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待人之道(2 / 3)

因此,讓你熟識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經常感到沒有他們依然生活得非常好。這種做法是非常可取的,它將會增加你們之間的友誼。甚至在你與他們的交往中,你偶然流露出一絲輕蔑之意也無妨,那樣會使他們更加珍視你與他們的友情。正如一則意大利格言所說的:“輕視他人,為了贏得他人的尊重。”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極為尊重一個人,那麼,我們則該把上述想法視為一種罪惡而隱藏起來,這樣做並不讓人感到高興,然而,它是正確的。對待一隻狗都不應過分和氣,更何況對待人呢!

知人斷事

按語:

每個人都應銘記於心的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有時像一輪圓月,有時像一彎月牙。他們向你展現的僅僅是他們的某個方麵。每個人都有一種模仿的天賦——即他能製作一副假麵具掩蓋其真實麵目,以便誤導別人相信自己生來如此。因而,每個人都要能知人斷事。

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即那些具有高尚品質和偉大天賦的人在世俗智慧和人事關係方麵的知識顯得奇缺和匱乏。在他們年輕時更是如此。因而,很容易被人欺騙或被引入歧途;相反,普通大眾在立身處世方麵,則更容易獲得成功。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一個人很少或幾乎沒有經驗時,他必須借自己先在的知識去進行判斷,並且,在需要加以判斷的事物中,先在的知識與經驗相比決不在同一水平上。因為,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先在知識意味著他們自己的自私自利觀點。這與那些品質和精神都高於普通平民的人的情況不同。嚴格說來,就他們的非利己方麵而言,他們與另外一類人大相徑庭,當他們以自己的高水平去衡量、評判別人的思想和行為時,結果,往往與他們的預測不相符。

倘若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最終認識到(不管是他的親身經驗或從別人那裏得到的教訓),在一般情況下,可期望人們做些什麼——也就是說,五六十歲的人在道德上、理智上是什麼樣的。如果環境並沒有讓你與他們建立關係,那麼,你最好還是避開他們,盡可能不與他們共事。你簡直不知道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繪出他們可悲的中庸和卑劣的本性。他們的人生道路如此漫長,你將不得不為已經形成的對他們的評價進行擴展和補充,同時,你還將犯大量的錯誤而使自己受損。

此外,在你真正接受了你曾受惠於它們的種種教訓之後,你再置身於那些你並不了解的社團時,偶爾會出現這種情況——你突然會覺得他們是那樣地通情達理——無論是在他們的談話中,還是行為中。事實上,他們是如此正派、如此誠實、如此有道德和可信賴。而且,他們還非常機敏和聰慧。

應當時刻銘記於心的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有時像一輪圓月,有時像一彎月牙。他們向你展現的僅僅是他們的某個方麵。每個人都有一種模仿的天賦——即他能製作一副假麵具掩蓋其真實麵目,以便誤導別人相信自己生來如此。因為他總是在他個人本性的圈子裏精心設計,從而使他在扮演適宜他的假象時往往惟妙惟肖,恰到好處,這一切實際上都是虛假騙人的。不管什麼時候,隻要他想得到他人的奉承就戴上他的麵具。你或許能看穿這麵具是用什麼做的。但別忘了那句絕妙的意大利諺語:“搖尾乞憐的狗沒有不討人喜歡的。”

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要給予一個剛認識不久的人過高的讚譽,否則,你很有可能會大失所望,因此而慚愧甚至受到某種傷害。決定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要看他的本性,一個人的品性往往能通過他對一些日常小事的處理看出來,因為在處理小事時他是毫無防備心理的。這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一個人的人性中欲壑難填的利己心以及毫無利他之心的極好機會。如果這些弱點和欲求缺陷是通過一些瑣事或一般行為顯露出來的,那麼,你將會發現這些弱點和缺陷也同樣體現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盡管他會極力掩飾這些弱點或缺陷,偽裝事實。這是一個不應失去的機會。如果在日常瑣事中——即生活中細瑣的小事,這是些最低規則也不適用的事情——一個人對別人冷漠無情,隻是一味追逐有利或適宜與他自己,都有損於他人權利的東西。如果他擅用屬於大夥的東西,那麼,毫無疑問你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沒有絲毫公正之心的人,是個徹底的惡棍,除了法律和強製措施能束縛他之外,別無他法。因此,對這種人千萬不可輕信。如果他有膽量破壞個人交際圈的規則,並且在他這麼做卻又不受懲罰時,他將會進而破壞國家的法律。

