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有的人把簡單的事弄的很複雜,搞的自己有多深奧。而有的把複雜弄的特別簡單,似乎隻要腳一蹦就可以在天上一樣。而這兩種人都不
是會體解人的人。他們盲目的追尋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已經踩過的盲人腳印而已。 所有的一切真的就已經被上了定義,人與人是否之間已經沒有了距離。所以心才會走的很進,人生是不斷在學習與交流中產生的,沒有了社會每個人都很難生息,讓我們都放眼看世界。所有的一切就不再那麼遙遠。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傳統的佛學經典語論中,被世人熟知的有這樣一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說的大概是:從一朵花裏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佛學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那許多高深的哲理是我們這些正在成長的年輕的思想所無法參悟的。同樣,對於這句時常縈繞在耳邊的“名言”,我僅僅隻能做一些字麵上膚淺的猜想。 同時,不僅是在傳統的佛學中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思想,早在18世紀,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也曾在一首名為《天真的暗示》的詩中這樣寫到:“一顆沙裏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裏一座天堂。”我想,不論是佛學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還是文學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它們要表述的意思應該都是大致相同的吧!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生命永恒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哲學。對於我們整個人類來說,生命應該是沒有止境的,物質也是永恒發展的。但是,在天體的轉動和歲月的輪回中,我們卻分明地看到每一個個人所擁有的單個生命在時空輪回中的單薄無力,我們這些單個的個體在宇宙中渺小得恐怕不及滄海一粟。然而,活著的人們是不甘落沒的,即便是痛苦,他們也希翼著。於是,一個人的希翼傳給另一個人就是兩個人的希翼,兩個人的希翼延續下去,就是一個民族的希翼,一個民族的希翼傳給另一個民族就是兩個民族的希翼,兩個民族的希翼再延續下去,那就是整個人類、整個宇宙的希翼。做為個體的、自我的個人來說,希翼是卑微的,但是若幹個、千萬個卑微的希翼凝結在一起,就是一個物種巨大的生命力。人類的個體在一代代的更新著,人類的曆史在一天天的漫延著。多少朝代在我們的身邊升起又降落?多少文明早我們的眼前生長又衰退?然而,生命這一物種卻穿越過時間和空間的阻隔,頑強的延續著。 “把無限放在掌心/讓永恒收藏刹那”是生命永恒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見證。無限的人類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類個體來串織;無極的時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來度量。永恒的筆端能夠記錄人類文明的變遷;曆史的書卷可以承載歲月滄桑的巨變。當曆史的車輪碾過人類的發展足跡,會有無數的文明在道路兩旁綻開;當宇宙的塵埃在這些文明上落定,又一個美麗的春天即將烽成。如果這樣,那有限與無限的概念是否可以交換,或許就根本無所謂有限無限的概念了。那麼,有限的將是歲月時空不已的輪回,無限的卻是人類靈魂深處那有力的羈絆。當有限與無限已無所謂界線,那人類便無所謂永恒與收藏了,更無所謂個體的生與死,這才是真正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
“一顆沙裏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一個天堂”是人類個人生命充分的自信與自由,凝結起來就是一個廣袤且博大的物種之起源的理由了。從一個卑微的個體生命中我們有可
以清楚的看到這整個物種的生命力,這卻正是“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把一刹那收藏”。 這樣的一首詩,看到這裏,應該覺得它就是對人類生命中自信與自由的謳歌,可它的題目卻偏偏叫做“天真的預示”,作者何謂之以“天真”二字呢?這樣以來,意義豈不是大相徑庭了?是作者對生命含蓄的嘲諷,還是對仕途無奈的自慰?我恐怕是無從猜測了,因為我對布萊克的了解僅僅是停留在字麵水平的階段。我隻知道布萊克非常討厭大哲學家培根,有些恨之入骨的意味,並認為大詩人華滋華斯“不是詩人,而是一個同所有真正的詩歌和靈感為敵的邪教哲學家。”他們兩邊,一邊是浪漫主義者,一邊是現實主義者,思想上的分歧可見一斑。並且從布來克的另外一首詩《沙子》中也能得到一些眉目:“嘲笑吧/嘲笑吧/伏爾泰盧梭/嘲笑吧/嘲笑吧/但一切徒勞/你們把沙子對風扔去/風又把沙子吹回”。但是,如果要真正的更深刻的了解布萊克原本的思想,還需要更深的曆史與文學的雙重積澱。
黛染柳眉,玉碧添香
