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關於“全真教”(1 / 3)

附錄二

關於“全真教”

道教開始於漢代的“太平道”與“五鬥米道”。先秦的道家是哲學上的學派,到了漢代才成為宗教。六朝時有“幹君道”(即太平道)丶“天師道”(即五鬥米道)丶“帛家道”等。宋金以後,煉養派分南宗丶北宗;符籙科教派分為“龍虎”(即天師道,又稱正一教)丶闔皂丶茅山三宗。

道教煉養派注重修仙長生之術,所煉的丹分為外丹丶內丹。外丹是黃白術,末流演變為點金術,成為化學的前身,中外相同。內丹是煉氣,化為內功與內家拳術,以及醫學上針灸丶經脈與穴道的研究,末流演變為房中術。

道教末流所吹噓的本事,是世俗人生的理想,既能財富無窮丶長生不老丶性機能特強,又能召仙降妖丶招魂捉鬼,所以掌握了世俗最高權力的帝王也大感興趣。北宋之末,徽宗皇帝對道教尤其著迷,命道教的領導人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

金兵占領中國北方後,北方百姓流離失所,慘受欺壓,陝西丶山東丶河北一帶興起了三個新的道教教派,稱為“全真教”丶“大道教”丶“太一教”,結納平民,隱然和異族的統治者對抗,其中尤以全真教聲勢最盛。

全真教不尚符籙燒煉,而以苦己利人為宗,所以大得百姓的尊敬。全真教屬於道教中的北宗。元朝虞集《道園學古錄》一書中說:“昔者汴宋之將亡,而道士家之說,詭幻益盛,乃有豪傑之士,佯狂玩世,誌之所存,則求返其真而已,謂之全真。士有識變亂之機者,往往從之,門戶頗寬弘,雜出乎期間者不可勝紀。而澗飲穀食,耐辛苦寒暑,堅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以自致於道,亦頗有所述於世。”

王重陽

全真教的教祖是王喆。(這“喆”字也有寫作三個“吉”字重疊的,兩個字的聲音意義都和“哲”字相同。)關於他的生平,終南山重陽宮有一大碑,上刻劉祖謙所撰的〈重陽仙跡記〉,其中說:“師鹹陽人,姓王氏,名喆,字知明,重陽其號。美須髯,目長於口,形質魁偉,任氣好俠,少讀書,係學籍,又隸名武選。天眷初,以財雄鄉裏??後於南時村掘地為隧,封高數尺,榜曰:『活死人墓』。??大定丁亥夏,焚其居,人爭赴救,師婆娑舞於火邊,且作歌以見意。詁旦東邁,遙達寧海,首會馬鈺於怡老亭。馬亦儒流中豪傑者,與其家人孫氏俱執弟子禮。又得譚處端丶劉處玄丶丘處機丶王處一丶郝大通等七人,號馬曰丹陽丶譚曰長真丶劉曰長生丶丘曰長春丶王曰玉陽丶郝曰廣寧丶孫曰清淨散人??若其出神入夢丶擲傘投冠丶騰淩滅沒之事,皆其權智,非師之本教,學者期聞大道,無溺於方技可矣。”

金密國公金源鑄撰有〈全真教祖碑〉,其中說:“先生美須髯,大目,身長六尺餘寸,氣豪言辯,以此得眾。家業豐厚,以粟貸貧人??有譚玉者,患大風疾垂死,乞為弟子,先生以滌麵餘水賜之,盥竟,眉發儼然如舊,頓親道氣蕭灑,訓名處端,號長真子。又有登州棲霞縣丘哥者,幼亡父母,未嚐讀書,來禮,先生使掌文翰,自後日記千餘言,亦善吟詠,訓名處機,號長春子者是也。後願禮師者雲集,先生誚罵捶楚以磨煉之,往往散去,得先生道者,馬譚丘而已。八年三月,鑿洞昆侖山,於嶺上采石為用,不意有巨石飛落,人皆悚栗,先生振威大喝,其石屹然而止。山間樵蘇者歡呼作禮,遠近服其神變。又或餐瓦石,或現二首坐庵中。??九年己醜四月,寧海周伯通者,邀先生住庵,榜曰金蓮堂,夜有神光照耀如晝,人以為火災,近之,見先生行光明中。??至登州,遊蓬萊閣下觀海,忽發颶風,人見先生隨風吹入海中,驚訝間,有頃複躍出,唯遺失簪冠而已,移時,卻見逐水波泛泛而出。或言先生目秀者,即示以病眸;或誇先生無漏者,即於州衙前登溷。凡為變異,人不可測者,皆此類也。??於寧海途中,先生擲油傘於空,傘乘風而起,至查山王處一庵,其傘始墮,至擲處已二百餘裏也。??與眾別曰:『我將歸矣!』眾乞留頌。先生曰:『我於長安欒村呂道人庵壁上書矣。』枕左肱而逝。眾皆號慟。先生複起曰:『何哭乎?』於是呼馬公附身密語。??銘之曰:鹹陽之屬,曰大魏村,山川溫麗,實生異人。幼之發秀,長而不群,工乎談笑,妙於斯文。又善騎射,健勇絕倫。以文非時,複意於武,勘定禍亂,誌欲斯舉。文武二進,天不我與??”

碑文中敘述王重陽許多希奇古怪的事跡,自然不可盡信,喝斥飛岩丶口嚼瓦石丶墮海不溺丶擲傘飛行等等,或許是他顯示一些武功,而傳聞者加以誇大。人家說他內功深厚,不必大小便,他即刻在官府衙門前當眾大小便,作風十分幽默。

清末廣東東莞陳友珊著有《長春道教源流》八卷,考證王重陽曾起兵與金兵相抗,其中說:“王重陽,有宋之忠義也??據此則重陽不惟忠憤,且實曾糾眾與金兵抗矣。金時碑記,有所忌憚,不敢顯言。”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都名顯當世,他們的事跡在碑文或書籍記載中流傳下來。碑文和書籍都很多,重要的書籍有《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丶《七真年譜》丶《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丶《甘水仙源錄》丶《金蓮正宗記》丶《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