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憂慮並不可怕2(2 / 3)

④我發覺,擔心沒有水井打水喂牲口,也是不必要的,因為當我知道我的土地不再被征收之後,我就立刻花錢挖了一個新井,挖得更深,水源不絕。

⑤我發覺,擔心我的輪胎破裂,也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將那個舊輪胎翻新之後,很小心地駕駛,結果輪胎一直沒壞。

⑥我發覺,擔心我女兒的教育問題,也是不必要的。因為在開學前六天,我得到了一個查帳的工作機會,它使我能夠及時將她送入大學。

我常常聽人說,我們所擔心的事情的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會發生,但這種說法我一直不以為然,一直到了十八個月之後,我在當天下午找出那張單子之後,方才恍然大悟。對於我以前的那些無謂煩惱,我現在覺得十分感激。因為那段經曆給了我一個永難磨滅的教訓,它使我明白,對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瞎操心,那是很悲哀的。記住,今天就是你昨天所擔心的明天。問問自己:我怎麼“知道”我現在所擔心的事真會發生?當你感到沮喪時,應設法在一小時之內將煩惱全部拋棄。

那麼,你將采取什麼方法呢?經濟學家羅傑·巴勃森說:每當我發現自己對目前的情況感到沮喪時,我可以在一個小時內,把煩惱全部拋棄,使自己成為一名開朗的樂觀者。威廉·黎翁·費父普教授認為,心理上的興奮可以戰勝身體上的不適,所以一個心緒興奮的人,是永遠不會有煩惱的。他提出了消除煩惱的五種方法:

1當我二十四歲時,我的眼睛突然不行了。看書看不到三四分鍾,就覺得眼睛仿佛紮滿了針,即使我不看書的時候,它們也十分敏感,我甚至不敢麵對窗口。我向紐哈芬及紐約市最佳的眼科大夫求治,沒有一點效果。每天下午四點以後,我隻好坐在房間最暗角落的椅子上,等待就寢時間到來。我真是嚇壞了,我害怕自己必須放棄教師生涯,到西部去當一名伐木工人。接著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顯示了人類意誌對肉體疾病有奇跡式的影響。在那個悲慘的冬天,我的眼睛情況糟糕透了,我接受邀請,前去為一個大學團體發表演講。演講廳的天花板上懸著許多盞燈,強烈的燈光刺得我的眼睛痛得不得了,我坐在台上等待被介紹上前演講時,被迫不得不望著地板。而在我那三十分鍾的演講中,我完全不覺得痛,同時我可以直接望著那些燈卻不眨一下眼。然而,當演講結束之後,我的眼睛又開始疼了。當時我就想到,如果我能專心一意於某件事,不是短短的三十分鍾,而是一個星期,我也許就可痊愈。很明顯的,這是心理上的興奮戰勝了身體上的不適。

後來,有一次我乘船經過大西洋時,又經曆了類似的一次經驗。那一次,我突然腰部痛得很厲害,痛得無法走路。我若站直身子,更是疼得要命,就在那時,我應邀在甲板上發表演說。當我開始演講時,所有的疼痛都離開了我的身子,我站得筆直,擺出完美的演講姿態,連續講了整整一個鍾頭。演講結束之後,我輕鬆地走回房間,那時,我以為已經痊愈了。但是,那隻是暫時性的。腰痛不久又回來了。這些經驗使我深深領悟到個人心理態度的絕對重要性。它們教導我,當你能夠活著的時候,要盡力享受生活的樂趣。所以,我現在快樂地生活著,把每一天當作是我一生中的第一天,也是最後一天。

對於每天這種新奇冒險似的生活,我一直覺得十分興奮,而一個心緒興奮的人,是永遠不會有煩惱的。我喜愛我每天的教學工作,我寫了一本名為《教學的樂趣》的書。對我來說,教學不僅隻是一種藝術或職業,而是一種很深的愛好。我喜愛教學,就像一位畫家喜愛繪畫,歌手喜愛唱歌。每天早上,我下床之前,一想到我的一班學生,心裏就無限喜悅。我一直覺得,成功的最大動因就是“熱忱”。

