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世紀政壇懸案全破譯 3(3 / 3)

無冕之王蘇拉突然引退之謎

權力對有些入來說,太具有誘惑力了。古往今來,有多少中外的統治者為了得到更多的、更高的權力,勾心鬥角,兵戎相見,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然而,古代羅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蘇拉在奪得最高權力以後又自願放棄。他的突然引退成為曆代學者感興趣的話題。

公元前138年,蘇拉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其祖輩曾做過羅馬執政官,後因觸犯羅馬法律關於不許私藏金銀器皿的條款,而受到羅馬元老院的嚴厲製裁。從此,家庭敗落,禍及子孫。到蘇拉時已是一貧如洗,甚至淪落到沒有存身之地的境地,隻好與一個被釋放的奴隸同住一屋。為了活命,蘇拉不得不去從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職業——去當演員和滑稽小醜。因為他的一張白皙的臉上總是有點點紅斑,好像“桑椹撒在了麵粉上”,使人一看就喜歡上了他所具有的滑稽相。加之,蘇拉刻意表演,感情投入,注意迎合觀眾,在羅馬娛樂界嶄露頭角,小有名氣。而經過這些複雜的經曆後,也使蘇拉對人生、對社會很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他既羨慕先輩的官場得意,家道昌盛,又不滿意自己無所作為的處境。他發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努力地尋找著這種機會。在等待之中,這種機會終於來臨了,首先,有點積蓄的蘇拉出入於青樓間,結識了一位有錢的、比他大二十多歲的妓女,蘇拉用他的感情投資換來了這位妓女對他的信賴,妓女在臨死前,把她全部的家產都給了蘇拉,這些財富足以使蘇拉濟身於貴族行列。蘇拉在蒙騙妓女的同時,也恭順地取得了繼母的寵愛。繼母去世後,蘇拉又繼承了繼母的一大筆財產。就這樣,蘇拉徹底告別了貧窮,成為羅馬社會上有名的財主。從此,他放棄了一向被人瞧不起的職業,步入了政壇。有人認為蘇拉是站在兩個女人肩膀上站起來的。

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105年,羅馬屬國、位於東非的努比亞掀起了反抗羅馬的朱古達戰爭。由於羅馬小農破產,兵源已顯不足。加之軍隊腐化,戰鬥力大大削弱。至公元前107年,朱古達戰爭已進行到第七個年頭,羅馬仍無力取勝,戰爭難分難解。羅馬政府深為此事而感到頭疼,故派執政官馬略帶兵前去平叛。蘇拉隨馬略出征,蘇拉利用一個合適的機會,同朱古達的嶽父交上了朋友。朱古達與其嶽父有矛盾,蘇拉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一舉生擒了朱古達,迅速結束了這場災難性的戰爭。蘇拉也因此被羅馬人當做民族英雄來崇拜。這一切,使蘇拉身價倍增。政治上有一定資本的蘇拉又認識了羅馬實權人物大祭司之女麥特拉,並娶她為妻,使他網絡了更多的羅馬上層勢力。蘇拉五十歲那年,東方的本都國王反叛,元老院決定出兵東方,但在軍隊統帥人選一事上,蘇拉與馬略競爭激烈。蘇拉借助麥特拉及貴族派的支持,終於當選為執政官,同時取得了軍事的統帥權。但當他一離開羅馬,馬略便控製了元老院,殺死了包括蘇拉女婿在內的許多蘇拉擁護者。蘇拉聞訊,便帶領少量部隊,匆匆趕回羅馬。馬略雖戰敗,但當蘇拉重去東方時,他又在羅馬推翻了蘇拉的勢力。蘇拉在匆忙之中結束了在東方的戰爭,率領四萬大軍回師羅馬,與馬略派開始了一年半的血戰。整個羅馬城血流成河,十餘萬人死於非命。最終,蘇拉奪回羅馬,馬略兵敗外逃。這次戰爭首開了羅馬人攻打羅馬城的先例,蘇拉也因此在羅馬曆史上留下了罵名。公元前82年11月.蘇拉徹底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率領軍隊長驅直入羅馬城,蘇拉由此被羅馬元老院授予無限期的獨裁官,集立法、行政、司法、經濟、軍事等大權於一身,成為一個無冕之王。以前,獨裁官一職是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才選舉產生的,任期不得超過半年。而現在蘇拉變獨裁官為終身製,表明自己要永坐寶座。為了維護在羅馬的統治,蘇拉還實行恐怖政策,頒布《公敵宣言》,對馬略黨人大肆捕殺,弄得整個羅馬人人自危。蘇拉由此被人稱為“一半是獅子,一半是狐狸”。

