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出生於公元前356年,馬其頓原是希臘北部一個野蠻、落後的部落小國。經過亞曆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的治理,這個民族逐漸強大起來。少年時的亞曆山大受過良好的希臘化教育,是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的得意門生,他特別崇拜《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英雄阿喀琉斯,並努力模仿他。少年時代,他就養成了倔強的性格,好大喜功,有很強的嫉妒心。他甚至會嫉妒父親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惟恐父親搶先得到了一切成就,使自己沒有建立偉業,留名天下的機會。從十六歲開始,亞曆山大就追隨父親南征北戰,顯示出他傑出的軍事天才。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與希臘反馬其頓聯軍在喀羅尼亞進行決戰。腓力二世指揮馬其頓軍隊的右翼,亞曆山大指揮左翼。希臘聯軍打得十分頑強,無數盾牌形成了堅固的壁壘,使亞曆山大的重裝騎兵束手無策。亞曆山大遂改變了戰術,令重裝騎兵占領前方小山,投標手將浸滿油脂的麻繩綁在標上,點燃後刺向對方盾牌。刹那間,盾牌牆成了一片火海;亞曆山大的重裝騎兵乘虛而入,一舉獲勝。戰後,馬其頓取得了希臘霸主的地位。
就在腓力二世雄心勃勃地要征服波斯帝國時,卻被他的部下刺殺身亡。二十歲的亞曆山大於公元前336年繼承了馬其頓王國的最高統治地位。亞曆山大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軍出征波斯,完成父親未酬的遺願。亞曆山大的遠征軍由三萬五千名步騎兵和一百六十艘戰艦組成,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的鐵騎踏上了小亞細亞,同波斯軍隊交鋒。據說,出征前,亞曆山大把他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予將士,有人問他,留給自己什麼,他豪邁地回答:“希望!”充滿必勝的信心。同亞曆山大相反,波斯的大流士三世卻是一個意誌薄弱,優柔寡斷,庸碌無能的統帥。雙方在長達一年的廝殺中,波斯軍隊敗退。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亞曆山大的俘虜。
亞曆山大抓住戰機乘勝前進,直撲波斯重鎮特羅斯城。具有戰略眼光的亞曆山大知道,要想擊敗波斯帝國就必須消滅波斯艦隊,要消滅波斯艦隊,就勢必先攻克特羅斯城,一旦拿下特羅斯城,艦隊後路已絕,便成甕中之鱉,無力交戰,消滅波斯也指日可待。波斯帝國也深知特羅斯城的重要性,所以當亞曆山大的大軍展開攻勢時,遇到了波斯軍隊的頑強抵抗。亞曆山大見陸上進攻不奏效,又改為海上進攻,最後又分別從陸地和海上一齊猛攻,這種雙管齊下的戰鬥持續了七個月之久,特羅斯城仍巋然不動。亞曆山大以他敏銳的軍事才能,終於悟出了破敵的要領。他命令將士在海上修築起長長的突堤,直逼特羅斯城下,然後在突堤上安裝木梯等攻城器具。特羅斯城終於在強大的攻勢中失陷了。這顯然是把古代土木工程學的技術應用到攻克城堡中的天才的軍事傑作,以後成為羅馬時代攻城克堅的軍事教科書,羅馬帝國也正是如此得益於亞曆山大的軍事戰略思想和靈活多變的戰術,才在世界格局的爭鬥中迅速崛起的。
攻克特羅斯城期間,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曾派使節以割地、賠款、聯姻為條件提議媾和,卻被亞曆山大輕蔑地拒絕了。他在給大流士的複信中傲慢地稱自己為“全亞洲的統治者”,自信能夠取得波斯帝國全部領土。不久,亞曆山大登上埃及的領土,由於埃及祭司的支持,未動幹戈便得到埃及。亞曆山大利用在埃及過冬的時間,建造了舉世聞名的亞曆山大城和亞曆山大燈塔。這座城市直到今天仍繁榮不衰,成為地中海第一大商港。
公元前331年春,亞曆山大從埃及回師東進,穿過敘利亞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商加米拉平原同卷土重來的波斯軍隊主力進行了決定性的會戰。在這次會戰中,具有軍事天賦的亞曆山大又為世界古代軍事教科書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亞曆山大對“馬其頓方陣”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即在方陣兩翼配備騎兵,用方陣吸引敵人,騎兵兩翼進攻,步兵和騎兵配合,殺傷力極強。因此,當大流士三世的戰車滾滾而來時,方陣立即散開,退到兩翼,為戰車讓開了一條通道,然後用配備了石弩、礬雷石器的步兵“炮擊”戰車,粉碎了戰車的進攻。隨之亞曆山大親率右翼精銳騎兵,猛攻波斯軍左翼,全軍士氣高昂,銳不可擋,波斯軍全線崩潰。這次戰役使波斯殘餘勢力遭到了致命的重創,再也沒有反撲的力量了。亞曆山大長驅直入,深入波斯腹地。他進行了驚人的擄掠,洗劫了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王宮,奪得了無數金銀財寶。追蹤大流士到中亞,大流士被殺。波斯帝國滅亡後,亞曆山大自封為“亞西亞之王”,並開始了他更艱難更輝煌的道路,龐大的鐵騎經過亞利安拉、多蘭齊加拉,越過峻秀高聳的庫什山脈,進入伊朗北部,直達錫爾河。大軍在錫爾河休整過程中,與當地人一起修建了“最盡頭的亞曆山大港”。之後,亞曆山大率軍企圖繼續東征印度,直達太平洋,但在全軍將士的堅決抵製下,不得不下令返回故都蘇薩城。
亞曆山大經過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在遼闊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首都設在巴比倫。躊躇滿誌的亞曆山大仍繼續想擴大帝國的版圖。他下令修築運河網,同時乘船繞阿拉伯半島航行進行考察。正在他向自己的宏大目標邁進時,卻突然於公元前323年,患惡性瘧疾而猝然死亡。英雄一世,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何兵敗羅馬
