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隻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果然……
《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究竟要我們鑒什麼?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雙筷子或一隻木盆。隻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其二,整個過程是“進行性”的。像癌症,就是進行性的。不斷地發展,不會中止,也不會逆轉,一直進行下去。《左傳,荘公十一年》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嚐膽,精神非凡。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人為什麼會是這樣,患難易共,富貴難同?現在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的時候,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齟齬,終至於分道揚鑣。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第三定律——包圍定律
諸葛亮說親賢臣,遠小人,但小人卻更善於“包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論及天下興亡之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指鹿為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禍國“六賊”童貫、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檜,兩麵三刀的嚴嵩,無法一一列舉。若能把他們聚集攏來,可以排列成大軍,浩浩蕩蕩。隻不過,這隻大軍不能用來上陣殺敵,他們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圍”。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晉敗楚鄢,範文為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敵存而懼,敵去。
毛治國則反其道而行之。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一個接一個的運動,把整個中國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熱。比較中國的曆史與西方的曆史有很大的不同。歐洲大陸,自羅馬帝國以後,列國爭雄,就像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總有打不完的戰爭。一個國家,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必須勵精圖治。
當今世界,美國人橫行天下。是三次大戰(兩次熱戰一次冷戰)造就了美國人之“橫”。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了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未聞邊塞號角,但見歌舞升平。自秦以後,皇朝的曆史,一代不如一代。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
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官員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官員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中國曆史上這樣的“黨(派)爭”持續不斷。
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錮,魏晉南北朝有士族門閥,唐有劉李黨爭,宋有“元佑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昆黨,清有帝黨、後黨,國民黨內有黃埔係、cc係、政學係等。各朝各代,都有朋黨、幫派,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曆史現象。朋黨現象,有其社會根源。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他是一個宗法社會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
“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來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家,詩文寫得極好,富有智慧,怎麼也會犯一些不斷被重複的簡單的錯誤?在農村普遍流傳著一種說法,“上麵的經是真經,都是下麵這些歪嘴和尚把經念歪了。”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1856—1860年,太平軍兩次打破圍困天京的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取得大捷。駐守江南、江北大營的是清廷“精銳”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兩營潰敗,湘軍成為清廷主力,形勢急轉直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把他千秋萬代的傳下去。但“五世而斬”,君子的夢想終會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他們說,“富不過三代”。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