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領導的領導方式3(3 / 3)

由於兄弟姐妹都是除母子關係外最親近也最廣泛的關係,因此要拉關係,講交情,最常見的辦法就是“稱兄道弟”,交結“鐵哥兒們”。所以,為了建立、證明和不斷重申這種“兄弟”關係,也就必須“請客吃飯”。因為不論你我是否同宗,也不論你我是否相識,隻要在一起吃了飯,我們就成了“兄弟”。至少可以說,從此以後,相互之間就有“關係”,也就不再是“生人”,而是“熟人”是經過了烹煮和料理從而具有“可食性”的人,當然可以“吃”。如果不太“熟”,就不好“開口”。如果“很熟”,那就不論是否在飯桌上,都能請對方幫忙。如果斷然拒絕,不但自己拉不下“臉”,“牽線搭橋”的其他朋友也就沒麵子,因此他們也不會答應。沒法子。至少也要在“嘴巴”上先“答應”下來。中國人之所以那麼熱衷於請客吃飯,就是為了多結交一些朋友,多聯係一些關係網,並不完全在於“吃了人家的嘴軟”(這可以通過行賄送禮來實現),更在於“同吃一碗飯”的情誼。這種情誼使中國的人際關係有一種脈脈溫情,有時甚至要超過親兄弟之間的情誼。

選擇機會,就是節省時間。

——[英]培根隻因為中國人過懂了“共食”的生活,所以中國人很難實行西方那種“分餐製”,更不用說各付各的賬了。盡管現代“有文化”的中國人都承認,分餐製科學、衛生、不浪費,但同時也認為,那種進餐方式太冷漠,太沒有人情味。豈止是沒有人情味,簡單就是“不像話”,好像懷疑人家有傳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學衛生,反倒越不好意思分餐。相反,為了表示大家都是“兄弟”,是“自己人”,是“鐵哥兒們”,就必須將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盤菜,這樣才“不分彼此”,才真正是“同吃一碗飯”,也才能真正體現出大家的關係。

特別親近的時候,甚至連別人的病,也無妨一並傳染過來,至少要表示不怕傳染。如果我連你的病都敢傳染過來和你一起去“生”,那麼,我們難道還不是“同生共死”的“兄弟”嗎?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麼,便不妨先為別人的病而“死”他一回。作為主人,也無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資”;作為客人,則無妨看作接受情誼的一種“表態”。總之,大家是毫無顧慮的,簡直要有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精神。所以餐桌上的“流行歌曲”便是:“感情淺,嚐一點,感情深,打吊針,感情鐵,胃出血”。一個講義氣的人,應該能夠為朋友“兩肋插刀”,獻出生命連眼睛不眨一下。‘如果連喝醉酒或吃出病來的風險都不敢承擔,那麼,你還能為朋友做出一點什麼呢?

中國人吃的方式,吃的禮儀,也大有講究:淺嚐輒止表示禮貌,同時也表示“生分”,開懷痛飲表示不“客氣”,同時也表示很“親熱”。又如,吃得很響表示沒教養,但為了表示主人的飯菜好,表示自己是“回家”而非“做客”,又必須“吃得香”。“吃得香”才“吃得開”,“吃得開”才“好開口”。餐桌上的許諾是開不得玩笑的。一旦承諾,便須努力去兌現,否則你就成了“小人”。言出於口,“食言”便意味著把吐出去的東西吃回來,既可恥,又惡心。為了獲取這一承諾,就必須在餐桌上努力營造讓對方不好意思拒絕的氣氛,比如用筷子頻頻為客人夾菜等。這一動作,學名“敬菜”,是表示尊敬,同時也未嚐沒有把對方緊緊夾住。以防脫落的意思在內。所以如果對方不“吃”這一套,也可能加以拒絕,堅持“自己來”。那麼,就可以采取“第二套方案”——敬酒。

敬酒的學問主要有三條:一是要注意先後次序,即尊者先,卑次;二是在碰杯時,自己的杯子要低一點,以示謙虛;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做“先幹為敬”。這無非是表示:兄弟我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不怕“胃出血”的了,您老人家則可隨意。這種敬酒如發生在同輩之間,則被敬者也是不好意思不喝的。另外還有一種更為親密的方式,就是喝“交杯酒”,或用同一酒杯喝酒,或把雙方的酒相互混入,則更加是“不分彼此”,“吃一個娘的奶”了。飯桌上“不分彼此”,生活中就會“同甘共苦”。它也意味著“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和同心同德”。所有的“營造”都是為了拉攏人際關係。

時光會使最亮的刀生鏽.歲月會折斷最強的弓弩。

——[英]華特·司各特說到這裏,我們還要看看中國的菜肴和餐具,它同樣體現了這種團結、和合、交融的“群體意識”和文化精神。中國菜,無論煎、炒、蒸、煮、燒、烤、炸、拌,幾乎都無不是將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鍋上桌,決不會像以“個體意識”為文化內核的西方人那樣,肉是肉、魚是魚、鹽是鹽、胡椒是胡椒地各自獨立,分得一清二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牆”、“霸王別姬”之類,更是多種主料的和合,味道也相當的豐富。而且,按照中國的烹調學、營養學和食療學的說法,這種“和合”,有利於陰陽協調,是一種很科學的食法。

在餐具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是筷子。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正像那個“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義。所以用筷子給客人夾菜,幾乎是宴會上不可或缺的禮儀。它表示客氣,也表示和氣,既穩重,又文雅。不象西方人進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侵略,既野蠻,又粗暴,還冷冰冰的,一點人情味也沒有。沒有人情味的飯食和進餐方式,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顯然,對於中國人來說,飲食的味道,決不僅僅隻是食物(主料和佐料)的味道,還必須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種“人情味”。最好是,食物本身既“味道好極了”,人情味又“濃極了”。這樣的飯是最令人向往的。

一般地說,中國人是不喜歡獨食的。甚至在食堂和自助餐廳,也常見人們三五成群,聚而食之。在中國人看來,獨食難肥,共食才能汲取營養;獨食無味,共食才會其樂無窮。如果不得已而自斟自酌,就要在想象中是與人共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否則,就叫做“喝悶酒”。“喝悶酒”的人大多都是身邊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如果與友人共飲,則“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過量也無妨。隻有當共餐的食物尚留在體內時,才會真正有血緣相同的效應,所以必須通過不斷地共餐來加以維持。更何況,吃了別人的東西,就是吃了別人的情誼,必須加以回報。其結果,又勢必要增加共餐的次數,以便使彼此的血液之中,含有更多的共同生命因子。

因此,卡耐基認為,作為領導,“吃”也是一種學問,特別是在辦某一件事時,不會“吃”。也就是不會辦事,不“吃”也就辦不成事。再大的事、再難的事,隻要“吃”得好,也能很順利地辦成。當領導的,“吃”也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領導藝術,這種“餐桌上的藝術”,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表現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