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要對著人說話
有些人有口臭的毛病,與人麵對麵講話時,口腔裏發出難聞的氣味,會使對方不悅,自己也難堪。口臭可能是由內髒疾病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口腔疾病或不注意口腔衛生引起的,應該查明原因以治愈口臭。若是單純口臭而沒有其他疾病,就應多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認真刷牙,飯後漱口,不暴飲暴食,多吃清淡食物,戒掉煙酒。有口臭時,在社交場合應注意閉嘴呼吸,避免呼出的不良氣味影響到他人。與人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千萬不要湊到他人身邊去,如必須在人耳邊低聲交談,應用手加以掩蓋。必要時可以用口香糖來減少口腔異味。
3。不要當眾剔牙
人有一口潔白的牙齒是很美的,古人說“齒如扁貝”,就是標準潔白的牙齒。
保持牙齒清潔,首先要堅持每日早晚刷牙。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糙的穀類,以清潔牙齒。不吸煙、不喝濃茶,以防牙齒變黃。不要當眾剔牙縫。若餐後一定要剔牙,應用左手加以掩蓋,右手輕輕剔牙,不要讓人看到你呲牙咧嘴的樣子。
4。不要留長指甲
手在人的儀表中占有重要位置。與人交往時,人總不免先看到你的手,手的形象與人的整體形象密切相關。手的衛生能反映一個人的修養和習慣,所以要隨時清洗自己的手。洗手時應該用香皂輕輕搓洗,不要用堿性太強的肥皂,指甲縫裏常常是最髒的地方,更應該認真清洗。
指甲要及時修剪整齊,有人認為指甲留得長長的,看上去很美,其實適得其反,長指甲對健康文明的年輕人來說,不僅缺乏時代美,而且於健康不利。涉外活動是不允許蓄指甲的,生活中也偶而發現個別男士蓄著很長的指甲,無論是出於什麼心理,都是不妥的,除非是出於職業需要。還有人喜歡用牙齒啃指甲,這個動作既不衛生,也不雅觀。同時還給人一種不成熟的印象。
掌握應酬場麵上的主動權
這裏說的控製場麵,是指要善於在應酬中爭取主動,表現出誠懇、熱情、友好、技巧地先控製對方。
有兩位陌生作家王某和李某共同參加一次座談會,因為時間很短,僅僅會麵而沒有機會交談。當第二次兩人在路上相遇時,王某考慮到兩人僅一麵之交,說不定李某早已不記得自己了,便有意回避。可是這時,李某卻主動、熱情地上前向王某打招呼。像見到了老朋友一樣噓寒問暖。這樣,李某就在與王某的應酬中掌握了主動權,給王某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下次再見麵時,王某一定會友好主動地向李某問候。
由此可見,在應酬中積極主動是很重要的。但如何爭取在應酬中的主動權呢?
有些人在與人交往時總認為張三財大,李四氣粗,不好應對。其實,這隻是自己的猜測。要知道,此時對方也可能像你一樣在暗暗揣度你呢!如果你主動、熱情地上去問聲“您好”,就一定會改變雙方的心態,使對方對你產生一種歉意感,甚至會得到更大的回報。
張良與黃石公橋上相遇的故事就是在應酬中主動、熱心地控製場麵得到豐厚回報的最佳例子。
張良是戰國時指使力士投錐刺殺秦始皇的韓國公子。他們刺秦失敗後逃至下邳(今江蘇邳縣)。
一天早晨,張良外出走到一座橋上,看見一位白發老丈向他走來。他正準備上前招呼、攙扶,此時,老丈腳下的一隻鞋子脫落,掉到橋下。張良主動熱心地對老丈說:“老丈莫急,我去替您把鞋撿回來。”誰知鞋撿回後,老丈伸出腳氣喘喘地怎麼也穿不好。張良心想,老丈這麼一把年紀了,索性好事做到底,給他穿上吧!於是,張良又為老丈把鞋子穿上了。老丈這才捋著胡子,抬頭仔細打量了張良一番,笑眯眯地點了點頭,張良說:“孺子不才,望老丈授教!”老丈這才從袍袖中取出一本書,送給張良,並囑咐說:“你好好讀讀此書,日後定有用途!”
張良接過書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就是薑太公演兵的書。他不禁大喜過望,再抬頭欲謝老丈,老丈卻不知去向了。後來張良苦研此兵法,他也揚起了反秦抗暴的大旗,成為漢高祖劉邦逐鹿天下的功臣。
有一句格言說:誠懇是成功的侶伴。在應酬的各種場麵中,隻靠主動、熱情還不夠,還要表現出真誠與友善,以誠待人,否則應酬就失去活力,甚至導致失敗。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三顧茅廬”的故事,說的是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不惜三次屈尊降貴,到諸葛亮的茅廬去請他。當時劉備已年近五十,而諸葛亮才二十出頭。劉備竟然以最誠懇的態度,三次走訪,請求諸葛亮出山做他的軍師,他的誠意終為諸葛亮所感動,遂毅然答應劉備的請求。
劉備不僅對諸葛亮如此,對其他部屬也是一樣。比如,當趙雲從敵人重圍中冒著生命危險救出太子阿鬥之後,劉備不是像常人那樣欣喜若狂,而生氣地將阿鬥扔到地下,並感歎地說:“由於你差點折損了一員大將!”這樣誠懇、負疚的態度,又怎能不使部下誓死效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