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話“有所得必有所失”,也許這樣才符合能量守恒的道理,也能顯得老天比較公平。
選擇留給對方一個不再回頭的背影,不代表自己不想折返身去永遠纏綿地擁抱;選擇退出一個和對方廝守到老的結局,不代表心裏不想和對方一起實現這個夢想。
就好像選擇對方,是因為愛你。不選擇對方,也一定還是因為愛你。
得到的同時失去,卻在失去的同時也得到別樣的永遠。
何必在意
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拚爭以及沒有價值的索取,而不是喪失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造,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是會用樂觀、豁達、動態地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的,他們每天都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伴隨左右。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僅最終未能達到目標,而且每天卻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也許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棄,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
有一首老歌,歌詞最後幾句是這樣的:“原來人生必須要學會放棄,答案不可預期;原來結果最後才能看得清,來來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懼放棄。
有舍才有得
中國有句古語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偏偏有人就執迷不悔,因此,煩惱都是自尋的。
人生有些錯誤是無法挽回的,有時,需要你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放棄。外在的放棄讓你接受教訓,心裏的放棄讓你得到解脫。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皺一下眉頭就輕易丟掉,情感上的垃圾也無須抱殘守缺。
不要總想著挽回,有時人生需要放棄。
放棄是一種讓步,讓步不是退步。讓一步,避其鋒,然後養精蓄銳,以利更好地向前衝刺。
放棄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撐著去做呢?
放棄需要明智,該得時你便得之,該失時你要大膽地讓它失去。有時你以為得到了某些時,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不少,卻有可能獲得許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去,管它花開花落,雲卷雲舒。
人生的十字路口
麵對機會的來臨,人們常有許多不同的選擇方式。有的人會單純地接受;有的人抱持懷疑的態度,站在一旁觀望;有的人則頑強得如同騾子一樣,固執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變。而不同的選擇,當然導致截然迥異的結果。許多成功的契機,起初未必能讓每個人都看得到深藏的潛力,而起初抉擇的正確與否,往往更決定了成功與失敗的分野。
在人生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審慎地運用您的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您的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隨時檢查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加以調整,千萬不能,隻憑一套哲學,便欲渡過人生所有的階段。
時刻留意自己所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抵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您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而來遷就成功法則。隻需您在意念上做合理的修正,使之切合成功者的經驗及建議,即可走上成功的輕鬆之道。
再一次提醒您,放下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去做正確抉擇。每次正確無誤的選擇將指引您永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成功是選擇的結果
清楚地了解什麼是自己該做的,什麼又是不該做的。這是所有成功者都需具備的條件。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取決於他願意去做一些失敗者所不願意做的事。反之亦同,失敗者之所以導致失敗,乃在於他一直在做成功者所不願意做的事。
要能夠清楚地明了什麼是該做或不該做的事,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擁有明確的目標,再者需要清晰的定位和智慧。這樣,就可以有正確的判斷力,看清自己該做的事情。
一味反抗,不聽命行事,以及固執畏縮,隻聽命行事的人,的確難以成功。真正的成功者,是能運用心中的天平,來取得兩者間平衡的人。當您獲得清楚的定位,看清自己該做的任務後,沒有別的選擇,您必須立即行動。如果自己意識中有任何想拖延的消極思考產生,不妨想想卡耐基若在那一刻有所遲疑,將造成多少人的傷亡?而您的遲疑呢?
是的,您必須立即行動,您很清楚地知道,您的成功,將帶給多少人無比的幸福與快樂。92該淡忘的就淡忘
並非鼓勵你選擇失憶,而是要你清除累積的惡質情緒。這是很重要的生活準則。如同一條街,街道的垃圾不清除,腐爛發臭,會影響市容。記憶中的垃圾不清除,也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製造疾病。
一件不愉快的事,單純地看,它會很快在生活中消失;複雜地看,它可能會衍生幾樁不愉快的記憶,經由這幾樁不愉快的記憶牽扯出一連串不愉快的情緒。被這一連串不愉快的情緒折磨困擾,擺脫不了不愉快的過去,創造不了美好的未來,便會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痛苦之中。
不愉快的記憶要舍棄,很難,但遠比一直被它折磨拖累著要容易。你必須自救。你惟有自救。因為經曆的人是你,沒有人能完全將你救出,隻有你自己。惟有你清楚自己哪裏最痛,哪裏該止痛安撫。你或許能得到他人的幫助,但關鍵仍在於你的自救意識及行動。
人生猶如一場夢。今日之前,是做過的夢;今日之後,是未做的夢。夢中的事、經曆,該牢記的則牢記,該淡忘的即淡忘,這樣對你最好。
得失之間必有平衡點
“要是當初堅持念音樂係,我現在就是台上的演奏家,而不是台下的觀眾了!”演奏會場,一位觀眾感慨萬千。
當台下的觀眾不好嗎?因為你是觀眾,你此刻才能悠閑地坐著聆聽,你花費的時間隻是兩個小時;如果你是演奏家,你現在就得緊張地待在台上,將辛苦練習的成果表現出來,你花費的時間必是經年累月。
得與失,必有平衡點。你不能總因失落而痛苦。因你也會有成功和收獲的時候。得與失需要你去感受和體會。如果你常感到失落,那是你的心胸狹窄所致;如果你常能體驗獲得,那是因為你的心態端正。
失落與收獲是事情的兩方麵。它們都真實地、客觀地存在著,你不能總是看見一方麵,而忽視另一方麵。94做與不會做
人們有會做的事和不會做的事。想去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會給別人帶來麻煩,所以最好別做。而應去做會做的事,並且努力去做。
人們的許多煩惱都來自於強迫自己去做不會的事。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
人常常會想事情的得與失,並且估算做了之後所得到的利益。隻要有利,即使這件事是不感興趣的,是不拿手的,也會勉強去做,最後卻因為害怕失敗而痛苦、煩惱。
所以,我們應該把會做和不會做的事分清楚,不會做的事不要去做。
雖然沒有飛黃騰達,沒有成就,但隻要做了自己會做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
建設精神樂園
犀牛的身體龐大,表皮粗厚,又有尖銳的犀角,幾乎沒有天敵。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它的角有壯陽作用,於是便遭到人們的獵殺。
貂鼠的皮毛雪白,這使它們在雪中得到掩護並能逃避天敵。然而不幸的是,它們厚重雪白的皮毛卻被人類覬覦,使得原本有利於貂鼠生存的皮毛,竟成為讓它們喪命的罪魁禍首。
其實,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著互為因果的聯係。今天看起來是“得”的事物,可能就埋藏著明天“失”的因子。同樣,明天的“失”,也可能就孕育著後天的“得”。
而人生正是這樣一個多向的組合,失中必有得,得中亦有失。人生之途中的“得”與“失”是正常的,我們不必過於在意。而我們應該在意的是,在“得”與“失”的互為因果中建造人類的精神樂園,並在其中充分享受“得”與“失”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遺憾、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