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道:“你們能寫家譜就寫唄,我從來沒攔著呀。”
李壽文從皮包裏掏出一個小本子,道:“是啊,該寫是一定要寫的。‘以譜牒為鑒,可勵精圖治;以先輩為鑒,可承前啟後’。”他咳了一聲便念了起來,“我李氏家族,乃中華泱泱大族,論人口約占漢族人口的7·9%,論地域散布中華大地各個角落,現在已遍及世界各國。真乃李氏滿天下,處處可見李家人!據曆代族譜記載,我李氏出自黃帝,得姓於皋陶。迄今五千年文明,祖德流芳。曆代族人文韜武略,將相輩出,精英紛呈。自西周道教創始人李耳公出世,赫赫有名。到春秋戰國,李氏人才濟濟,屢出將相。晉文公時,有‘理官’李離,執法嚴正,以身殉法。魏相李悝,助魏文侯變法圖強,三晉稱雄。而伯陽公之子李宗仕魏,才高德賢,封於段幹。其子李同為趙國大將。李同子李兌,趙惠文王時拜為相國。其子李躋封安陽君,子孫後裔,世居顯要。秦相李斯也係陳國苦縣李氏後裔,助始皇帝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由於李氏英賢以其文治武功的雄才大略聞名於當時諸侯各國,其功業,仕宦多在秦、趙之地,到周赧王時便形成了‘隴西’、‘趙郡’兩大李氏集團。從此,李氏更是將相輩出,真可謂秦漢名將興門庭,西涼皇帝振家威。柱國大將軍連襲數世,後有大唐帝國威振環宇,三百年之國姓,登峰造極。”
村主任聽得聚精會神,猛抽一口煙道:“你說的這些我聽不太懂。你能不能說得通俗一點?”
李壽武道:“聽不懂不等於不存在是不是?”
李壽文道:“我姑妄說之,你姑妄聽之,聽不懂也沒關係,知道有這回事就行了。”便又念了起來,“除前述春秋、戰國、秦漢、魏晉、隋唐五代時的英賢俊傑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李氏建有大成、西涼等十二政權,稱王、稱帝者58人,冠於它姓,致使李氏有‘帝王之姓’的美譽。除享譽海內外的李世民李唐王朝之外,李雄、李特父子稱王蜀中(國號成漢),李存勖、李嗣源建立後唐,李聖天立國於闐(年號同慶),李景、李煜創業南唐,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順’(年號永昌)。文人學士李白、李賀、李商隱、李贄等等,如璀璨的繁星,輝映古今。宋元以來迄於現代,李氏英賢也是數不勝數。如宋代名臣,李穆、李綱、李庭芝、李宗勉、著名女詩人李清照,明代大學士李善長、李東陽及藥聖李時珍,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室重臣李鴻章、李翰章,民國元老李烈鈞、李濟深,中共創始人李大釗,民國李宗仁還任過代總統……海外則有高麗李氏王朝和安南李氏王朝;李光耀執政新加坡(據李光耀自傳,係隴西李氏‘火德公’二十六世裔孫)……等等,這些在政權的建立、帝王的興衰以及科技文化事業上叱吒風雲的傑出人物,給中國曆史增添了無比豐富生動的文化色彩,也給李氏家族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村主任頻頻點頭,一疊聲道:“你說的李白、李時珍我知道,李大釗、李光耀我也知道。是的是的,現在咱們這一幹人趕不上先祖啊!”
李壽文道:“我李氏門中自古以來湧現出的難以勝計的著名人物,僅在25史中,單獨立傳的就有1500餘人,這些人或具有遠見卓識,有治國安民的本領;或能征善戰,為國建功立業;或在科技方麵有所建樹,造福於民;或在詩文書畫方麵,造詣精深,昭示後人。這些精英為促進中華民族的成熟與壯大,繁榮與昌盛,推動中國曆史的向前發展,鑄造了偉大的豐碑,創造了民族的輝煌。綜上所述,無疑,從古至今,所敘述的人和事,都證明了尋根祭祖、修訂族譜的曆史意義和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先人們無私無畏,著書立傳,幾千年的曆史特別是家族曆代出現的先賢,誰個能知,誰個能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又從何談起?因此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居全國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姓氏之首的李氏後裔,就應該有愛國、愛家、愛族的民族精神,把族譜文化作為傳家之寶,一代一代傳下去,就應該弘揚祖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之精神,發揚光大先輩們光宗耀祖之美德,再創李氏之輝煌,做一個繼承者、創業者、開拓者。作為咱們李家莊的人,眼下,我們所要的就是尋一塊地方,建起六角亭,安放先祖在靖難之變中的英勇表現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