假如普通平民都是優點勝於缺點,那麼,信賴他的正義感,他的剛直不阿和感激之情、他的忠誠、友愛和富於同情心,而不是利用他的膽怯、懦弱,將是一種較為可取的方法。若是缺點勝過優點,那麼,采用相反的方法可能更為妥當。

假如我們與之交往或必須與之交往者有著令人不快或是令人厭惡的品質,那我們有必要思考這個人是否值得我們容忍其品質經常地或以更惡劣的形式表現出來,並與之保持往來。對於這個問題的肯定答案是不再需要多說的。因為所說的一切都是廢話。我們必須對此表示容忍,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過,我們還應該銘記,我們將因此而去會使自己再次遭受損害,假使回答是否定的,那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同那可尊敬的朋友立即並永遠斷絕關係;或者,將他看成一個不合格的仆人,毫不遲疑地將他解雇。因為,關鍵時刻,他將無可避免地要重新犯罪或作惡。即使此時他裝扮出與他的厚顏無恥格格不入的那種深沉和真摯的感情,我們都不應該心軟。

對於一個人來說,他可以絕對的忘卻一切——除了他自己,他的品性。因為,品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是難以改變的。一個人的所有行為皆源於其內在本性,由於這種內在本性,你會發現他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的行為舉止總是如出一轍,別無二致。

與一個你已絕交的朋友重修舊好,實際上是一種懦弱的表現。當他背著你幹了有損你們之間友誼的事而你又寬恕了他時,他就有可能變本加利,越發大膽放肆。因為,他已經發現你不能不與他交往。當你重新雇傭當初被你解雇的人時,他也同樣會變得令人難以忍受。

此外,星移鬥轉、時過境遷,人們的行為方式並非亙古不變。實際上,人的行為和情感像他的興趣一樣變化多端。他在這方麵的朝秦暮楚,就像一張已填好的短期支付的彙票,一個人沒有拒付而是兌現了它,可見其目光之短淺。因此,若想知道一個人在工作時的言行舉止,不應寄希望於他的慷慨承諾和信誓旦旦。因為,即使他顯得那麼真摯誠懇,實際上他對自己正談論的問題一無所知。那麼,怎樣才能窺探他的蹤跡,並預測其動向呢?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考慮到他所置身於其中的環境。因為他的品性可能發生衝突——以及這種衝突可能波及的範圍。

自律與強製

按語:

任何人都不應放縱自己、為所欲為、我行我素,因為人性中總有許多罪惡的、獸性的方麵,這些醜惡的東西需要掩藏起來,這樣才能避免它們給你帶來災難。

沒有人能夠完全為所欲為、我行我素。每個人都要受某個先定規劃的指導,並遵循一定的普遍規則。但倘若過分循規蹈矩,就會在一個人的天性中硬塞入某種非自然、非固有的東西,然而,這樣一來他的品性將成為虛偽的習性。這些習性是經過理性的雕飾逐漸形成的。並且,他會立刻發現本性是不可抑製的,如果你驅趕它,它越會不顧一切地回歸再現。

理解一條行為規則非常容易,甚至可以無師自通,能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然而,剛才還掛在嘴上,轉身又會在現實中違犯它。這倒也不是使人失望的原因。你不必以為不可能依照某些絕對的觀念和行為準則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最好還是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你將會更加幸福。在這裏,正如一切旨在實際效果的書本教誨一樣,需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準確地理解,其次才是學會如何實施於行動。人們經過理智的努力,立刻從理論上把握它,但是真正付諸行動則需要時間的曆程。

一名學生能夠學會用一種樂器,奏出各種悅耳的旋律,或學會不同的優雅劍術。他也有可能在應用時出現差錯,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然後,他將認真熟記樂譜或者勇敢地要求參加比賽。盡管如此,通過一係列挫折、失敗和不斷地努力,他將會在實踐中逐步成熟完美起來。在做其他事情時,情況同樣如此。如在學習英文拚寫過程中,人們可能會忘記它,惟有經過長期實踐,傻瓜才能變成大臣,急躁的冒失鬼才能變成精明世故的老手。或者,熱誠坦率的人才能變得謹小慎微,高尚豪爽者才能變得乖戾、卑下。雖然這種自我約束是一種長期習慣的結果,並總是由一種外在的壓力所致,但本性畢竟不再是無法改變的,有時甚至能征服。

