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交(1 / 1)

第二章相交

話說尹長風見了那白衣書生的武功,雖然不氣餒心情卻也有些低落,對著英雄塚拜了三拜就轉身離去。

尹長風漫無目的的走著,不知不覺間已經進了金陵城。

“天險悠悠地險長,金陵王氣映瑤光。”自金陵城誕生之日起,關於“金陵王氣”的傳說和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公元前333年,楚滅越。楚威王熊商下令在石頭山(即今清涼山)上築城,取名“金陵邑”,這是真正意義的南京城建成的標誌。“金陵”之名的由來是有傳說的。據說當楚威王在南京建城時,他身邊的風水先生就告訴他:這個地方“地氣”很旺,在此築城可能會克損楚國的國運。但是,南京的軍事價值又十分重要,不在此築城十分可惜,於是楚威王命各路通曉風水玄理的高人研究對策,終於製定出了一個方案:築城的同時在石頭山(即今清涼山)下埋藏黃金,並為新城取名“金陵”。楚王為什麼會想到這樣一個對策呢?這與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根據上古神書《河圖》、《洛書》及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圖記載:古南京所在的揚州地處南方,與荊州在五行屬性上都屬“火”,在五行相克的關係中,“火克金”,於是楚威王有意將古南京的地氣屬性調整為“金”,利用揚州火的屬性克製金陵金的屬性,削弱古南京的地氣。在楚威王建立“金陵邑”的110年後,公元前223年,楚國的國運還是走到了盡頭。兩年後,秦始皇領導下的秦國大軍以席卷天下的氣勢一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之後,秦始皇建立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來規範這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但是,有一天,他卻被有關“金陵王氣”的傳說搞得心煩意亂。傳說這天,他在遙遠的鹹陽就看見了東南方向華光飄忽的天子氣。秦始皇坐不住了,他召集各方玄學大士扣問吉凶,於是有通曉掌故的大士將一百多年前那個關於“金陵王氣”的故事告訴了他。在聽取了多方建議之後,秦始皇決定放棄楚威王當初的做法,他下令把“金陵”改為“秣陵”,並命令在金陵城內開鑿一條通往長江的河道,這就是煙水明豔、軟玉溫香的秦淮河。

整個金陵城裏最有名的醉仙樓就坐落在這秦淮河畔,這醉仙樓兩邊從二樓一直到下龍飛鳳舞的一副對聯,“槽滴珍珠漏泄乾坤一團和氣,杯浮琥珀陶鎔肺腑萬種風情”。這醉仙樓裏最有名的算是天下聞名的名酒“月下秋露”。這月下秋露本不出名,當此三十年前,大俠沈千山草創英雄樓,曾經追殺橫行江湖的“中條七惡”至此,聞酒香而至此,喝過後讚不絕口,老板請沈千山為此酒起名,其時明月在天,依稀有桂花可見,這些花在秋露中寂寞的綻放,沈千山心有所感,便把此酒稱為“月下秋露”,而後每年秋天都會來此痛飲而歸,自此“月下秋露”之名天下皆聞,而醉仙樓也是客滿盈門。

來到金陵還很少有人不去醉仙樓的,尹長風現在就在這醉仙樓的門前,這尹長風尚未進樓便聽得一陣琴聲飄來,很細,很輕,若隱若現,灑在這秋季的天空裏。很奇怪,尹長風這時心裏忽然閃過一道白衣身影,於是他不假思索,快步進入樓中,四下裏看去,卻見在靠近窗戶的位置上坐著一個白衣書生,卻正是下午在英雄塚前見到的那白衣書生。

尹長風聽得一曲既罷,忍不住趨上前去,說到:“小弟尹長風,午後見兄之風采,心中不勝向往之至,不知弟是否有幸與兄相交?”

那白衣書生亦是不敢怠慢,也起身到:“寒生沈夢雲,天涯漂泊,今能與君相識亦是生平之幸。”

他們的這段友情,在數十年後依然為武林人所津津樂道,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且說尹長風落座後,忽見得有一個小二走過來,恭謹遞給了沈夢雲一些散碎銀子。沈軒翊見尹長風眼中有疑惑之色,笑到:“我這數年來,江湖浪跡多是以此為生。”

尹長風聽得沈夢雲如此說,眼中疑惑之色更重,“以沈兄你的武功才智當怎會如此落魄?”要知那時社會等級劃分極為嚴格,像沈夢雲這等以賣藝為生的人在“三教九流”中實屬於下九流,而以沈夢雲所展現出的一身武功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此!尹長風心中雖然有些疑惑,但是看到沈夢雲嘴角流露出淡淡的笑意,卻是笑而不答,隻把銀子放入懷中.尹長風見他如此,也不好再問下去.

兩人說說笑笑,盡是些江湖奇談,很少涉及到兩人本身的來曆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