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拘泥小事而忽視大事當然不行,忽視小事而釀成大錯尤其不可。領導者要能因小見大,把大小失敗都當成經營上成敗的借鑒,才能使事業欣欣向榮。
君主的懲罰比神明的懲罰更嚴酷,而老百姓的懲罰可能會使當政者遭受被推翻的命運。
豐臣秀吉的軍師黑田如水輔佐秀吉得到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說:“君主的懲罰比神明的懲罰更嚴酷,但老百姓的懲罰則更甚於君主的懲罰。因為神明的懲罰可以用祈禱來免去;君主的懲罰往往也能因誠懇的道歉而得到赦免。可是,一個當政者如果遭受百姓的唾棄,不論祈禱或道歉,都沒有用,並且必將遭受被推翻的命運。孟子去:“民貴君輕”。唐太宗也曾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種道理。
善於作自我批評的人永遠受到信任,而好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人是決不會受到信任的。
——[法]蒙田每個人的想法和判斷力都不相同,有的人能清楚地分辨某件事,而有的人則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但如果是全體百姓共同的判定,就絕不會發生錯誤。因為“大家的眼光是亮的”。
如果行為正當,即使遭到一兩個人的惡意歪曲,仍然會被社會人士所接受。可是行為若不正當,且一兩個人會蓄意包庇你,卻絕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寬容。況且,社會是由許多人所組成的,人民一旦憎恨君主,就很難再用其他的辦法來挽回。因為,假使是臣子觸怒了君主,當然有被處死的可能,但畢竟君主隻是一個人,還是有機會勸說他回心轉意,赦免過錯的。可是社會百姓的人數那麼多,錯誤的君主要一一向他們道歉,懇求原諒,就未免太難了。
西方諺語說:“人民的呼聲代表上帝的旨意。”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也說:“長期欺騙一小部分人,是可以做到的,短期欺騙所有的人,也可能辦到,惟有長期欺騙所有的人,則是永遠不可能的事。”
總而言之,為人君者必須先得民心,坦率、誠懇地尊重老百姓的意見;如此,不但錯誤能減少,並且可由百姓的支持,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替自己的施政帶來莫大的便利。在企業經營上,領導者也應尊重部屬的意願,集全公司之智能,才能順利地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
一個公司的領導者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利益,應該留意未來的展望。換句話說,就是要把眼光放遠一些。
明智光秀在本能寺突襲織田信長,織田信長一時不備,被攻破覆滅,使得明智光秀突然膨脹起來。那時豐臣秀吉也正在高鬆城和毛利元輝對峙,眼見局勢惡化,不得已,隻好派人去和毛利講和,然後帶著部隊,匆匆趕去和明智光秀決戰,為織田信長複仇。
可是正當豐臣秀吉撤退的時候,毛利的一些部將卻突然建議毛利,認為趁著豐臣秀吉退兵的時候,撕毀和約,從背後攻擊秀吉,必可一戰而勝。毛利被部屬說得也有些心動了。
可是副將小早川隆景卻堅持反對意見,他的看法是:“日本國內的戰亂已經持續了近百年,到最近才慢慢地有安定下來的局勢。加上豐臣秀吉的確是個了不起的英雄,織田信長遽然逝世,天下歸他所有,乃是自然的趨勢。假使毛利家違背講和的條件,而招來秀吉的怨恨,雖然可能得一時的利益,長期來看,卻相當不利。所以應該和秀吉和平共處,才能使國家安定永存,繁榮發展。”
他非常堅持自己的這個信念,不斷地遊說毛利,最後,他的忠誠果然感動了毛利,消除撕毀和約的歹念。不多久,豐臣秀吉果然一舉肖滅了明智光秀,統一天下,他非常感謝毛利信守承諾,所以送了厚禮來酬謝毛利家人和小早川隆景。
人們往往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不能用遠大的眼光去觀察各種事物。當事情發生時,大家固然都知道要趕緊想辦法去處理,可是處理事情想要不發生錯誤,還是需要遠大的眼光,才能看出問題的症結。而提出適當的解決辦法。
有些人寧肯貪圖一時的便宜,而不計較未來的得失;有些人卻寧肯眼前吃虧,也要保證將來能得到實利。這兩種不同的決擇,隻有靠眼光是否遠大以及思考是否周密來決定。
隻有少數明智的人才願聽逆耳的忠言,而不願聽那些言不由衷的讚揚。
——[法]拉羅什夫科小早川隆景在臨死之時,曾經留下遺言,忠懇地勸諫毛利要從國家長治久安的遠大利益著眼,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不要貪圖眼前的小惠,鼠目寸光。可惜毛利充耳不聞,在關原會戰時被任命為西軍大將軍,結果戰敗,連國家都滅亡了。
由此可見領導者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才能有始有終地處理好每一件事情。不但如此,領導者還要摒除私心。
在曆史的記載之中,明治維新時期,有許多誌士都能摒除私心,奮不顧身地為國盡忠,如西鄉隆盛就是這群誌士中最沒有私心的人。當時西鄉隆盛先生的聲望早已為萬人所景仰,他偉大的人格發散出一股強烈吸引力,使人人都想親近他。所以,以他的身份和道德人格來擔任會戰的總指揮,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為了求取大眾的齊心協力,他甘心以參議之尊被大村所差遣,如此更使大家敬佩他,而願向他看齊。如此一來,大家同心協力,終於贏得勝利。曆史家們早就認為,明治維新的成功,其實就是以西鄉隆盛為中心所策動出的一係列成功措施而帶來的成就。主要關鍵所在就是因為西鄉隆盛能秉持高尚的人格,摒除私念,才能完成偉大的功勳,被後世所景仰。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愛惜、保護自己的名利。也正因如此,常常會為了自己的利害關係而感情用事,以至於判斷錯誤,造成失敗。所以,人絕對不能有私心,要能放棄自己的喜怒愛憎,客觀去判斷事情,才可坦然處事,以無比的信心和勇氣,把美德發揚光大。
當然,我們是無法和西鄉隆盛高潔的人格相比。但是,一旦身為領導者,在立場上就應先考慮到別人,再想到自己的利益;如能做到無私無我的境界,才會是個令人信服的領導者。
想了解人性的微妙,當然隻有設法和各類人多多接觸,累積各種經驗,最後見識自然成熟精辟。站在領導地位的人,原則上須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以此作為基礎,以坦率的心情去領導部屬,洞察人心的微妙。須知道,古往今來無論是傑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領導者,都因為他們能洞察人性的本能,並利用其優缺點,導向自己所預期的目標;如此,不但事情能辦得順利,還能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