一切不是出乎自然的東西均是不完整的。這是一條普遍適用的規則,無論是在物理世界,還是在精神世界皆如此。惟一不適用的是砂金石,它的自然狀態與經過加工的非狀態是無法比擬的。

任何人都不應放縱自己,不應當袒露自己的真實麵目;因為人性中總有許多罪惡的、獸性的方麵,而這些醜惡的東西需要掩藏起來。這種說法雖然為虛飾的消極態度作了辯解,但並沒有證明那種虛構的優越性是合理的。此外,還應當牢記首先要分辨出什麼是假冒,然後再弄清假冒的是什麼。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假冒是絕不能長久的,總有一天假麵具會被識破,塞涅卡說:“一個人不可能長期偽裝自己,因為本性將重申其欲求。”

以人為鑒

按語:

以人為鑒,可以明事理。斷是非,解恩怨。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副透鏡以穿過外貌而直視我們內在的精神品性。

一個人行動自如從未感到自己身體的重量,但倘若他想挪動別人的身子則立刻會感到沉甸甸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能清醒地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卻對自己的不足之處視若無睹。這種安排有一個有利之處:即它使其他人成為一麵鏡子,一個人可以從中看到他自己本性中一切罪惡的、愚昧的、無教養的以及令人厭惡的東西。有個古老的故事,曾講到一條狗對之狂吠不已的正是它自己的影子,固然,它所看見的正是他自己,而不是它所幻想的別的什麼東西。

批評他人的人總是努力再塑自身。那些習慣於暗中窺視別人一舉一動的人總是希望了解別人在幹些什麼,並以他們為榜樣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從而使自己具有充分的正義感,或者至少有足夠的自豪感和虛榮心,以免重犯以前的錯誤。而那些完善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要求待人以寬並希人待己亦寬。聖經說:隻見他人之瑕疵而無視自己之大錯。眼睛生來隻見他物而無視自我,因而觀察別人,非難別人,是認識自身的絕妙途徑。我們需要一副透鏡以穿過外貌而直視我們內在的精神品性。

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作品的風格,倘使你對這些風格中的某種愚蠢的傻念頭不是予以責備而是倍加讚賞;那麼,你肯定會去模仿它。

友誼不可靠

按語:

人類特有的本性是對朋友的不幸感到幸災樂禍。無論你多麼不情願承認,這是事實。如同疏遠和長時期的分離,必將對友誼造成損害一樣。因而,把敵人的責備當作靈丹妙藥,更能使你具有自知之明。

誠摯的敬意和真正的友誼可能會出現虛假的替代物,有時我們以為得到了友誼和尊重,其實隻是某種假象。

真誠坦率的友誼是以一種對他人的幸福和痛苦所表示的強烈同情心為前提的,這種同情本質上是純粹客觀的,毫無私心的,這反過來又意味著自我與友誼對象之間的一種絕對的同一性。人本性中的自我中心主義又強烈反對同情心,以至於真正的友誼就像海蛇,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隻是神話傳說裏的東西,還是真的存在於某個地方。

此外,在很多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時常呈現出真誠坦率的某些蛛絲馬跡,然而一般說來,某種隱秘的個人利益仍構成其基礎,而它不過是形形色色的利己主義的一種罷了。但是,在一個完美無缺的世界上,這種真實情感的跡象是一種使人淨化高尚的力量——它能借助給予那些關係以友誼的名譽而發揮其作用,因為,它們遠遠高於人類中流行的那種普遍的友情。後者是這樣一種情感,即如果你聽說自己親愛的朋友在背後對你說三道四,你決不會予以任何回擊。

拉羅斯福哥說:“人們總是對朋友的不幸感到幸災樂禍。”的確,在這樣的時刻,所謂的朋友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種不易察覺的冷笑。除了把你遇到的麻煩和困難告訴他們,或者,毫無保留地向他們袒露你的個人隱私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更好辦法能保證他們高興起來。這是人類特有的本性!無論你多麼不情願承認,疏遠和長時期的分離,總會損害友誼。

我們無法見麵的朋友——即使曾經是最親密的朋友——患難之交——或死生摯友——雖然時常縈懷於心,可時過境遷,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種牽掛將會慢慢變淡,最終成為一種抽象的概念。我們對他們的興趣也越來越理智——甚至僅僅作為一種慣例而維持下去。與此相反,我們對那些不斷出現在眼前的人卻抱有強烈而濃厚的興趣,盡管他們隻是些供人玩賞的小東西。歌德在《塔索》中關於當時的作用範圍所作的評論是何等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