3萬元讚助費,把小侄子送了進去。
大人們終於釋然,似乎這3萬元買來了小侄子的前途。我問我弟弟,這年頭不是都開始素質教育了嗎?你們還花這種錢,費這種精力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