我至始至終也不知道應該把黛玉歸於哪一類女子。不少人對她的看法也褒貶不一。林黛玉,無辜的被迫站在一個本身就不平衡的空間裏,被我們這些人讀出甚或美,甚或醜。 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明她應該長什麼樣。你隻能從曹雪芹筆下一些意境或其它的描寫中去感受。“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所有一切形容高貴的花朵都不應該屬於她,她從骨子裏就厭惡那種金枝在外,敗穗其中的女子,甚至有點看不慣金枝玉鑾的富貴人家。她欣賞真正有才華的女子,她認為這樣才真正配得上女子本來的身份。她便是,她應該屬於一個恬靜孤芳自賞的女子,可又不完全是。 她是一個淚人兒,看見花瓣落下也感歎世間蒼涼,黯然落淚不讓人知。她常常擔心寶玉喜歡上別人棄落自己,便躲在一個安靜的角落裏心事重重,想著想著,眼淚便來了。所以有人認為她胚子裏又像是一個富家小姐,說哭就哭,太不值得。女孩子再怎麼樣,也不能那麼小氣吧?所以現在有人給一些愛哭的人取別名,就三字,林黛玉。林黛玉的確有些讓人琢磨不透,她是一個怎樣的女子?是小姐的脾氣,但絕對不是舊上海那樣矯揉造作風情萬種的女子。無論怎樣,我們腦海裏始終將她與冷和真聯係在一起,一個女人的最純的本質,真實的表達自己,冷冷的孤芳自賞。 大概是曹雪芹不想讓藝術的聖殿少一個與別人不同的女子吧。她有點寂寞卻又不想落入凡塵俗世。有的時候甚至覺得她有點像一個雨露和花瓣做成的人兒,真實卻又飄渺。仿佛一場細雨,落紅成陣,桃花滿肌骨,她就消失在了朦朦朧朧的夜色之中,隻留下回味,不值得追尋。
我讀《紅樓夢》不帶任何的探索感情,不想一探究竟或是非得找出《紅樓夢》寫作的真正意圖。但愈是如此,我就對林黛玉愈好奇。大概是她的與眾不同,才讓我讀得如此般著迷吧。
輕輕的,她來了;正如她輕輕的走,輕輕的離開,不帶走一片雲彩。 她閑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弱柳殘風。這就是命運吧,林黛玉也隻能空對木石前盟,卻任人無助。一個政治聯姻,把一個嬌弱的她覆滅在命運的潮汐中,她從出現到離開,轟轟烈烈卻隻是曇花一現。像遊人不經意的一擲花石,打破了深潭的寧靜,可是再大的波瀾深潭也終會回複到往日的寧息。她便如此,淡淡地留給我們無限的記憶和神秘,卻不會忘記。 劉希夷的詩也似乎在低聲吟唱,“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生活需要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被人尊重是一種幸福。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需要尊重。 尊重可以讓站在煉鋼爐前的工人忘記酷暑的煎熬;尊重可以使身患殘疾的人感到世界的溫暖;尊重可以讓陷入困境的人看勝利的曙光..在我們的生活裏,時時刻刻、任何地方都需要尊重。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禮儀之邦。從小,我們的腦海裏就被灌進了“尊老愛幼”的思潮。然而在今天,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新時代、新社會裏的人來說,“尊重他人”早以超出了“尊老愛幼”的範疇。除了尊老,我門還應該尊重身邊所有的人:無論他們是年長還是年幼,是富貴還是貧窮,是有利於自己還是不利於自己,是否有金錢和地位,是否有名利和權勢..我們都應該同等的尊重他們。因為在我們尊重他們的同時,他們也會以同樣的尊重還予我們。我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典故,我願意一相情願的將這個典故用在“尊重他人”的身上。因為我相信人是一個講感情動物,當他得到了回報,他一定會想到要付出。或許,你對每個人都尊重一點點,就能從每個人那裏得到泉湧似的尊重,這些尊重彙聚起來,就能烽成另一個美麗的春天。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點點滴滴的,是時時刻刻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或許,尊重隻是給予在困境中痛苦掙紮的友人的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許,尊重隻是遞給在沙漠中艱難跋涉的旅者的一杯清淡的香茗;或許,尊重隻是送給異鄉孤獨的遊子的一個解渴的蘋果;或許,尊重隻是在接過老師發給你的試卷時的一個靦腆的微笑..尊重其實很簡單,他就常常發生在我們不經意的舉動中。然而,他的淵源卻是來自於你對他人的愛,對社會和世界的愛。因為有愛,這世界才博大;因為有愛,人門的胸懷才為之寬廣。有了愛,有了博大的世界,有了寬廣的胸懷: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便處處都灑滿了尊重的種子。
尊重他人同樣也是善待自己。或許,有一句漫不經心的話正好刺中了他人心靈深處的一道舊傷;或許,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正好觸痛了他人骨髓裏一顆不悅的因子..我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因為別人也同樣會說出“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同樣會做出“微不足道”的一個舉動。我們喪失了尊重別人的表現,別人也就沒有了尊重我們的理由。然而,換個角度,站到“他人”的位置上來說,我們是否又應該多
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呢?我們是否應該用一顆寬容和博大的心胸去尊重對方呢?我們是否應該用理解和原諒去包容那一句漫不經心的話和那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呢?或許,做到了這樣,人門之間就無所謂心靈的隔閡了;或許,做到了這樣人間就會被愛填滿,“尊重”二字也會被鑄成純金,永遠銘刻在人類曆史的扉頁上。 愛加上寬容加上理解,就彙成了一個博大的海洋,這個海洋就叫作“尊重”。人門在這麼一個博大的海洋裏生活,享受著從肉體到靈魂的愉悅,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不老的神話。人門生活在這裏,可以沒有心靈的隔閡,可以沒有交往的障礙,大家互相尊重著彼此。因為,這裏充滿著愛,寬容和理解.. 或許,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這麼一個博大的海洋..,你們說呢?
