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冷靜對待一切事物
詩人泰戈爾說過:當鳥翼係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放棄是生活時時麵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渡過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適可而止莫貪圖
幾個人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遊客在欣賞海景,隻見一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3尺長,落在岸上後,仍騰跳不止。可是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裏。
周圍圍觀的人響起一陣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是一條兩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海裏。
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隻見釣線末端鉤著一條不到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釣者卻將魚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魚簍中。
遊客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大而取小。
想不到釣者的回答是:“喔,因為我家裏最大的盤子隻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高處不勝寒。欲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的追逐利潤往往會使人們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適可而止,才能在緊湊的節奏中獲得片刻的歡愉。
適時放棄才有突破
思想賦予你工作以自己的“個性”。因為隨著工作環境的微型化,日新月異的改造及隨之而來的工作壓力,對每個人而言,能找到一種對個人和工作都感覺良好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而最有效的途徑是從彼此雷同的工作中獨辟蹊徑,創造出你自己的特色。而在獨辟蹊徑之時,如果遇阻,適時放棄也不錯。
曾經有個年輕的建築師一直苦悶自己無法突破前輩們出色的建築設計,他隻能跟在大師後麵亦步亦趨,這使他感到十分沮喪。
於是,他暫時告別了自己熱愛的工作,帶上所有的積蓄準備遊覽全世界的著名建築。
當他跋山涉水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城市,遊覽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的雄偉建築,最後來到一座無與倫比的輝煌建築——聞名世界的泰姬陵時,他被這絕無僅有的建築迷住了。
他的靈感頓時泉湧般噴泄而出,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出色的建築設計。
他成了知名度頗高的建築設計師。
當思路被阻塞時,暫時放棄,換一種方式也許能突破自己。
牢牢抓住,輕輕放棄
“抓住”暗示你追求你的目標時抓住每一次機遇,永不放棄。不過,“輕輕放手”這一麵,卻暗示你不應該抓得太久,當時機一到,應該放棄時就放手,而且要放得無比優雅。
當我們扶養小孩時,都想在他們年輕時牢牢抓住他們。辛勤工作去保護他們,讓他們嚐試各種經驗,護衛他們的安全及榮譽,竭盡所能讓他們朝最佳的目標前進。可是,有時候你需要“放手”,給他們自由,默默退到一旁,讓他們去過自己的生活。放手不表示不再愛他。事實上,放手是父母之愛的終極表現之一。在商業上,在各式各樣的競爭中,同樣的原則也適用。盡可能將勝券操之在手,是恰當的,通常也是必要的。有時候,我們需要費力協調,為我們的最佳利益努力,使出渾身解術,仿佛我們的生命就全靠它了。我們不惜一切求取成功。可是,有時候季節會變遷。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或許我們贏了——也可能輸了——這場比賽。或許這場遊戲我們玩太久了。或許這個行業超越了我們,也可能是我們超越了以前的興趣。這便是該放手的時候了。如果我們做得優雅,保持平衡,我們就可以得到平安,從經驗中成長。就像鬆開一個握緊的拳頭,我們會感到自在而有活力。
把“失去”當做“被遺棄”
如果你認為它是失去的東西,那麼你的意誌與感受便會不斷地反應在那件失去的事物上了。換句話說,失去的現象屬於尚未了結的性質,所以內心一定會萬分地惋惜,甚至還會想不開。相反地,如果你把它想成被遺棄的東西,那就表示這是一件廢物,在這種情況下,你將會以輕鬆的心情來處理了結的事物,並且對它不再眷戀。
我們的人生包含有初戀和青春等抽象的事物,失去的東西誠然不計其數。然而我們隻要把那些東西當做被遺棄的廢物時,沮喪的感覺就會減輕了許多。
時運不濟作為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灰暗路程,人人都可能遇到,隻不過有些人遭遇的時間短一些,有些人遭遇的時間長一些。然而,一輩子都時運不濟的人很少。
在穀底的時候,隻要你抬腳走,就會走向高處,這就是否極泰來。可如果你躺下不動了,這就是墳墓。
學會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
一隻倒黴的狐狸被獵人用套套住了一隻爪子,它毫不遲疑地咬斷了那隻小腿,然後逃命。放棄一隻腿而保全一條生命,這是狐狸的哲學。人生亦應如此,當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
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搞得我們猝不及防,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
人之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78放棄不失為一種豁達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著名的治學格言,也是為世人推崇的成才之道。
其實,苦學不輟,持之以恒,隻是一個人成才的條件之一,而其他條件,譬如機遇、天賦、愛好、悟性、體質諸項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學問、學習某一技術或從事某一事業確實條件太差,而經過相當的努力仍不見效,那就不妨學會“放棄”,以求另辟蹊徑。
人生苦短,韶華難留。選準目標,就要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但若目標不適,或主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磋跎歲月,師老無功,就不如學會放棄,“見異思遷”如此,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圖。班超投筆從戎,魯迅棄醫學文,都是“改換門庭”後而大放異彩的楷模。可見,如果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把握時機,放棄,既是一種理性的表現,也不失為一種豁達之舉。
生活在五彩繽紛、充滿誘惑的世界上,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有理想、憧憬和追求。否則,他便會胸無大誌,自甘平庸,無所建樹。然而,曆史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必須學會放棄!
放棄是一種智慧
漢代司馬相如所著《諫獵書》有雲:“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未形。”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智能。當你與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隻要不是什麼原則問題,你完全可以放棄爭強好勝的心理,甚至甘拜下風,就可能化幹戈為玉帛,避免兩敗俱傷;當你在家庭生活中發生摩擦時,放棄爭執,保持緘默,就可以喚起對方的惻隱之心,使家庭保持和睦溫馨。
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課題:學會放棄!
人活在世上,必須努力奮鬥;但是,當我們為了自己、為了子女、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須不斷地“往前跑”、不斷地“拚命賺錢”時,也必須清楚知道有時該是“往回跑的時候了”!因為妻子、兒女正眼巴巴地倚著門等你回來呢!
精於一行,以智求生
世間上行業千千萬萬,哪行做好了都能賺錢。每天都有企業垮台、破產,每天同樣也有新的企業誕生。經營任何一種行業的商人,你應經營你熟悉的主業,把它研究深透,方能成為該行業的老大。
作為一個成熟的商人,你要學會放棄,那些你不熟悉的行業,千萬不要輕意進入,別人在賺錢,不要眼紅心動,否則,今天的投資,意味著明天的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