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蘇拉在取得終身獨裁官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辭職,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隱居到一座海濱別墅。權力和財富,是蘇拉一生追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不惜以道德的淪喪、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生命為代價。而正當他的權力如日中天時,卻莫名其妙地引退,其中的原因讓人琢磨不透。

據說,當蘇拉決定放棄權力時,他曾在廣場上發表過一次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出,如果有人質問他引退的原因,他可以毫不保留地回答。當然,在場的人都懼怕他,沒有一個人敢出聲。後人對蘇拉的引退問題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蘇拉在三年獨裁統治後還政於民是明智之舉;有人認為是蘇拉大幅度的改革無望而急流勇退;還有人認為是蘇拉在滿足權力欲望後厭倦戰爭、厭倦權九厭倦羅馬麵向往田園生活;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蘇拉得了嚴重的結腸潰瘍,腐爛的肌肉竟長出虱子來。隨著病情的加重,這些虱子爬得到處都是。蘇拉的這種病況讓他無法理政,隻能引退以度殘年。

公元前78年,蘇拉因腸出血而死去,對自己的墓誌銘,他是這樣口授的:“我乃快樂的蘇拉!我的生活曆程,曾經超過了我的朋友和我的仇敵!前者我嚐報之以善;後者我則待之以惡。”

大流士靠“馬夫”稱王之謎

在伊朗的克爾曼沙阿城東麵,有一個名叫貝希斯頓的地方,一條從埃克巴坦那通往巴比倫的古代商道貫穿其間,商道一旁、離地一百五十米高的峭壁上,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圖案中心是位威風凜凜的勝利者,他頭戴王冠,左手持弓,右腳踏著伏在地上的失敗者;在他的身後,站立著兩位身佩箭袋,手持弓箭和長矛的貴族。九名被俘的國王伏倒在他的腳旁,雙手反綁,脖子上係著繩索,似乎正在狼狽不堪地向勝利者求饒;在勝利者的頭上方,有一個扇動雙翅的神在空中飛翔,表明勝利者的權力是神賜予的。浮雕的下麵還使用了三種楔形文字——巴比倫文、波斯文和亞述文,用長達一萬五千餘字記述了這位勝利者的功績。銘文一開首便充滿驕傲和自信:“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這個圖文並茂的浮雕讓人們認識了兩千多年前波斯帝國的一位英雄人物——大流士。

公元前6世紀,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在其首領居魯士的率領下,迅速崛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而這個帝國在居魯士的繼承者——岡比西斯手裏,已麵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麵,連王位也要丟掉了。公元前522年3月14日,當岡比西斯在埃及的軍事行動受挫時,在波斯國內的庇裏什瓦德的阿爾卡德裏什山地方爆發了高墨達暴動。高墨達是打著岡比西斯的弟弟巴爾狄亞的旗號起兵的(因為據說岡比西斯殺死其弟巴爾狄亞一事還不為人知;也有學者認為高墨達就是巴爾狄亞)。他自立為王,並號召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擁戴他而拋棄岡比西斯。高墨達曾派人到各地去宣布免除三年兵役和賦稅。暴動很快得到了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在內的各地人民的響應,波斯帝國麵臨著全麵崩潰的危險。正在埃及的岡比西斯得到高墨達暴動的消息後,即刻起身回波斯,卻莫名其妙地死在半途。

