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第二點,他建議增兵12萬,其中步兵74000人,馬兵36000人,並增加餉銀280萬兩,采取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四個途徑。於是崇禎帝在他的建議下先後向民眾加派剿餉和練餉。
楊嗣昌所提的三點綱領,都是為了實現他“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圍剿計劃來服務的。這一計劃的執行依靠的是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總理王家楨的配合,洪承疇已在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頗建功勳,但王家楨被楊嗣昌認為是個庸才,不堪此任,於是楊嗣昌經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紹,向崇禎帝推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五省總理。
各省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圍剿農民軍有了很大進展,到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受熊文燦招撫,楊嗣昌鑒於其父招撫失敗的教訓,提出反對意見,並主張劉、張等殺賊自效才可信任,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招安,楊嗣昌隻好順從皇帝意見,相信了農民軍的投降。[8]結果劉國能確實效忠明朝,但張獻忠卻是假招安,最終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而此時的闖將李自成正在洪承疇、孫傳庭等的窮追不舍下勢力銳減,到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逃亡商洛山中。楊嗣昌所說的“十年不結之局”似乎就要走到盡頭,最後老先生累的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第二個人物就是那孫傳庭,字伯雅,又字百穀,一字白穀,中國明朝代州振武衛(今屬山西)人。生於明神宗萬曆21年,卒於明思宗崇禎16年,年約51歲。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明崇禎十五年(1642)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帶兵鎮壓李自成[
崇禎十年(1637年)初,馬進忠等部再渡西折入陝,進襲商州、洛南、藍田等地。孫傳庭率部與各路明軍以優勢兵力接連打擊了起義軍聖世王、瓜背王、一翅飛、鎮天王等部,才使關中以南地區趨於平定。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多爾袞、嶽托率清兵分路從牆子嶺(今密雲東北)、青山口(今遷西東北)入長城,明京師戒嚴;督各路入京勤王之兵的總督盧象升在巨鹿陣亡。
明廷遂召孫傳庭、洪承疇主持京師防守,升孫傳庭為兵部右待郎兼右僉都禦史,指揮各路援軍。孫傳庭抵達京郊後,由於他和主和派的楊嗣昌及中官高起潛矛盾頗深,崇禎帝降旨不準他入京朝見,而洪承疇則在京郊受到慰勞,並奉旨進殿拜見崇禎帝。孫傳庭對此不平待遇自然大為不滿。楊嗣昌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並主張將陝西軍全部留下,用於守衛薊遼。孫傳庭對此極力反對,認為“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
楊嗣昌對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孫傳庭對此不勝憂鬱重重,以致耳聾。第二年,明廷調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托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二圍開封之時,崇禎帝從監獄中提取孫傳庭,令他率勁旅往援開封。不久形勢發生了變化,李自成解圍開封,擒殺汪喬年,於是孫傳庭改赴陝西,接替汪喬年出任三邊總督,回到了他闊別三年的崗位上。
孫傳庭剛剛出來表示好激動啊,心裏暗自慶幸,怎麼樣,朝廷沒人了吧,還得找俺老孫,我又可以狂虐李自成與張獻忠這兩位小同學了。
於是得瑟的跟崇禎說,看我給你展示風騷的連招操作!然後孫大將軍發現怎麼一沒軍餉二沒糧食啊?怎麼啥也沒有啊!這叫俺老孫打個666啊……孫大將軍傻了。
孫傳庭發現,更可怕的是,不但雙方實力不對等,還發生了瘟疫,孫大將軍手下士兵中了某種瘟疫,可能是鼠疫之類的,打打影響士兵的戰鬥力。
最後的結局就是;孫傳庭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因瘟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於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第三個就是熊文燦,四川省瀘州市瀘縣雲錦鎮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授黃州推官,曆禮部主事、郎中,山東左參政、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尚書等職。崇禎元年擢右僉都禦史,巡撫福建。崇禎十年四月,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崇禎十一年五月,文燦仍行前策招撫張獻忠、劉國能投降,而張獻忠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於穀城,伺機而動。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起,勢如破竹,熊文燦因此次撫局失敗而被捕入獄,次年被斬。