2另外有一次,我精神十分沮喪,因此我強迫自己每天從事激烈的運動。我每天早晨打五、六場激烈的網球,然後洗澡,吃中飯,然後每天打十八洞的高爾夫球。星期五晚上,我跳舞一直跳到淩晨一點。我強迫自己流了很多汗水,我發現沮喪和憂愁全隨著汗水流光了。

我若發現自己有了煩惱,或是精神上象埃及駱駝尋找水源那樣猛繞圈子轉個不停,我就利用激烈的體能練習活動來幫助自己驅逐這些煩惱。

那些活動可能是跑步,或是徒步遠足到鄉下,或是打半小時的沙袋,或是到體育場打球。不管是什麼,體育活動使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每到周末,我就從事多項運動,例如繞高爾夫球場跑一圈,打一場激烈的網球,或到阿第倫達克山滑雪。等到我的肉體疲倦了,我的精神也隨之得到休息,因此當我再度回去工作時,我思維清晰,充滿活力。在我工作地點的紐約,經常有機會到俱樂部的健身房裏待上一個小時。

沒有人在滑雪或作激烈運動的時候還煩惱,因為他忙得沒時間煩惱,煩惱的大山很快就變成微不足道的小丘,一個新念頭和新行動很容易就能將它“擺平”。我發現,煩惱的最佳“解毒劑”就是運動。當你煩惱時,多用肌肉,少用腦筋,其結果將會令你驚訝不已。這種方法對我極為有效,當我開始運動時,煩惱就消失。

3我發現我可以借助於一本引人入勝的好書,將煩惱逐出腦外。我五十九歲那年,有一段漫長的精神崩潰時期。在那段時間內,我開始閱讀大衛·威爾遜的偉大著作《喀萊爾的傳記》。這對我的精神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專注於閱讀,沉浸在其中,因此忘記了我精神上的消沉。

4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如何避免匆忙,避免在緊張的心情下工作。我一直想學習威伯·克洛斯的生活哲學,當他任職康乃特州州長時,他曾對我說:“有時候,我同時有很多的工作要處理,那時我就坐下來鬆馳一會兒,抽抽煙鬥,整整一個小時,啥事也不做,這其實也是一種驅除煩惱的方法啊。”

5我同時也知道,耐心和時間也能解決我們的煩惱。當我為某事煩惱時,我就從它正確的角度來看這些煩惱。我告訴自己:“過兩個月以後,我就不會再為這事煩惱了,我現在又何必為它煩惱呢?我現在為什麼不采取我兩個月以後將采取的那種態度呢?”

的確,我們所擔心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會發生,而對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憑空操心是很悲哀的。即使真的有了煩惱,請記住多學一些驅除煩惱的技巧吧,相信以上的例子會給你一些啟迪的。

積極的心理暗示

心理上的積極暗示能幫助自己走出困境。愛默生說:“一個人的心情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事。”你我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需要應付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不錯,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不會安心了;如果我們想的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這麼說,是不是暗示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呢?不是的。生命不會這麼單純,不過大家應選擇正麵的態度,而不要采取反麵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那麼關切和憂慮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關切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采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發瘋似的在小圈子裏打轉。

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當時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四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後有三十一年之久,都沒有再見到他。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而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時,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當場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醫生甚至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跡出現,她也無法再走路了。

躺在蒼白陰涼的病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聖經》。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個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好了起來,以及怎樣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因素。”

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係。當你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崩的時候,你可以憑自己的意誌力,改變你的心境。這可能要花一點力氣,可是秘訣卻非常簡單。信心與意誌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可以用自我暗示誘導和修煉出來的積極的心理狀態!成功始於覺醒,心態決定命運!成功心理、積極心態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動意識,或者稱作積極的自我意識,而自信意識的來源和成果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樣,消極心態、自卑意識,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是說,不同的意識與心態會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識與心態的根源。所以說心態決定命運,正是以心理暗示決定行為這個事實為依據的。

人與人之間本來隻有很少的差異,但這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巨大的差異當然決定了是成功、幸福,還是平庸、不幸。而原本很小的差異就是凡事所采取的心理暗示不同。所以說,兩種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自我意識決定的,這句話的含義就包括了潛意識。因為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經常進行,長期堅持,這就意味著積極的自我暗示能自動進入潛意識,影響意識。隻有潛意識改變了,才會成為習慣。潛意識就是已經習慣成自然,不用有意控製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