在很多著名的文藝作品中,猶太人似乎成了精明商人的形象代表。可要是在三千年前,最精明和最成功的商人一定是腓尼基人莫屬。腓尼基是地中海東海岸古國,約相當於今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腓尼基人也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他們駕駛著狹長的船隻駛遍地中海的每個角落,他們的商人在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做生意。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的商業殖民地,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建立,公元前3世紀左右,它是當時地中海西部的強國。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為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而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也被稱作“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成就了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英名,他曾使羅馬人聞風喪膽,但這位善戰的名將最終仍未能挽救他的國家——迦太基,而是敗在了羅馬人的手下。他為何兵敗羅馬,也成為曆史上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漢尼拔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183年,青年時代的漢尼拔就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天才和指揮能力。他二十六歲時,被任命為迦太基軍隊的統帥。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領軍隊奪回了被羅馬占領的西班牙薩貢托城。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後,漢尼拔憑著超人的智慧,識破了羅馬人的戰略戰術,製定了在敵人境內作戰的方針。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大軍,從陸路出征意大利。漢尼拔征服了沿途的各個部落,經過五個月艱苦的行軍作戰,抵達了歐洲著名的山脈阿爾卑斯山。漢尼拔決定悄然翻越阿爾卑斯山,給羅馬人以出其不意的打擊。可是阿爾卑斯山已進入封山期,山上白雪皚皚,道路崎嶇難行。經過近半個月的艱難跋涉,漢尼拔的軍隊終於穿越阿爾卑斯山。當漢尼拔的軍隊如天兵天將一樣突然出現時,羅馬軍隊被恐慌不安籠罩著,潰敗奔逃。漢尼拔乘勝追擊,於公元前216年,占領了“羅馬糧庫”坎尼城,雙方展開了決戰。羅馬軍隊的人數大大超過了漢尼拔的軍隊人數。漢尼拔布下半月形的陣勢,凸出的一麵向著敵人,半月形的中心前半部是較弱的步兵,後麵是步兵主力,騎兵布在陣勢的兩端。漢尼拔的戰術在戰鬥中發生奇效,重創了羅馬軍隊。坎尼戰役後,羅馬可謂已陷入絕境,漢尼拔幾乎就要實現其征服羅馬的夢想了。然而好景不長,不久羅馬人就扭轉了戰局,漢尼拔最終未能完成其征服羅馬的宿願。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學者各有各的說法,一時難以定論。
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羅馬,這是由當時羅馬和迦太基兩國國內的形勢所決定的。當時的共和製的羅馬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盡管它是一個貴族共和國,平民和貴族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但在對迦太基作戰問題上,無論是統治階級內部,還是貴族和平民之間,意見是比較一致的,他們都希望通過加強在地中海的霸權地位,來獲得各自的利益。因此羅馬在對外擴張中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戰爭過程中雖屢遭失敗,但在每次失敗之後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直到最後取得勝利。相比之下的迦太基在許多方麵就不如羅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後,統治階級內部明顯分為兩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張維護和鞏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為商業集團,主張繼續進行海外擴張,擴大在海外的利益。兩派的嚴重對立,直接影響和左右著迦太基的對外政策。漢尼拔代表著商業集團的利益,主要活動基地和據點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國內和政府內部,往往是大土地所有者占上風。所以漢尼拔轉戰意大利期間,始終沒有得到過迦太基政府的支援。
還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兵敗羅馬,其原因主要是戰略上的致命錯誤造成的,那就是沒有適時地將打擊的重點放在攻占羅馬城上。當漢尼拔取得坎尼戰役的勝利後,羅馬軍的主力已不複存在,整個半島的大部地區已擺脫了羅馬的控製,羅馬城幾乎成了孤城,而漢尼拔的軍隊士兵士氣正旺。如果漢尼拔能抓住時機給予羅馬城一擊,攻占羅馬城的可能性極大。而漢尼拔卻錯過了這個良好的機會,使羅馬人保住了重建軍備的基地,而其他尚在堅持的羅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托。漢尼拔在戰略上的錯誤是不可彌補的,因為類似坎尼戰役的這種良機在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可以說,羅馬人保住了一個羅馬城便贏得了整個戰爭,而避太基人忽視了一個羅馬城便輸掉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漢尼拔的悲劇所在。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漢尼拔之所以失敗關鍵的一點在於他兵力太少和羅馬軍事指揮藝術的改進。漢尼拔每占領一個地方,就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守衛,當他要攻打新要塞時,兵力就減少了,他的一部分軍隊就是這樣零敲碎打地消耗掉了。而羅馬人深知漢尼拔的軍事天才,他們避免與漢尼拔進行大規模的會戰,在確保取得境內戰場主動權的前提下,將兵力優勢轉移到沒有漢尼拔的地方去。正是依靠這個決策,此後羅馬軍隊入侵迦太基本土,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之,迄今為止,關於漢尼拔為何兵敗羅馬,還沒有一種使人完全接受的觀點。公元前195年,漢尼拔離開了他的祖國迦太基,長期流亡西亞。公元前183年,他在小亞細亞的比提亞服毒自殺,結束了他與羅馬人苦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