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誌遠對楚娜說:“走吧,咱一塊兒去。”
翠花進屋裏拿出兩個草帽,讓楚娜和誌遠戴上,大家走向稍遠處的幾口魚塘。
誌遠問滿倉:“為什麼不給這些魚塘投放草料呢?”
“這些魚塘,現在裏麵隻有一些小鯉魚苗和少量的鰱魚,依靠塘裏的天然餌料成長,基本不喂食。”滿倉說。“不到半兩的魚苗,飼養三年,草魚、鰱魚可以長到三四斤,鯉魚能長到一斤多二斤上下,就是合格的商品魚了。咱一共有十八口塘,剛好可以劃為三個部分,分成三個飼養區。這樣,以後咱每年都有商品魚可以出售。”
“這樣的安排非常好,這樣工作起來就平穩有序了。”誌遠說。“滿倉,我看這魚塘的進水,也是很有科學性的。”
“唐教授,你看出門道了?”滿倉說。“這種並排多設一些流水口,讓水鋪開如瀑布一樣順塘邊流入塘裏的方法,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有效防止無風的悶熱天,出現災難性的翻塘現象。”
老張說:“這都多虧了五七幹校的同誌,給咱提出了這寶貴的建議。”
張場長說:“尹書記知道這些學員都是國家的寶貴人才,所以一再叮囑我要照顧好他們。”
“你對他們夠好的了!經常豬肉羊肉雞蛋的,白米細麵盡飽吃,一個個都保養得紅光滿麵。連何建邦那瘦猴子,現在都壯得像頭牛了。”老張突然意識到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不好意思地看了一下旁邊走著的誌遠。“我這一不留神,說話就沒個把握了。”
誌遠說:“張大叔,沒事的。我明白,要恨也不該恨他這樣的人,一個沒腦子的幫凶而已。”
“我每次見了這狗賊,就忍不住想揍他一頓。”滿倉說。
老馬笑著說:“所以他每次看見你,像老鼠見了貓一樣,老遠就跑了。”
驢和騾子分散開停在不同的魚塘邊,大家分頭卸下馱的草。塘裏的魚知道要開飯了,成群的在水麵遊動,興奮地用尾巴拍得水麵嘩嘩的響。
誌遠幫老馬給一頭騾子卸了草,翠花和楚娜抱起草扔到塘裏,魚群蜂擁而來搶食。
楚娜說:“這些都是草魚,看樣子還沒半斤重。”
“楚娜,你還能看出來是草魚?比我強多了。”翠花說。“我在這裏幹了有半年了,好長時間把鯉魚和鰱魚都分不清。”
“我們世外李源有個小湖,裏麵各種魚都有。我們經常釣魚,所以一般的魚我都認識。”楚娜說。“鰱魚和鯉魚,雖然外形看起來比較像,但它們各有特點。”
“都是什麼特點?”翠花問。
楚娜說:“鰱魚的嘴大,鯉魚的嘴小;鯉魚的鱗片大,鰱魚的鱗片細小;鯉魚嘴邊有觸須,而鰱魚沒有。”
“學生還是要由教授來教呢!”老馬把一些草投到水裏,笑著說。
“你當時光會說這條就是鯉魚,那條就是鰱魚。我看來看去,它們在水裏的樣子都差不多呀,所以好些日子還是個分不清。”翠花說。“你看人家楚娜,一條條把事情說得明明白白的,讓人一下子就能分辨清楚了。”
“這是我們的職業習慣。”誌遠說。“老馬叔,塘裏養了幾種魚?”
“五種,主要是草魚和鰱魚,以及少量的鯉魚、鯽魚和武昌魚。”老馬說。“因為有一草養三鰱的說法,所以塘裏最多的是鰱魚。”
翠花說:“魚苗剛放進去的時候,看著還沒筷子粗呢。喂的時候,要把苜蓿和嫩草切成細末子,可費事了。現在就方便得多了,各種草扔進去,過兩三個鍾頭,就被魚吃光了。”
“一天喂幾次?”楚娜問。
“魚還小,每天一次草,一次精飼料。”翠花說。“魚就像小孩子,不能喂得多讓給吃得撐住了。那樣很容易生病,影響魚的正常生長。”
“翠花姨,我看您都成了養魚的行家了。”楚娜笑著說。
老馬說:“翠花比我強,是有文化的人。養魚的書,她都看了有幾本了。”
“那也算書?”翠花笑了。“一本就十幾二十來頁,隻能算是小冊子。”
老馬說:“我也講究是掃盲班出來的。可是那上麵的字,我能認出的沒幾個。你能把那幾本書毫無阻擋的讀下去,讓我佩服極了!在我眼裏,你就是個很了不起的秀才。”
“老馬叔,您對我翠花姨還挺敬佩的呢!”誌遠說。
“人家也值得我敬佩。”老馬說。“不但識字有文化,縫衣服做飯操持家務,在女人裏頭沒幾個能和她比的。”
“又在誇我翠花嫂子呢?”老徐笑嘻嘻走過來。“老馬哥,最重要的事你倒沒說。”
老馬哈哈一笑,說:“徐書記,‘老樹開花枝繁葉茂’,就在我門口的石頭牆上刻著呢,這還用我再說嗎?”
所有喂魚的人都聽見了老馬的話,大家一起大笑起來。
老徐說:“我當時說,把這副對聯寫在紙上,貼幾天就行了,你非要堅持刻在石頭上。”
“徐書記,我有自己的想法。”老馬說。“我如果有幸,能在這地方為我們老馬家開枝散葉,我要讓後代記住老馬家是怎麼在這裏落根的。讓他們記住你們這些好人,記住我和翠花。”
“老馬叔,這副對聯裏,有你和我翠花姨的故事呢!”滿倉笑著說。“老馬叔有眼光,想得長遠。隻要這樓房在,這副對聯就在。”
“如果幾百年後這石頭樓房還在,那就成了馬家人朝拜的聖地了。”張場長說。“老馬,你要把吳教授給你的油畫讓子孫好好保存,那也是個傳家寶呢。”
“不過我心裏還有些遺憾。”老馬說。“如果我能有你們這些人的相片,能讓我的後人們看到你們的相貌,那就最好了。”
“老馬叔,這個可以辦到。”誌遠說。“我們這次來帶著照相機。一會兒咱們在小樓前,照幾張合影。”
翠花說:“唐教授,那你給我和楚娜也照張合影。”
誌遠說:“沒問題,還要給您和我老馬叔照張合影呢。”
割草的人趕著牲口走了,大家圍著魚塘看了一會兒魚群進食,慢慢往回走。魚塘之間的地裏,有的種植著苜蓿和玉米等青飼料,有的覆蓋著厚厚的枯草和樹葉。
誌遠說:“滿倉,我看看你養的蚯蚓。”
滿倉找到一根棍子彎腰撥開枯草,說:“兩天沒看,這些小蚯蚓就長大了一截子。”
誌遠看到,除了一些紅色的大蚯蚓,更多的是一些顏色較淡細如棉線般的小蚯蚓,成堆成團擠在一起。
老馬說:“有一個多月這些小蚯蚓就長大了,魚就有蚯蚓吃了。”
“老馬叔,這都是你的功勞。你經常拿著噴壺給灑水,蚯蚓有你細心的關照,當然長得就快。”滿倉說著把草撥平蓋住蚯蚓。“我翠花姨現在是大家公認的技術指導,你們都是咱養魚場的主要依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