高墨達奪了王位後,入住宮廷中,接管了岡比西斯的權力,殺死了許多以前認識巴爾狄亞的人。同時,也接管了前國王的全部妻妾。但讓人奇怪的是,這位新國王總是深居簡出,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麵,偶然露臉,也都是用東西緊裹著。他的這種舉動引起了波斯貴族們的懷疑。岡比西斯的皇妃帕伊杜美的父親歐塔涅斯就想探個究竟。按照波斯王室的規矩,皇妃平時在宮外住宿,定期入內宮陪伴國王。輪到帕伊杜美入宮時,歐塔涅斯吩咐她注意新國王有沒有耳朵。因為高墨達在居魯士當政時由於犯罪而被割去雙耳。當夜帕伊杜美留心一看,果然新國王沒有雙耳,她迅速把這個情況告訴了父親。歐塔涅斯立即找到六名貴族同黨,策劃推翻這個假國王,其中就有岡比西斯的堂兄弟大流士。

七個人經過商定,決定由他們親自率家丁及手下兵卒突然襲擊王宮。沒過幾天,假國王的消息很快傳遍京城,高墨達害怕京城內波斯貴族盤根錯節,自己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於是決定離開京城,回到米底。大流士等人聽到消息後,也尾隨到了米底。在9月的一個宗教節慶日,大流士等人終於等到了機會,他們衝入宮內,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將高墨達和他的親信斬盡殺絕。

阿黑門尼德的天下雖然被奪回,但波斯帝國實際管轄的範圍隻局限於伊朗高原的部分地區,其他省分事實上已經獨立,新生的、自封的國王多如牛毛,勢力大的至少有七八個,波斯帝國正處於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的狀態中。這樣的局麵為英雄人物的誕生提供了機遇,為偉大人物的出現提供了舞台,大流士正是在這個時候擔任了強者的角色。在殺死高墨達等人以後,大流士等七人便商議選擇政治形式。在討論中,有人主張采用民主政治,有人主張實行貴族寡頭政治,而大流士極力要求建立專製統治,他認為民主製可能為壞人所利用,寡頭政治則會引起派係傾軋。他提出“沒有什麼能夠比一個最優秀的人物的統治更好了。”而這個最優秀的人是誰呢?七個人互不相讓。最後決定,次日清晨除歐塔涅斯不參加外,其餘六人乘馬在市郊集合,看誰的馬先嘶叫就由誰為王。

大流士統治的波斯帝國十分強大,周圍的許多國家和

地區都要向其納貢。這些都是向波斯納貢的人。

散會後,大流士苦苦思索,如何讓自己的乘騎能在明日清晨最先嘶叫呢?他絞盡腦汁,毫無辦法。忽然,他想起了自己的馬夫,那聰明的馬夫肯定有他的訣竅。大流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馬夫,馬夫隻是笑笑,讓大流士盡管放心。深夜,馬夫選了一匹大流士乘騎最喜歡的母馬,拴在清晨將要比賽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再將馬牽回。天明日出時,那精明的馬夫隨大流士乘馬赴郊外。他左手插在褲子裏,右手拉著馬嚼子。待六人全到齊後,他迅速而自然地抽出左手,佯裝撫弄馬鼻子,那馬激動不已,仰天嘶鳴。那五人見狀,急忙翻身下馬,跪倒在地,連稱大流士為大王。原來,馬夫臨行前曾把左手伸入那母馬的陰部呆了一會,大流士的所乘的馬聞到了母馬的氣味,哪有不鳴之理?

大流士就這樣,依靠手腕成了國王。他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從公元前522年9月到公元前521年12月,共打了十八次戰役,采取以少數兵力,實行各個擊破的戰略,斬殺和擒獲八個暴動首領,終於掃滅群雄,平定天下,奇跡般地扭轉了帝國搖搖欲墜、日趨瓦解的勢頭,重新統一了波斯帝國。公元前520年9月,帝國重新統一後十個月,大流立功成名就,躊躇滿誌,在從巴比他去埃克巴坦那的旅途中,於克爾曼沙阿城以東三十二公裏的貝希斯頓村旁的一塊懸崖峭壁上刻石紀功,這就是上述的貝希斯頓銘文。

波斯帝國在大流士的手下重新崛起,成為一個橫越中亞、西亞、小亞、北非的強大國家,在波斯的曆史上實屬空前。兩千多年以來,貝希斯頓銘文始終矗立山間,向人們展現著波斯帝國這位神秘的英雄人物——大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