登高與望遠
題記:登高不一定能夠望遠,但望遠必須登高。 是誰在暗夜裏點亮心燈? 是誰在風雨後送來彩虹? 是信念,是我們登上高峰的信念。我們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須曆經風雨;我們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須登山;我們希望尋找世間最瑰麗的風景,所以必須遠足。因為我們有所希望,所以我們必須付出。 人們總是相信,世間最美麗的風景總是隱匿在不為人知的密林深處。古人留有“世之奇偉、瑰怪之觀,常在於險遠”的詩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跡。不論是古人的記錄還是今人的實踐,都向人們昭示著:無限風光在險峰。 世間最美的風景不僅隱藏在險遠之處,更藏匿在每一個探索者的足下和心裏。路是被人踩出來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實現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艱辛的努力而得來的。人類在探尋美麗風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足跡:從歐洲封建王室開辟新航路到中國明朝徐霞客遊遍湍流峻嶺,從西方的《馬可波羅行記》到東方的《水經注》都留下了人類為追求夢想而留下的足跡。他們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有的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最終他們站到了高處,看到了遠處。他們不僅升華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類曆史的高度。 要望遠必須登高,但是登高卻不一定可以望遠。中國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為陸路不同,雖然他經曆了兩次共計數十年的艱苦的跋涉,但最終並未到達大秦,並未完成國君交予的使命。後來,大秦派使者從水路到達了中國,這才實現了中國與大秦的交流與往來。兩者同樣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為艱辛,但收獲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望遠的願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決心或許也人人都有。但最終可以成功的登上高處,望見自己心中神往的風景的人就不多了。因為,望遠不僅需要登高的決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們應該記住:登高不一定能夠望遠,但望遠必須登高。
四季的童話
如果春夏秋冬代表一個美麗的傳說,那麼四季循環便是一個古老的童話。在這本經久不衰的故事中,聆聽一串串迎著春風飄舞的風鈴,聆聽一陣陣夏雨打落的歡笑,聆聽一聲聲秋實綻放的巨響,聆聽一片片冬雪飄落的輕歎.. 在那個美麗的春天,我獨坐在敞開著窗前,品位著春,呼吸著春的氣息。窗外花團錦簇,蜂飛蝶舞,讓人心曠神怡。細聽,在那萬綠叢中仿佛有無數的精靈在竊竊私語。春風姐姐也附和著,在神州大地上輕彈出悠揚的《春之歌》。 在那個充滿活力的初夏,雨淅淅瀝瀝,歡快地笑著跳著,不帶一絲悲傷,不帶一聲歎息。夏雨就是快樂的歌手,在你跌入深穀時,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在你不知所措時,幫你派遣心中的困惑。夏雨從不吝嗇,它把每一個快樂的音符傳遞於你,而我們隻需要細心聆聽,用心感悟,在那些碩果累累的日子裏,我漫步在田埂上,聆聽一顆顆果子破殼而出的聲音,聽它們讀生命的表白。這一顆顆果實仿佛忍著痛,向天堂發出生命最初的呼喚。是的,它們孕育著生命,我們不也應該像它們一樣嗎?秋實永遠是留給辛勤的人們最好的激勵! 在那個白雪飄飛的寒冬,片片雪花伴著寒風踏著獨有的韻律穿過灰白的蒼穹,飛臨人間。它們似乎訴說著美人魚的奇遇愛情,細說著賣火柴小女孩可憐的命運..隻有讀過冬天,才明白冬天並不完全代表寒冷,親情能使它融化,友情能使它沸騰。雪花又在輕輕的飄落,我依然繼續聆聽著,我的思緒飄飛在茫茫的銀色世界。 聆聽四季不老的童話,是一種幸福,它能吹走籠罩心頭的愁雲;聆聽四季不滅的童話,是一種夢想的飛翔,它將把你我帶到空曠幽靜的原野;聆聽四季美麗的童話,去到無盡的天空,飄到無邊的海洋,捕捉人生的美好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